三疑三探初中数学教案

博文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三疑三探初中数学教案,提供全面的三疑三探初中数学教案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三疑三探初中数学教案篇一:新人教版六上数学三疑三探教案1-3

一、分数乘法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的算理,概括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演绎推理.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4.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体会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教学重点:总结概括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总结概括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模式:三疑三探模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1.复习铺垫

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蛋糕,每人吃2块,3人一共吃多少块?

师:用加法怎样列式?乘法呢?你是怎样想的?那么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什么?

(概括: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 .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例1 :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错误!未指定书签。9分之2个,3人一共吃了多少个?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提问题,教师归纳整理,出示自探提示)

(1)要求3人吃了多少,用加法怎样列式?乘法呢?

(2)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是什么?它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3)怎样把9×3 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计算?

(4)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5)想一想,计算分数乘整数时应注意什么?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交流反馈,师生互动,提问学困生,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得出以下结论:

1.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联系: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区别:一种方法是加法,另一种方法是乘法.

2.为什么可以用乘法计算?

加法表示3个 相加,因为加数相同,写成乘法更简便.

加法表示3个9相加,因为加数相同,写成乘法更简便.

3.分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即时练习:同桌比赛写分数乘整数的式子,并交换说意义。

交流:有两种意义。表示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还表示几分之几的几倍是多少。

4.分数乘整数,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用心地读两遍,背给同桌听。

5.为计算方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

即时练习:在练习本上写做一做的第一题流订正,同桌互批,有错的说出错误原因。

6.自学例2

三、质疑再探(5分钟)

1.学生质疑

师:关于分数乘整数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预设:怎样计算才简便?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计算?)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运用拓展(10分钟)

我当小老师 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互编习题,并解答。

全课总结:谈一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分数乘整数

例1 :1 :小新.爸爸.妈妈一起吃一个蛋糕,每人吃2/9个,3人一共吃了多少个?用加法算::2/9+2/9+2/9=

用乘法算:2/9×3=2/9+2/9+2/9=

答:一共吃了2/3个。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乘分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活动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2.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概括的能力。

3.通过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清算理。

教学模式:三疑三探模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一:(8分钟)

1.复习(1)计算,并说出计算的方法。

× 4 × 3× 6

(2)王师傅粉刷一面墙,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 ,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2. 导入新课:

如果老师把上题中的“4小时”改为“ 小时”又该怎样列式呢?(生: ×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乘分数。(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

看到这个课题,你的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问题预设:①分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②分数乘分数应该怎样计算?③分数乘分数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3.出示例3及自探提示:

【例3】李伯伯家有一块2分之1公顷的地。(1)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2)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自探提示:思考以下问题:拿出你准备好的那张纸,折一折,涂一涂,

(1)2分之1的5分之1怎样涂?

(2)2分之1的5分之1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

(3)5分之3呢?尝试涂出并计算。

(4

)观察算式及折出的结果,你发现分数乘分数应该怎样计算?

二、解疑合探一(6分钟)

1.自探结束后,找学生汇报自探结果,师生交流。有难度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1)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分数乘分数,可以看作是求这个分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即时练习:同桌互相写出三个分数乘分数的式子,互相说意义。

(2)分数乘分数,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

即时练习:在练习本上写做一做的第一题。

交流订正,同桌互批,有错的说出错误原因。

三、设疑自探二:(5分钟)

例4:无脊椎动物中游泳最快的是乌贼,它每分钟可游10分之9km(1)李叔叔每分钟游的距离是乌贼的45分之4李叔叔每分钟游多少千米?(2)乌贼30分钟游多少千米?

自探提示:

(1)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一想该怎样列式?

(2)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3)想一想,分数乘法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四、解疑合探二:(6分钟)

逐一反馈上述问题,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得出以下结论:

(1)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路程。

所以关系式是:速度×时间=路程

(2)分数乘分数也可以不用写成分子与分钟相乘.分母与分母相乘的形式后再约分,而是直接将分母与另一个分数的分子进行约分。

五、质疑再探(5

分钟)

对于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想到什

么问题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六、运用拓展(10分钟)

1.

请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编题。学生编题,学生解答,学生评价。

2.练习二的第3——6题

3.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再进行强调总结。) 板书设计:

分数乘分数

【例3】李伯伯家有一块2分之1公顷的地。(1)种土豆的面积是多少公顷?(2)种玉米的面积是多少公顷?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用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乘分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小组讨论.集体交流等活动理解小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2.在理解算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推理概括的能力。

3.通过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渗透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乘分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模式:三疑三探模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8分钟)

1.复习

(1)计算,并说出计算的方法。

× 4 × 3× 6

(2)王师傅粉刷一面墙,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 ,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2. 导入新课:

如果老师把上题中的“4小时”改为“ 小时”又该怎样列式呢?(生: ×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分数乘分数。(板书课题:小数乘分数)

看到这个课题,你的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问题预设:①小数乘分数的意义是什么?②小数乘分数应该怎样计算?③小数乘分数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3.出示例5及自探提示:完成例5跟同桌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二、解疑合探一(6分钟)

1.自探结束后,找学生汇报自探结果,师生交流。有难度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想一想,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三、质疑再探(5

分钟)

对于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想到什

么问题请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四、运用拓展(10分钟)

1.

请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编题。学生编题,学生解答,学生评价。

2.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设计:

小数数乘分数

松鼠的尾巴长度约占身体长度的4分之3,

(1)松鼠欢欢的尾巴有多长? (2)松鼠乐乐的尾巴有多长?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分数乘加、乘减运算和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 能运用运算定律计算有关的分数乘法。

2.经历简便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情感3.体验算法的优化过程,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式题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式题的简便算法

教学模式

:三疑三探模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一)(7分钟)

1.根据运算定律填空: 乘法交换律:a×b=

乘法结合律:(a×b)×c=(a+b)×c=

2.用简便方法计算: 25×13

×4 4×20

×58×(9+125)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说计算时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引入新课:

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带有“?”的课题:“整数乘法运算

3.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自探提示:

(1)每组算式中,每个算式的结果是多少?两个算式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每组算式中,都是什么数在参与运算?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

(3)通过自学,你发现了什么?

三疑三探初中数学教案篇二:二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一年级学习的“比长短”,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长度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会用刻度尺量线段。

教学难点:

用刻度尺量、画线段。

教学关键:

给学生充分体验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使学生在静态和动态中获得感知,形成表象,从而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课时安排:

1、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1课时

2、认识米和用米量??????????????1课时

3、认识线段?????????????????1课时

4、综合练习?????????????????1课时

一、长度单位

1、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累计课时数(1)

教学内容:

课本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完成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目的: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学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尺子、图钉、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5分钟)

谈话引入: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问题预设:

① 什么是长度单位?

② 长度单位有哪些?

老师把大家的问题进行整理又补充了一些问题,就成了下面

的自探提示。

出示自探提示,请同学们结合自探提示自学课本,独立找到问题的答案。

(1)看书本第1页这群小朋友在做什么?

(2)都用什么东西来量的?用这些不同的东西量不同的物体,量出的长度一样吗?

(3)都用小方块儿来量,可以吗?请你试一试。

(4)一厘米有多长?

(5)实际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一厘米?

(6)量物体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7)我们的数学作业本和数学书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二、解疑合探(10分钟)

1、围绕以上问题师生交流反馈,提问学困生,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判。

2、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1)豆角大约一个小方块长。

(2)红萝卜大约3个小方块长。玉米大约2个、葱呢?菜呢?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大家再一起说一说。

(3)我们用同长的铅笔量一量我们坐的凳子和桌子有几个铅长。小组之间互相说说结果。

(4)用一个小方块儿来量一量小刀和像皮回环针蜡笔各长几个,同学间互动一下,交流经验,说说量的过程。

3、课堂练习

(1)请小朋友用尺子量出自己写字的这支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分别量出同一个文具盒,小刀的长度给大家汇报。

(3)学生任选一种物体量出长度给同桌看,同桌判断对错, 然后,指名展示,让全班同学估计这同学是否量的正确。

(4)“0”刻度在什么地方?找找指给同桌看看。

(5)从0到1是几厘米?说给同伴听一听。

(6)把你的手指放在0和1中间看看哪个能放下?做给小朋友看看。

三、质疑再探(3分钟)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调动全班同学进行帮助解决。

四、运用拓展(12分钟)

1、同桌共同选一种物体量出它的长度,并互相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2、每组选一名代表到讲台上演示量课本长和宽并且边量边口头叙述自己是怎样量的。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判断他说的对不对。

3、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长度单位:米和厘米

刻度尺:0刻度线、数字

教后反思:

一、长度单位

2、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累计课时数(2)教学内容:

课本底4页至第5页例3、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题;完成练习一中的第4、第5、第9题。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主要是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认识长度单位米,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目的: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学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3分钟)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板书课题)

三疑三探初中数学教案篇三: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三疑三探教案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

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除的意义。使学生掌握整除、因数与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3、5整除。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

3、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2、3、5整除。培养学生抽象概括与观察思考的能力。

2、能正确判断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课时安排:

因数和倍数 6课时左右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十册12页《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目的

1、掌握整除、因数、倍数的概念。

2、知道因数和倍数以整除为前提,及因数和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建立整除、因数、倍数的概念。

2、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3、应用概念正确作出判断。

教学难点

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7分钟)

(一)准备练习。(课件出示)

1、口算

6÷515÷3 23÷7

1.2÷0.3 24÷2 31÷3

2、观察算式和结果并将算式分类。

3、什么叫整除?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4、分类

(二)引入新课:如果 一个数 能被 另一个数 整除(除数不为零),前一个数就叫做另一个数的倍数,另一个数就叫做这个数的因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因数和倍数(出示题目: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三)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有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什么叫倍数?什么叫因数?倍数和因数有什么关系?

2、整除和除尽一样吗?为什么?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为了更好的学习本节新知识老师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学习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根据自探提示认真探究,就能弄明白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

(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自学12页内容,解决以下问题:

1、如果用字母表示两个整数,整除可以怎样说?

2、整除和除尽一样吗?为什么?

3、什么叫倍数?什么叫因数?倍数和因数有什么关系?

4、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因数和倍数关系?

二、解疑合探:(18分钟)

1、自探反馈。后进生回答,中等生评价、优等生补充。

2、合探疑难。

教师说明:以后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不包括零。

三、质疑再探:(5分钟)

1、学生质疑。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你有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一个数只有一个因数吗?

(2)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有限吗?

(3)0有因数和倍数吗?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根据情况或组织学生讨论或教师释疑。)

四、运用拓展(10分钟)

(一)学生自编习题。

1、让学生根据本节所学知识,编一道习题,。

2、展示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二)根据学生自编题的练习情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知识乐园

(1)下面每一组数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说出为什么。 16和24和24

(2)下面的数,哪一组的第一个数能被第二个数整除?

29和 3 36和12 1.2和 0.4

(3)下面的数,哪些是60的因数,哪些是6的倍数?

3412 1624 60

①36能被12整除。( )

②29能整除29。( )

③3.2是0.4的倍数。( )

④因为36÷9=4,所以36是倍数,9是因数.()

⑤1是1、2、3、4、5,?的因数。( )

⑥若 a÷b=10,(a、b是不为0的自然数)那么:

a一定是b的倍数.( ) a能被b整除.( )b可能是a的因数.( ) a能被b除尽.( )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2、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认识。

板书设计

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整除 因数 倍数

15能被3整除

15是3的倍数,3是15的因数

教后反思: (4)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第二课时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求法

教学内容

人教版十册13-14页内容。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来自: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 网:三疑三探初中数学教案)

2、使学生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探索、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弄清为什么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准备练习

1、说出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2、下面的数中,哪些是12的因数,哪些是2的倍数?

1、2、3、4、5、6、7、8、9、10、11、12、13??

(二)揭示课题

上面我们找出了12的因数和2的倍数,如果不给你这些数,你能求出12的因数和2的倍数吗?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求法。(板书课题: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求法)

(三)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知识?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怎样求一个数的因数?

2、怎样求一个数的倍数?

3、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求法有什么不同?

4、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应注意什么?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规范、整理后说明:为了更好的学习本节新知识,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