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乡话经典话语

湘乡话经典话语篇一:经典现实笑话

经典现实笑话,乐翻你

50年代打光棍是因为当兵打仗;

60年代打光棍是因为文革动荡;

70年代打光棍是因为上山下乡;

80年代打光棍是因为大学没上;

90年代打光棍是因为穷的叮当;

2000年代打光棍是因为没钱买房;

2010年代打光棍是因为流行时尚。

她们神秘,家财万贯却昼伏夜出;

她们低调,貌美如花却远离尘嚣;

她们专业,拍照取证冲在前线;

她们勇敢,拼死花光每分赃钱;

她们冲锋陷阵,每一声娇喘都比军号更嘹亮; 她们视死如归,每一次开房都似就义般悲壮; 她们是反腐的排头兵,她们是纪检的领路人; 二奶,是她们响亮的代号,她们有奶,她们不二。

贪官到处做报告,道理讲得呱呱叫;

手上举着机关报,包里夹着避孕套;

啃着驴鞭壮阳药,坐者大奔去垂钓;

国库金钱猛劲盗,情妇多得要编号;

到处甩卖爱国帽,生个孙子美国造;

八荣八耻全颠倒,你说好笑不好笑。

本.拉登说,中国是唯一不能惹的国家。 基地曾派出五名恐怖分子来袭击中国: 一人炸立交桥,转晕;

一人炸公交,没挤上车;

一人炸超市,炸弹被盗;

一人炸火车,没买到票;

最后一人炸矿,死伤数人。

潜回基地后,半年都没见任何新闻报道,被基地组织以撒谎罪处决!

你的子女都移民国外了,你让我在国内学雷锋。 我喝杯牛奶都致癌了,你让我学雷锋。 中石化都团购奔驰了,你还让我学雷锋!

你吃着万元大餐坐豪车住别墅拿着高额福利到处草泥马, 我吃着地沟油孩子喝着假奶粉累死累活每月三千还要上税… 你还让我老老实实学雷锋,

学雷锋、学雷锋,

你是让我学雷锋,早点去死吗?

(见识下湖南湘乡话)长沙市领导开会,湘乡籍办公室主任点名:

典型猪(电信局)?到! 有点猪(邮电局)?到! 叫肉猪(教育局)?到! 人是猪(人事局)?到! 娘是猪(粮食局)?到! 斗地猪(土地局)?到! 老斗猪(劳动局)?到! 拐腿猪(国土局)?到!

主持人:各个猪都到了,现在开飞!

湘乡话经典话语篇二:经典韶山讲解词

各位朋友早上好,现在我们离开美丽的星城长沙前往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毛主席的故乡韶山游览。

韶山位于长沙的西南方,距离长沙104公里,车程需要两个小时,呆会儿一路上我们会看到有许多前往韶山的旅游车,韶山的旅游热度现在排在湖南旅游区的首位,她不仅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今天,全国乃至全世界各族人民千里迢迢的来伟人生长的摇篮参观,这是人心的一种向往,一种疑聚。

而韶山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正是以毛泽东为中心构成了一个地域意义上的湘中人才群体,曾有人做过统计,如果以韶山为圆心,以10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圈儿,中国近代所出的名人绝大部分都出生在这个圈内。

可能大家昨天听小王讲湖南出人才时,会觉得小王在表现湖南人能侃能吹牛的性格,或觉得小王是湖南人狂妄自大的脾气的流露。其实,湖南人口不到全国的1/20,却引领中国潮流200年,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可以说是由湖南人写成。

现在请大家一块同小王慢慢的分析一下湖南近代人才辈出的现象,我们可把这现象分为三代,第一代湖南人现象是:“无湘不成军”。“无湘不成军”之说开始于曾国藩创建湘军,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从小出生在豪门地主家庭,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比较宽裕,由于家庭出身不错,从小受到了封建伦理教育,27岁时曾国藩进士及第并入选翰林院。从此开始他飞黄腾达的官宦生活,被尊为“曾文正公”。由于种种原因,过去的历史教科书要么将轻轻带过,要么将他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封建主义的忠诚卫士。然而实际上,曾国藩这个人被许多人推崇为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精神领袖,毛泽东自称“独服曾文正公”,蒋介石也是曾国藩的忠实拥瞥,他一生都以曾国藩的家训来训导蒋家后人,时下也非常流行一句话“当官要学曾国藩,经商须如胡雪岩”。曾国藩做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出现,机缘在于创建了“湘军”,而他创建湘军是有着偶然性的。从他的身世来看,在受命创建湘军时,他只不过是一个中过文举进士及第的一介儒生而已,并无领兵作战的经验,但他却稀里糊涂的成了一代湘军的开山鼻祖,他不会打仗,却偏偏指挥打仗,刚开始时他是屡战屡败,然而他却屡败屡战,最后打出个“无湘不成军”,这也是湖南人一种霸蛮的精神特征。湘军建立的宗旨就是消灭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通过10余年的作战,在1864年7月,湘军终于攻陷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也就是今天的江苏南京,摧毁了与清王朝对峙达14年之久的太平天国革命政权,拯救了满清王朝覆灭的厄运,创建了“同治中兴”的局面,使清王朝摇摇欲坠的统治又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人们常常这样评价湖南人“要则不干,干则不成”。时年才42岁的曾国藩受命创建湘军,就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曾国藩组建湘军的重要一步就是改“世兵制”为“募兵制”,清朝的绿营兵是世兵制,也就是父辈列入军籍之后,其子孙世代相承,都得以兵为职业,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八旗子弟”。曾国藩推行的募兵制以“忠、义、血性”为政治标准,以“能打仗为贵”,彻底的改变了清王朝的兵源体制,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兰曾这样说“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拯救了满清,同时客观上也削弱了满清”,由于湘军的建军体制改革,以募兵制代替世兵制,严重削弱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满汉统治之间,势力起着显著的变化,从此满清政权逐渐向汉族军阀转移。当湘军兴起之后,其他一些省份也想学湖南建立地方军,但他们即使按照湘军制度来建军,也不能造就出一支如同湘军一样的的善战军队,于是不得不从湖南招兵买马,也就有了“无湘不成军”的说法,然而通过近百年的战争实践证明,能打仗的部队必有湖南的兵。

“无湘不成军”时代期间湖南第二个重量级人物就是左宗棠,左宗棠是湖南湘阴人,晚清著名军事家,被誉为湖湘第一怪才,此人足智多谋,性格狂傲,专心研究过兵法,有历史学家曾这样说过“中国历史上有四个永远打不败的将军:汉朝的韩信、唐朝的李靖,宋朝的岳飞和清朝的左宗棠,左宗棠也是湘军的主要首领,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屡建奇功,人称”

常胜将军“,1866年被清政府授予陕甘总督,此时,中亚浩罕王国阿古柏侵占了我国新疆大部分地区,俄国侵占了伊犁地区,日本也虎视眈眈的盯上了台湾,我国西北边防和东南边防都频频告急,由此在清王朝内部引发了一场”海防“与”塞防“的争论,安徽的李鸿章认为两者不能兼顾,主张放弃塞防,把塞防的经费用来加强海防,而左宗棠坚决反对,他认为收复新疆,可以保卫蒙古,守卫蒙古,可保卫京城,这短短两句话可见左宗棠分析之精辟,左宗棠收复新疆就是保卫京城的屏障蒙古,然而当时蒙古也有被沙俄侵占的危险,可见新疆和蒙古对中国是何等的重要。梁启超曾说过:“说到左宗棠和诸葛亮的才华的高下,人们可能还有疑义,但说到对国家的贡献,诸葛亮可说是甘拜下风了。”当清政府采纳左宗棠塞防后,由他组建西征军驰上新疆,左宗棠当时命人抬棺材一口,随军从征,以示不收复新疆决不生还的决心,主将如此,全军将士无不愿效死力,左宗棠为西征军制定了“缓进急战,先南后北”的战略,最后全面收复了新疆,取得了西征大捷。

由于曾国藩创建湘军的崛起,湖南人一派惟我独尊的气势,生发出前所未有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似乎只有湖南人才能包打天下,但是很快遭到了打击,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李鸿章率其所创建的淮军,在对日军作战时,无论是海战还是陆站,屡战屡败。于是,清王朝又将希望寄托在被太平天国所推翻的湘军身上。然而面对从“明治维新”中走出的日本列强的坚船利炮,湘军出战不到6天,打太平天国农民军所向披靡的湘军竟然溃不成军,清庭失望之余只能割让台湾并赔款求和,这可说是湖南人的一个罪过,清朝廷割地赔款,是因为湘军打了败仗,更具讽刺意义的是,据说日本人“明治维新”就是受了湖南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影响。

第一代湖南人现象的风景线,竟然轻而易举的被日本人无情的撕破了,湖南人开始陷入深深的反省之中,湖南人经过一番沉重的负罪自责之后,很快又昂起了头,第二代湖南人风景线开始酝酿产生,不过,此时的湖南人现象没有曾国藩、左宗棠这些德高望重的精神领袖,第二代湖南人现象变成了勇于冲锋,敢于牺牲而著称,又由于中国随后的几次大的变革,领袖人物都是广东人,于是第二代湖南人现象变成了“广东人革命,湖南人流血”。

公元1898年,即戊戌年,光绪皇帝下召变法维新,学习西方政治文化,然而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的封建顽固派反对新政,湖南浏阳人谭嗣同幻想得到手握重兵的袁世凯对变法维新的支持,要他在慈禧太后即将发动的政变中保护皇上的维新变法,然而谭嗣同被袁世凯出卖,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把光绪皇帝幽禁于中南海瀛台,对维新变法派实行残酷的镇压。主张维新变法的头头儿广东南海人康有为闻风而逃,有人也劝谭嗣同赶快逃跑,然而,谭嗣同却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未闻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嗣同始”。好一个心甘情愿做第一个变法流血者的汉子,他就是湖南人谭嗣同,不逃的谭嗣同被捕后用煤屑在狱中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言壮语。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怕夜长梦多,也怕人民起而抗议,也怕外国干涉,便很快处决了谭嗣同等六位汉子,以绝后继,史称“戊戌六君子”,愿做为第一个变法流血者的谭嗣同被砍头前,愤然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就义时年仅33岁,大刀王五为他收尸。

戊戌变法失败了,但湖南人心甘情愿为国为民抛头颅、撒热血的道路仍然在走下去,而且,此时他们认定的旗手还是广东人,他就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缔造者广东香山人孙中山先生。不过,此时的湖南人不再是被动流血,他们以铁血精神,高举起了武装起义斗争的旗帜。

1903年湖南长沙人黄兴,以过30岁生日为名,在长沙邀请了陈天华,宋教仁等人集会,成立“华兴会”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史上第一批政党之一。

1905年,在慈禧太后过70岁生日时,黄兴领导长沙起义,由于事先泄露秘密,起义失败,黄兴逃到日本,不久在欧洲流亡的兴中会领袖人物孙中山也辗转来到日本。两个伟人

走到一起相识了。豪爽颇有风度的黄兴毅然提出将自己组织健全、力量雄厚的华兴会与孙中山领导的势单力薄的兴中会联合,成为中国革命新团体“同盟会”。而且在湖南人占据同盟会领导层绝对多数的情况下,深明大义的黄兴仍然谦逊的将孙中山推上最高领导人位置,成为中国同盟会的总理,而他却甘当配角。并且在后来,当参加中国同盟会三团体之一的光复会浙江人章太炎掀起反对孙中山浪潮及闹革命独立的时候,又是黄兴挺身而出,力排众议,维护了孙中山的领导地位。

1911年,黄兴直接参加领导和指挥了孙中山在香港亲自谋划的广州武装起义,这次几乎集合各省革命党之精英的起义,在广州黄花岗一役中被清军大败,几乎丧尽精英,黄兴好不容易死里逃生,并且还被枪弹击中,断去了两个手指头,同盟会此次战役以失败告终,事后收殉死者遗体共72具,史称“黄花岗72烈士”。这晚,住在万里之遥的美国芝加哥德皇饭店的孙中山知道消息后,非常叹息的说:“我党精华,付之一炬,下次革命,需在5年之后才能大举”。

然而,年轻气盛年仅25岁的湖南革命党人焦达峰,他就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不到半年,在武汉同另一个湖南人蒋翊武于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起义尚未开始又被清军发现,当天抓去并杀害了几位首脑人物,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又是湖南人熊康坤,以大无畏的铁血精神,仅以150发子弹和40多个人,打响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后又率敢死队攻克总督府,扯下了清庭的黄龙旗,升起了自制的“铁血九角十八星”的旗帜,后来孙中山给予熊康坤为“熊一枪”和“铁血将军”的美称。

1911年10月22日,最早响应武昌起义的长沙起义爆发,接着湖南起义军派出4批共8千人赴湖北支援战争,为了巩固武昌起义的成果,仅援鄂一战,湖南将士死伤达千人,由于众多的湖南人流血牺牲,辛亥革命成功了。

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1912年元旦,从欧美德归来的孙中山来到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但两个多月之后,迫于北洋军阀袁世凯的压力,临时大总统宝座让给了一天也没有到过中华民国首都南京的袁世凯,为了捍卫这颗经湖南人流血牺牲换来的革命果实,新的铁血保卫战又开始了。

1913年,中国同盟会元老,国民党创始人之一,湖南桃源人宋教仁因忠心孙中山,反对袁世凯担任大总统,在上海被袁世凯派来的凶手暗杀,造成震惊中外的“宋教仁血案”。宋教仁的死惊醒了对袁世凯抱一丝希望的革命党人,已到日本去的孙中山匆忙赶回,号召讨袁,准备“二次革命”。

1915年被袁世凯软禁于京城的云南都督湖南人蔡锷,在“虽然风尘,不甘堕落”的妓女浙江人小凤仙的帮助下,秘密逃离北京,躲过袁世凯的几次追杀,安然回到云南,马上通电全国,宣布云南护国起义,反对袁世凯称帝复辟,并亲任讨袁护国军第一总司令,率3千护国军,迎战10万袁氏北洋军,经过半年的浴血奋战,护国军节节胜利,全国各省纷纷独立,袁世凯仅做了83天的皇帝梦便宣告取消帝制,不久气绝身亡。但蔡锷将军也因戎马一生,积劳成疾,于1916年11月8日,也是另一伟人黄兴逝世后8天,病逝日本。

为了革命成功,不惜流血牺牲,成了湖南人的一种新美德,第二代湖南人现象经火与血的洗礼而独具灿烂夺目的特色。孙中山曾经途径湖南,见到湖南到处是红土地时,感慨颇深的说:“难怪湖南的土地是红的,这是革命党人的鲜血染红的”。就连当时还没有背叛革命的蒋介石也说“革命成功,湖南人当推第一”。

第一代湖南人现象湖南人以湘军立威,第二代湖南人现象湖南人用鲜血扬名,第三代湖南人现象则是“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毛泽东”的毛泽东时代。

辛亥革命成功后,资产阶级革命人士开始了权力的争夺,尤其是湖南地处南冲要塞,是南北军阀必争之地,再则有贡献的革命党人实在太多,冲突也就格外激烈,在这南北军阀混乱之际,新一代湖南人又开始创造发展空间。

从1921年毛泽东参加创建中国共产党至1935年遵义会议,这14年是毛泽东政治生涯中最关键的时期,同样也是中国革命度过最大难关,终于选准了以湖南人毛泽东为革命之船的舵手,开始不断的从胜利走向胜利。

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有13人,湖南人占了4位(毛泽东,李达,何叔衡,周佛海)占30%左右,当时全国50多位共产党员,湖南人有20位,也是30%左右。

1924年,孙中山组建军校,前几期黄埔学生几乎都是湖南人。而时任校长蒋介石,在率学生东征时,两次将他从死神手里救出来的(转 载 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湘乡话经典话语)也是湖南人陈庚。

1927年打响南昌“八一”起义枪声的总指挥是湖南张家界人贺龙,紧接着,毛泽东又领导了“九九”秋收起义,后来又有彭德怀和株洲人腾代远领导了平江起义。

上井冈山创建中国共产党第一块红色根据地的是毛泽东,然而围剿井冈山最得力的鲁泽平,何键也是湖南人。

1934年7月2日,中共红军在井冈山第5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8万多红军长征队伍中湖南人占了1万多,然而追剿红军长征队伍的追剿军总司令何键也是湖南人,他们仅在湘江战役中就打掉了红军3万多人,将近红军总数的一半,而为了阻止中共红军被全部消灭在湘江边,指挥部队浴血奋战的是湖南人陈树湘,当他与追敌奋战了三天三夜,完成掩护任务后,由于腹部受伤被敌人抓住,年仅29岁的陈树湘毅然从伤口处掏出肠子,撕断自杀,又演出了一幕悲壮的湖南人不怕流血牺牲的壮举。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绝对领导权,此后毛泽东开始得心应手的施展才华,为创立新中国开始了新的征途。

据统计这段时间,是湖南人血流得最多的一个时期,仅平江县就牺牲24万人,浏阳县牺牲了23万人,这期间也是造就湖南人成为新的栋梁之材最茂盛的时期,真可谓“乱世出英雄”。

从遵义会议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中国人民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领导下,完成了抗日战争和解放全中国的大业。

1936年,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同共产党合作抗日,中国共产党从此有了两支名正言顺的抗日武装队伍:八路军和新四军,八路军总参谋长是湖南人彭德怀,副参谋长是醴陵人左权,新四军政委是宁乡人刘少奇。当时中央军委主席是毛泽东,总参谋长是株洲人腾代远。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支野战军。其中一野司令员为彭德怀,三野司令员为会同人粟裕,四野司令员回永兴人黄克诚和长沙人肖劲光,四野政委为衡东人罗荣桓。

建国后的湖南人现象可说是唱“封神榜”,要么是树牌位,要么是倒牌位。这期间不仅表现在湖南人第一次能在中国历史上全面的施展才华治理古老的东方大国,同时也表现在同一个区域所出的人才在同样大的舞台不止一次,虽没有明枪实弹,但也够残酷的正面交锋。 1957年,“反右”斗争,曾任国务院总理的长沙人朱容基当时年仅20多岁,就被划成了右派,差点葬送前途。

1959年,“庐山会议”毛泽东毫不手软的将湖南人彭德怀,、周小舟、黄克诚,还有虽不是湖南人但其夫人是湖南人的张闻天,定为“彭、黄、张、周”反党集团。

1966年至76年的“文化大革命”,毛泽东领头写下第一张大字报“炮打司令部”将刘少奇定为中国头号保皇派。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了。随着他的逝世,叱咤中国政治、军事舞台的那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湖南精英群体,慢慢的划上了一个句号。

在5年以后的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以前只是一个小红军,后成为中国共产党新主席的胡耀邦列举了中共史上46位杰出人物,其中有16位湖南人,占了34%,如此大的一个中国,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占有中华精英,1/3的湖南英烈的拼命奋斗,这是何等辉煌。

湖南人用三代“湖南人现象”显示出了湖南人精神,这精神就是“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

韶山讲解词

韶山旅游区位于湘潭韶山市,相传舜帝南巡来江南平定三苗叛乱时途径此地,见此地山清水秀,顿时赏心悦目,就命令随从奏起了当时的宫廷乐韶乐(韶乐即为孔子闻之三月不知肉味,余音绕梁之天籁之音),韶乐一奏,瞬间山鸣谷应,百鸟欢跃(箫韶就成,百鸟和鸣,凤凰来仪),叛乱苗民纷纷弃械投降,侍从们载歌载舞,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自那以后,人们便将舜帝演奏过的地方取名韶山。韶字,拆开就是音召两字,从中我们可体会到优美的音乐招徕凤凰的美好意境,韶字也象征吉祥、美好。本世纪初,毛泽东在故乡开展了农民运动,1925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以“韶山”命名他创立的当地第一个共产党支部,而到58年“韶山人民公社”的成立,是韶山真正成为区域名称的开始,1990年12月26日,也就是毛泽东97周年诞辰,韶山被国务院确认为韶山市,属一个县级市,由湘潭市代管,总面积21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10万人,其中毛姓人家占了70%,而韶山的版图形状酷似中国版图旋转180度,也就是倒立的形状,有人称韶山可视之中国的缩影,也有人说这也暗示韶山人将扭转中国乾坤。

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韶山时说韶山是块风水宝地,断言500年后必出真命天子,此人的姓必是反手掌乾坤,果然不出所料,500年后的1893年,在此诞生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同时也验证了乾隆的说法,大家可以试着写一下,手掌的手字最后一笔反过来写是什么字,反手掌乾坤就是毛字。

以前韶山冲住着60多户人家,他们以务农为生,都是忠厚朴实,勤劳善良的老百姓,当时韶山冲风气闭塞,民风淳朴,毛泽东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就是生长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韶山冲一直被封建势力的黑雾紧紧笼罩当时有一句顺口溜描绘韶山人民的生活:“韶山冲冲连冲,十户人家九户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寒冬。农民头上三把刀,税多租重利息高。农民眼前三条路,逃荒讨米坐监牢。”这样的现实和反差,在毛泽东幼小的心灵烙上了深深的印记,他最直接的了解和感受到了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农村生活,感受到了不平,也感受到了自己的责任。我们不能否认时势造英雄,更确切的说,韶山的风土民情给了毛泽东心灵上最深刻的启迪。

韶山虽大部分人口姓毛,但韶山并非是毛家世代祖居,毛泽东的祖籍其实在江西吉水(吉州府龙城县)。元朝末年,红巾军反元起义轰轰烈烈,当时天下大乱,在江西吉水,有一个叫毛太华的青年农民不甘寂寞一生,丢下锄头,举起长矛,投奔朱元璋的队伍。这个毛太华就是后来韶山毛氏的祖先。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毛太华随军远征云南,后云南归入大明版图之后,他被留在云南,他娶了一位当地的少数民族拉诂族的姑娘为妻,并先后生了四个儿子,毛太华老了,想回内地居住,便请求告老还乡,因他立有军功,被批准携带妻儿回归内地,被朝廷分配到湖南任职,于是毛太华携带妻子及长子毛清一和四子毛清四来到今天闻名天下的韶山定居,而毛泽东就是毛太华的第20代传人,所以说毛泽东是江西后裔。(毛姓起源于周代的姬姓。相传周武王灭商殷之后,封弟叔郑为毛伯,故叔郑又称毛叔郑。毛伯的领地在今陕西歧山、扶风一带。毛伯后来在周成王时曾任司空,又称毛公。其子孙在整个周

湘乡话经典话语篇三:湘乡一职高一语文月考试题

湘乡一职高一语文月考测试题

班级 姓名学号

时量:10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注音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穈先生(mí) 广漠(mò) 捞着(lāo) 嬉戏(xī)B、掷铜钱(zhì) 厌恶(wù) 摹画(mó)管束(sù)C、眼翳病(yì) 抽屉(tī) 容忍(rónɡ) 泡茶(pào)D、文绉绉(zhōu) 绰号(zhuō) 牢骚(sāo) 锁匙(shī)

2、下列语段空缺处填写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_______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_______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_______我,然后_______,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A、严厉 教育 责备 惩罚

B、严肃 教育 责骂 惩罚

C、严肃 教训 责骂 刑罚

D、严厉 教训 责备 行罚

3.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围墙,遥望那复关(来的人)。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如在早晨,没想到你会变心。

4.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黑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1)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4)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1)与(2)意思相同, (3)与(4)意思相同。

B.(1)与(2)意思相同, (3)与(4)意思不相同。

C.(1)与(2)意思不相同, (3)与(4)意思相同。

D.(1)与(2)意思不相同, (3)与(4)意思不相同。

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跟。

B.声非加疾也疾:快,这里引申为“洪亮”。

C.假舆马者 假:凭借,利用。

D.而绝江河 绝:断绝。

7、将下列六个分句按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尤其要警惕殖民文化和不良文化的倾向,

②我们不能邯郸学步,

③更不能在“接轨”中偏离自己的轨道,

④必须树立语言文字的主权意识,

⑤“与国际接轨”并不是与“西文”接轨,

⑥不能丢掉自我,

抵御霸权和强势语言文字对中国语言文字主权的侵蚀,

A、②⑥④⑤③① B、⑤③①②⑥④

C、⑥④②⑤③① D、⑤③①⑥④②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和鲁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9~10题。

采 薇 (《诗经 小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①。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②。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衷。

[注释]①依依:柳条柔弱随风不定之貌。②霏霏:雪飞貌。

9、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是(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条随风摇摆不定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

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是语助词。

10、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

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

写出了内心的伤悲。

C.这首诗写的是守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守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

D.“行道迟迟,载饥载渴”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

二、阅读理解题 (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上学的路上,有一条必经的小河。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匆匆忙忙赶往学校时,河上的冰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彻骨髓的河水里。

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教室里,全身仿佛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变成了青紫色。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蹲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些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有一夜下了暴雨,清早上学来到那条河边。突然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砌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稳稳地立在水里,石面高出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白纱布,血透出来,湿了一片,惊问她为什么受伤,母亲淡淡地答道:“不小心碰的。”站在一边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砸伤的。”“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追问。“搬石头搭桥呀!”那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话来。

那年九月,我踏过“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独在异乡,仍是母亲用无言的关注帮我度过每一次的疲惫和寂寞。渐渐地,我知道,是母亲用青春搭起我的生命之桥,用希望和奉献搭起我的通向成功和幸福之桥。如今,河上的“母亲桥”已经为风雨侵蚀残损,而在我的心灵中,“母亲桥”却永远踏不断。

11、第二段中母亲为什么“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三段中“我”产生“莫名的感激”之情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联系原文回答:“母亲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末加点的“踏不断”有什么深层含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了本文之后,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还想到了哪些“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任选5空,每空3分,共15分)

16、青, ;冰, 。

17、

18、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9、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20、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21、自牧归荑,

22、 搔首踟蹰。

23、桑之未落,

24、总角之宴,

四、作文 (40分)

回首人生路上,有多少令你难忘的“那一次”:那一次,你笑了;那一次,你哭了;那一次,你真遗憾;那一次,你真尴尬……正是经历了这无数的“那一次”,你才懂得了生活的幸福,友情的珍贵,奋进的艰辛及你肩负的责任……真正领悟到了生活的内涵,长大了,成熟了。

请你选择一件事,以“那一次,我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写出你的真情实感。

要求:

①在文题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文题完整。

②记事要内容具体,中心明确,详略得当;语言要简明、连贯、通顺。③字数700字以上。

④书写要工整,标点要正确。

湘乡一职高一语文月考答题卷

班级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30分)

二、阅读理解题 (每小题3分,共15分)

11、第二段中母亲为什么“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三段中“我”产生“莫名的感激”之情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联系原文回答:“母亲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末加点的“踏不断”有什么深层含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了本文之后,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还想到了哪些“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任选5空,每空3分,共15分)

16、青, ;冰, 。

17、

18、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9、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20、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21、自牧归荑,

22、 搔首踟蹰。

23、桑之未落, 。

24、总角之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