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的散文改写

琵琶行的散文改写篇一:江州烟雨《琵琶行》

江州烟雨《琵琶行》 (央视散文)

作者 赵竹毅 朗诵:曲水茱萸

一千一百多年前,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在鄱阳湖边住了下来。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被一支琵琶惊醒了,循着琵琶声,诗人发现了自己,鄱阳湖流下了两行清泪。琴声和着泪水沉到湖底,千年之后这里仍然能够听到嘈嘈切切的琴弦。 我也是被琵琶声惊醒的,走在湖畔,千年之前的那声裂帛,仿佛就在耳 边,仿佛就在昨天。

那一个瞬间,白居易走在歌女的弦上,琵琶声响在诗人的诗里,拨弦的人轻拢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欢,琵琶声渐行渐远,在心头响起,在诗里隐没,书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马,泪湿青衫。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新醅的酒,明前的茶,饮不醉但求一醉的白司马,湖心的飞鸟,湖边的新芽,挑不明诗人的醉眼昏花。你来了吗?你醉了吗?你要走吗?你醒了吗?诗人与秋风,一问一答。江南的秋雨扯天扯地,诗人的酒杯,举得起,却放不下。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石狮子立在湖边有上千年了,你们还记不记得那个白司马?白司马怕是已经记不得你们了,那天,晚归的诗人真的醉了,烈酒烧灼着他的胸膛,他的胸中,只有难酬的壮志,烈酒朦胧了他的双眼,他的眼里,只有模糊的背影。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琵琶声并未远去,但春天还是来了。

诗,是有气味的,这会儿的诗,有一种湿渌渌的青草的芳香。诗人一来,满山的清流鸣泉便开始吟咏唱和,天罡浩荡,那是风在寻章摘句。诗人一伸手,便拽了满把的新诗,诗太多了,诗人开始随手抛撒,我跟在后面,一俯身,便是千古的经典。

诗实在是太多了,诗人专门为它们建造了家园。

白居易草堂,这是一个诗的乐园。日上三竿,诗人在这里高卧,伸一个懒腰,竟也是诗意盎然。

我独坐在草堂前,守候着诗人,守候着白司马有些迟了的春天。

琵琶还在,我分明听到了欣喜的弹拔,比诗人的脚步更迫切,比诗人的心情更舒展,比诗人的诗更浪漫。

诗人归来了,一起归来的,还有诗,有酒,有花。

一朵花,一杯酒,一首诗,分不清谁更醉人,谁更灿烂。分不清谁会芳华于弹指之间,谁将流传得更加久远。有花,有酒,白司马倒在诗的马前,诗无言,诗是诗人最初和最终的家园,诗是诗人永远的春天。

今夜闻君琵琶语,

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

为君翻作琵琶行。

江州任职时期,白居易自编诗集十五卷,有诗约八百首,《琵琶行》六百一十六言,最为脍炙人口。

琵琶行的散文改写篇二:孙见喜风景散文五十篇之八:浔阳夜月

浔阳夜月

《三秦晚报》1994年1月27日

附:《夜月中的丑石》肖云儒

日色在汉口那边浅薄下去,南京的那一头就落入了沉沉的暮霭。独坐吴头楚尾的湿沙地上,看天低九派流,浪抱孤城走,就心想那位青年将领陈玉成血战九江的时候,落日是否也这么轻淡?暮霭是否也这么浓重?听涛声鸣溅魏晋逸韵,看渔火荡漾汉唐波光,由不得就要问:那位琵琶歌女后来去了哪里?那作商人的丈夫谋财远去,空留下一个细嫩惶对孤灯,你于心何忍?既是春江花红明月夜,同是天涯沦落人,大诗人你何不携她潇洒走一回?

当然,当然,白居易只是在心里审美,《琵琶行》也只抒发悲悯之音。尽管大诗人谪居卧病浔阳城,落寞寂寥到极处,但要他舍下身份,作这江湖女子生命的伴侣,他说什么也不干的。

于是,人民性只在理论上辉煌。面对了真实的人民,江州司马惟将真情掩藏,虚予一个相逢何必曾相识??

长江是一首混浊的歌。圈儿圈儿的水皮子上浮游成串的泡沫。一个音符打碎了,无韵的旋律嘈嘈切切几千年。水下有过大鱼,老了,游不动了、就被小鱼吃了。风在这里温柔过,抹平的是历史不该丧失的记忆。陶渊明篱下采菊,留下一段旷达恬然的心境;周瑜在这里将令水师,演出的千古绝唱是英雄气短;岳武穆躬身奉母,喻示后人一个忠孝对抗的二律背反??浔阳江哟,你把甘苦一锅煮,燃烧的是清凉秋月?还是温煦春风?

午后的红日里,我去寻找宋江题反诗的那座楼。走了很久,到一处巷子,有一座钢骨水泥建筑物,雄雄的威风。阁楼上的彩绘油漆未干,药药的桐油味儿里,一位青年亮出一个牌子:谢绝参观。于是就走回去,又不想重复来路,就横生奇想:探寻一下长江的水脚如何?

长江的水没脚。不比渤海湾,细浪爬上滩在银沙里摇曳,退去了,留下波波弯弯的印记,有线谱的音符,有柔美的沙迹,揣想开来,便是杨贵妃的蛇腰或某位水乌的歌喉。长江的水是受限制的,堤外是它,堤内是人:它跳到堤内人将它掏干,人跌入堤外它将人吞掉。一种对抗在城市边沿僵持,人或为鱼鳖是随时发生的事。

我就在这分界线上走。黄土高坡上的人要体味一下水滨的惊险,不亚于在山间栈道上一脚踩空时妈呀那一声。堤是石头的逶迤,或高高险险,或矮矮沉沉,长江的水就忽儿忽儿地打着旋子,刷子般地磨,挫刀般地刮,额头般地刨,锥子般地刺。无奈了,哼哼着远去,还说到了上海再说。

我笑长江,长江也笑我,它把我引到一家水产市场的背后。背后,江堤变作了院墙,几

个下水口子里涌出死鱼烂虾极其恶奥。墙基处,有五寸宽的石台,我就贴墙而过。所幸墙外水边有一行毛柳,枝杆歪斜着,容我且扶且行。脚下就是长江,掉下去转眼就成了骨头架。正惶恐着,不巧与一行硕鼠相逢,大约有四、五只吧,摇头摆尾,跚跚而来,全没把我当人看。我本外地客,人家是当地绅士,我只有把脚抬起来蹬到柳树上,一手撑了墙,另一只脚抬起。心想:让路吧,人都欺生,况鼠乎?谁知,这几位绅士竟礼让为怀,它们到我面前,稍作观望,便一个个跳入江水,诗意盎然地游去,三五步之后,复上岸由陆路前行。看它们,肥硕的尾臀,粗短的四肢,想我黄土高原上的田鼠,见了生人先贼头鬼脑迅跑,就猜不透这得阳江的鼠辈何以有此教养?是陶渊明家的传种?是唐朝诗人的遗魂?一时间,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位琵琶女了。心想:这几只硕鼠必定也会吟诗,也会摇头晃脑唱那“小泊得阳古渡头,江风摇夜作凉幽。试从枫叶获花岸,无复琵琶诉旧愁??”

于是,我获得了独行的坦然和宁静。水在脚下轻柔着,它不再是凶险和灾难,它变作了羽绒的绵软和浮粉的香美,我怎么会有旅行的孤慌呢?

于是就到了这片湿沙地。江西完全昏暗下去,一抹薄雾笼了岸边的万家灯火。天空不见星星,不见月亮,只是一个浓浓的湿。沉沉的涛声在沙地上颤动,旅人的心间便淡化了功名成败的苦虑和抠思,千古圣人面对了一川软水,叹一声“逝者如斯夫”又能作何行为?

天宇显了湛蓝,几簇星光且淡且隐。月亮终于有了,窄簿若娥眉,那美丽的五官呢?是弦断了,羞移琵琶遮面?毕竟遮不住哟,一钩银月泄了万千秋波,世上的孤独人,谁还述说知音难逢呢!

附:夜月中的丑石

肖云儒 (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

月光在商山里流泻,石头便湿了,透着明净的水色。水清石读月,对影成三人。月无言,石亦无言,静中生谧,谧里幽出七分奇诡三分鬼气。寂然中又分明感觉到种种喧音,那是月在石上流,石往涧里滚,还有心的搏跳,世的纷攘。

平凹很早就写过名篇《丑石》,其自喻虽未言明而不言自明。丑亦读作怪、读作奇,石乃刚也,天下能以“丑”自喻者那是自信,以“石”自喻则定然自强自尊。这个推断,我想朋友们大约都会认同——其实平凹近30年来上千万字的劳作和山路般曲折的经历,已经塑造了自己的丑石形象。

现在这丑石平添了几分美韵。这美不是平凹早年的秀美,更不是时下流行的“臭美”,而是“丑美”,是那种被称作拙怪和奇崛的美,这种美在东西方美学的范畴体系里都榜上有名。现在有了月光水影的映衬,更叫人流连忘返了。月光水影生自哪里? 生自一个叫孙见喜的文人笔下。

这就要说说孙君其人了。文人文人,人尽藏于文中,说文则其人自显,无须旁及其他的。孙君写过小说,亦写评论,尤工散文。参加作品讨论会,发言必念稿子,稿子皆为美文,言

简意赅,几句话即挠到痒处,奇特感悟与惊人表述相配伍,让你当下读出一个异数,感到几分怪诞,不愧是古城鬼才群里很骨干的一个。小说散文都构成村野风景系列,晓村、雾村、静村、夜村、雨村,写尽秦楚牵手之地山乡的韵味。小说集和散文集不约而同以月命名:《望月婆罗门》和《浔阳夜月》,可见月是他行文的偏好,也是他为文的精神了。欣赏孙君的散文,整个一种山月泻地的感觉。

现在这月光流泻在了丑石上,两心相酬唱,便有了眼前的《贾平凹前传》三卷本。读者诸君徜徉于150万字的情与景中,自会有种种新的领略。

(2001年11月14目,星期三,长安不散居的一个无月之夜)

琵琶行的散文改写篇三:《琵琶行 并序》课例(全国一等奖)

《琵琶行 并序》课例赏鉴

——该课例获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第一名(西安) 执教/王毅军 观察/贾 玲

【课例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 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

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

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

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

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

师: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谁解沦落人”(板书)。琵琶女的沦落经历是怎么样的?咱们首先请一位同学感受一下琵琶女的感情,为我们读一下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好吗?你现在就是琵琶女,要把你的感情带出来。

生(读第三节):“沉吟放拨插弦中??梦啼妆泪红阑干。”

师(请另外一生评价):你觉得她的感情把握怎么样?

生:我觉得读得挺好的。这一节主要讲琵琶女的身世,诗人对琵琶女应该比较同情,读的时候读出了同情的感觉。

师:你是站在诗人的角度讲吧,现在如果是站在琵琶女这个角度,你觉得她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去读?

生:悲凉。

师:对,悲凉的感情。我们读诗歌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得抑扬顿挫,但更要注意把握诗歌中诗人所蕴涵的感情。刚才同学读的这一节感情把握得比较到位。

师:就这一节,同学们有什么疑问没有?把你最想提的问题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讨论。(生自由组合,小声交流,讨论质疑)

师:同学们主要提了两个问题:一是琵琶女的形象及悲惨命运的原因,一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她的身世。咱们周围同学自由组合议一议,由一位同学记录小组讨论要点,两个问题可以任意选。

(学生自由组合,讨论)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想说第一个问题。前几句写她少年的时候,然后还被那个秋娘嫉妒??

师:秋娘是什么人?

生:秋娘本身就是才华出众的歌伎,然后还要嫉妒琵琶女,说明琵琶女比秋娘还要才华横溢。后面写她“弟走从军阿姨死”,她的家人,离开的离开,死去的死去,后来她的容颜因为家庭变故和时光流逝变得非常憔悴。当时社会看重你,就是因为你的容貌好而不是有才华。琵琶女的泪既是感伤的泪又是不满的泪。

生:我觉得琵琶女主要代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普遍的悲惨的命运。

师:这里你谈得更深入了,上升了一个高度。琵琶女的技艺高超,她年轻的时候,“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但是到了后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生(众):“门前冷落鞍马稀。”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那个时代就是重色轻才的。

师:重色轻才。那个时代不是看重她的技艺高超,而是看重她的美貌,后来她年老色衰,所以就被抛弃了。所以从这里看出,琵琶女仅仅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

师:还有一个问题,琵琶女描绘自己一生的遭遇,是用了什么手法?

生:对比。

师:如果说详细些,有哪些?

师:过去是京城名伎,现在是——

生(众):沦落江湖。

师:过去是少年得意——

生(众):现在是老年失意。

师:过去是年轻貌美——

生(众):现在是年老色衰。

师:过去是门庭若市——

生(众):现在是门可罗雀。

师:过去欢笑——

生(众):今日辛酸。

师:除了琵琶女,刚才说,“谁解沦落人”,沦落人一个是指琵琶女,还有一个是指谁呀?

生(众):白居易。

师:当诗人和琵琶女彼此穿过无数人群,走过无数条路,在这个萧瑟的秋天,相逢在浔阳江头船上的时候,他又写了什么内容呢?我们请一位同学模仿诗人白居易的口吻读第四节。 (生读第四节)

师:好,我们的白居易还得加把劲。我们在读这一节诗时要读出什么感情?

生:应该和琵琶女一样感同身受吧。

师:感同身受,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这里面,诗人的遭遇还有什么词可以体现出来?

生:“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的“黄芦、苦竹、杜鹃、哀猿”。

师:这些意象所传达出来的正是感伤之情,进行诗歌的欣赏一定要注意意象的象征意义。 师:就这一节,大家最想提出的问题是什么?(生自由组合,讨论质疑)

生:琵琶女的遭遇为什么会引起诗人的强烈共鸣?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话怎么理解?那个“同”字,同在哪里?

师:两个问题的本质相同。大家想一想,一个是朝廷官员,一个是江湖的歌伎;一个是高朋满座,一个是门前冷落。那他们又“同”在哪里呀?谁能说一说,你觉得“同”在哪里? 生:从诗人的生活经历上看,他一开始满腹才华,想一展鸿鹄之志,却在朝廷中受到排挤,而被贬谪到偏僻的地方;琵琶女本来也是很有才华,但她却因为年老而无人问津,所以他们的经历都是从曾经的辉煌到如今的平淡,所以此刻他们的心境都是悲伤的。

生:还有,他们俩都是京城人。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前面小序上讲的,“问其人,本长安倡女”。

师:对,是来自京城。现在呢,他们都来到了什么地方?

生:浔阳江头。

师:这一点也相同。

生:还有一点就是他们都怀着一种落魄之情。

生:他俩都是人才,得不到人家的重视,这也是相同的一点。

师:都是很有才华的,琵琶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我觉得她的水平还是挺高的。诗人呢,也是才华横溢的,而现在却触怒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由此可见,诗人是在写琵琶女,又是在写自己,抒发郁积于心的贬谪之恨。

五、三读文本,品味感受

师:那么我们再想一想,他们原本认识吗?是什么打动了白居易,把两个萍水相逢的陌路人联系在一起的?谁能说一说?

生:是因为琵琶女弹的那个琵琶曲。

师:“谁识琵琶声”(板书),同学们,诗中有一段对音乐的描写,应该说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刚才我们班的琵琶女和诗人都读了一下,我也情不自禁,给大家背一下这一段,请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一想,这一段中最精彩的句子在哪里?为什么精彩?

(教师配乐示范背诵第二节:“寻声暗问弹者谁??唯见江心秋月白。”)

生:我最喜欢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它把琵琶声在沉静以后爆发的声音比作乍破的银瓶和骑士突然拔出刀枪那一瞬间的声音,更加突出了琵琶声在沉默后的慷慨激昂的特点。

师:你很喜欢非常激越的音乐。好,还有没有?

生:我喜欢“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因为我觉得这句话采用的是比喻的手法,先经过音乐的跌宕起伏,然后婉转动听,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来,听上去挺有感觉。 师:比喻有什么好处?

生:就是十

琵琶行的散文改写

分生动形象。

师:化——

生:化抽象为具体。

师:对,大家都知道,写愁的情感是不是很抽象?李煜怎么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把抽象的无形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滚滚江水。李清照怎么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抽象的无形之愁化作沉甸甸的重负。比喻的手法是不是很好?还有没有同学想谈?

生:我喜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它把弦声首先比喻为急雨,声音非常急促,然后又如丝雨般,有非常渺茫的感觉,很形象,很生动。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谈的精彩的诗句,我想问一个问题:是什么打动了诗人?仅仅是精彩的音乐吗?谁来说一下?

生:从第二节里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可见,作者被打动,不仅因为好听的音乐,还有琵琶女在音乐里面融入的自己的情感。

师:有琵琶女的遭遇,有琵琶女的情感在音乐里面。

师:那我还要问,仅仅是琵琶女的遭遇和情感在里面就打动了诗人吗?

生:还有,诗人想到了他自己的身世。诗人也从琵琶曲中读出了自己人生中的欢悦与痛苦、苦闷与希望,这引起了诗人强烈的感情共鸣。

师:对,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更在于它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音乐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在两个陌路人之间

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

师:好,我们下面一起读一下最后一段。(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五段)

师:“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琴声和着白司马的泪水沉到了江底,千年之后,仿佛仍在我们耳畔回响。

六、放飞心灵,交流感悟

师:我想同学们还有很多的感触吧,下面我们就畅所欲言,敞开心扉,用较富有诗意的一两句话来表达你的感悟。(播放琵琶曲,生思考、写作)

生:天公薄情病乐天,世情愚昧苦才女。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怒愤难自平。

师:好,你很厉害呀,像一位诗人。

生:音乐,仿佛从远处传来,又似乎就在身旁,那么清静,那么飘渺。琵琶声响彻长安城,好像有人在哭泣,幽怨着,缠绵着。弹者有意,听者有情,我愿化作一首小曲去抚慰你那懂我的心。

师:是一首富有诗意的散文诗呀。还有没有?

生:白居易在这个不眠之夜,用湿漉漉的诗句写出了用湿漉漉的眼泪浸泡的湿漉漉的心。他那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师:好,这也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呀。老师也很喜欢诗歌,在备课时,也写了一首七律谈我的感受。

投影:

感悟《琵琶行》

王毅军

浔阳江畔客将还,

秋月荻花夜色寒。

一曲琵琶情切切,

半觞清酒泪涟涟。

飘零歌女伤神苦,

沦落诗人为客难。

司马挥毫倾肺腑,

后生吟诵叹先贤。

七、再读文本,升华感情

师: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诗歌的漫游,下面让我们伴着音乐,再一次放声地旁若无人地自由地读一遍这首诗。让我们把情感浸在诗歌的意境里,去体会音乐的美妙,去感受诗人的情怀。

(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放声自由读全诗)

结束语:历史不会抹杀这一切,时间不会淡忘这一页:那低眉信手的婉约,那哀怨凄切的曲调,那东船西舫的岑寂,那似曾相识的遭遇。千古的诗篇还在耳畔回响,江边那一曲低吟的琵琶,定格成了永恒的千古绝唱。

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琶琵曲中,以经典为伴,与诗歌同行!

【执教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