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味初中作文

余味初中作文篇一:初一作文训练(一)

初一作文训练(一)

训练对象:写老师

训练写法:选择典型事件和添加精彩的细节描写段写老师。

◆◆练好五种 作文开头:

(一)描写式开头(景物或者人物)

1、暖风习习,夕阳挂在地平线上,闪射着温柔的橘红色的光,炊烟袅袅,徐徐

轻舞,小草和女孩坐在山头上,欣赏着这人间美景,女孩的眉间隐藏着渴望

与无奈——《难忘的同学》

2、那一瞬,怎样的美好?怎样如昙花一现般的隐秘,凄美,和忧伤?

——题记

家乡,是那样的朴素——没有细柳飘丝,没有晓风残月;没有红杏深花,

没有菖蒲浅芽。这里只有那青山黛绿;只有碧水幽蓝,只有那盘根错节的绿

榕,及那默默守望的人儿??

◆ 写景描写开头,彰显文采,很有吸引力,但一定要扣题。

(二)引用或者化用名言、警句、歌词、诗句开头

1、有位哲人说得好,如果你不能做一棵大树,那就做一棵小草;如果你不能成

为太阳,那就做一颗星星。经过了几番起伏,我终于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

2、“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

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是冰心的一首短诗,它告诉我们成功需要“奋

斗”与“牺牲”,成功需要一条长长的助跑线。——《助跑与成功》

3、乌篷里传来一曲离殇,庐州月光洒在心上。月下的你不复当年的模样,太多

的殇难诉衷肠。 ——《故乡的模样》(化用张继的《枫桥夜泊》开头)

◆ 显示深厚的语文积累,而且有文采。

(三)巧用修辞(比喻、排比等)开头

1、 轻轻将嘴角上扬,脸上便会微微地泛起淡淡的笑容。这小小的一个动作,就

像是春天的樱花,在大地上纷纷绽放;就像那柔柔的清风,在水面上默默流淌;

就像是春天的朝阳,能照亮你的整个心房。————《将嘴角轻轻上扬》

2、阳光明媚的时候,总会将伤痛轻掩,让一剪春光,在眉目间穿行,辉映在心

里,让温润的心事,开满淡淡花香。而雨雾迷离的清晨,因了谁许下的诺言:

许你一生春暖花开,一颗春日里燥动的心,漫步在无声的细雨中,淋湿浅浅思

念。(写出两两相对的句子开头,很有意蕴)

◆用修辞开头会给文章增添文采,但容易落笔很大,不切题。必须注意先扣题

再求形象。

(四)——题记开头

1、生命只因有爱才称得上完美。 ——《最美丽的风景》

2、年幼时,父亲是一道港湾;年轻时,父亲是一尊偶像;中年时,父亲是一段

岁月;年暮时,父亲是一部史书。——《如山父爱》

3、日子像手中的细沙,一不留意,就纷纷从指间流逝,而且义无反顾。

——《翻检日子》

(五)用优美的叠词和数量词开头:

1、依恋羁绊,一路开花。在这里,掬一捧春之潺泉,揽一把夏之灼风,呷一口

秋之清茶,弄一苍冬之雪绒。捧墨卷敧倚竹阁,岁月 泛晕于斑竹之端,走过四

季,错落人生?

2、记忆中的那一卷冗长,不是迢迢绿水,不是隐隐青山,更非脉脉斜晖。只是

故乡清晰的轮廓罢了,在院角的榆树上,描下了一圈圈年轮。

◆总之,开头的句式选择尽量以整句为主。

◆ ◆有意识用七种方法打造文采:

1、学会写描写段——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和景物描写;

2、大量使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3、恰当好处地用双音词、四字短语、成语等

4、大量引用和化用古诗、名言、歌词、格言等;

5、恰到好处地使用优美数量词、叠词、拟声词和动词、形容词;

6、句式以整句和散句结合为最佳。开头结尾通常是以整句为主,以老师讲的五

种开头为主其次自己写小诗、改写古诗,改写词开头都可以适当尝试。

7、还要学会写简洁的哲理句。

◆ ◆作文仿写例文一:运用生动的描写片段写人

例文示范(一)

为了心中的“青铜菊花”

听你宣布解散的时候,心似乎空了。只记得,日渐苍老的你,露出菊花

般粲然的笑容。题记(点评:题记巧设悬念,倍增文章吸引力)

王菲在耳畔悄悄地唱,“有时候,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相聚别离,都有

时候。”生命真像一场无止境的漫游,相对于承载着我们飞奔的时光来说,我

们是静止的,而稍纵即逝的繁华胜景,又似乎在证明,我们正义无反顾地前行。

(点评:引用歌词开头,快捷而且有文采)

我们的老班姓张,是个约摸40岁的男子。他留着很年轻的西瓜皮式的头型,几绺紧贴在脑门上佯作团结状,几绺又很不羁地翘起。他很瘦,肤色呈青铜色,一副刻板的模样。然而其衣着风格又极其多变,每当看到他极单薄的身躯在宽

大的耐克T恤衫里荡悠,我就忍不住想到虬枝的大树,快被吹倒的旗杆,我就忍不住要发笑。(点评:外貌描写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写出人物神韵。写人物

一定不要忘记使用描写,只有描写才能细腻,才能把人物写活。)

老班讲课很富有激情——虽然他教数学。每当讲到激情澎湃处,便很是潇洒地一挥手,一跺脚,再扬一下那较常人而言太小在他这样干瘦的身躯上却十分适宜的头。要是动作幅度太过夸张,还得扶一下那宽大而厚重的眼镜,然后余兴未减地敲一下讲台或者黑板。(点评:动作描写很精彩,观察人物很仔细,

写出了人物的独特之处.)

最难忘是老师的笑容,是青铜铸就的花朵。(点评:比喻新颖而且美)

老师很少笑得开怀,笑得粲然。当他宣布解散的那一刻,他笑了。脸上少得可怜的皮肤皱在一起,形成一道道深深浅浅的沟壑,像是青铜铸成的菊花,动人,而且刚毅。然而也就在那时,我忽然发觉,老班真的老了。四年的时光

如白驹过隙,他把自己的青春融化成血汗来浇灌我们成长。曾经以为那样高大

的人,似乎只在一瞬间就变得佝偻而且矮小了。(点评:此段描写如特写镜头,

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了心中的“青铜菊花”,我们一定会加油。我希望老班知道,我们已经不是不懂他的孩子,我希望老班知道,他的辛苦,他的付出,会有回报。我希望老班知道,虽然你与我们都是不善表达的人,但为了你的笑,我们可以尽心尽力做到最好。老班,愿你的生命中常开“菊花”!(点评:一组排比写我们对“老班”的态度,感情融入其中,抒情增强文章感染力,升华文章情感.)“相聚别离,都有时候”,等到把风景看透,老班,我们回来,陪你看细水长流。(点评:结尾戛然而止,抒情真切,让人回味无穷.)

写作仿写例文示范(二)

那一缕阳光

你生病出院后的那一次见面,那一席话,让我的心似乎空了。只记得,身

体衰弱的你,面对我们仍是那样的神采奕奕。尤其是透过镜片的那一双眼睛,像一缕阳光温暖着我。

(开头点题而且描写式,语言干净而有文采。)

眼前出现了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神情,出现了您“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的身姿,出现了您“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叹息。(这一组引用式的排比句,用的意识很好,只是还不够恰当,稍加改动把他改来恰当。改:眼前又出现了你“美目盼兮”的如少女一样的光彩神情;又出现了你“窈窕淑女”如少女般的婀娜身姿;又出现了你“人比黄花瘦”一般的叹息。)这就是我无法忘怀的国学启蒙老师段老。

您很“时尚”,留着时髦的短卷发,精心打理的头发一丝不乱;戴着一

副细金边的茶色眼镜,化着淡淡的妆,(改成:妆容淡淡淡);涂着红红的口红,(改:略涂口红,衣着鲜艳)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说话不快不慢,温婉动听,显得很年轻很洋气。——此处打造一些四字短语)

在我们面前,您特别注意自己的形象。上课时,您的讲台上总有两个小

盒子。看书,读文章时就打开一个小盒子戴上您那副老花眼镜,讲课时就又打开另一个小盒子换上您那时髦的茶色近视镜。每当想起您时,您那换眼镜的动作就油然而生。可能您认为直接在我们眼前换眼镜“不美”,每次换眼镜都要测侧过身去,低下头,把要换的眼镜取出来,拿在右手,左手轻轻地从鼻梁上摘下眼镜,右手紧跟着戴上另一副眼镜,一次,两次,三次??一节课要重复以上的动作好多次,从不让我们看见您不戴眼镜的模样。(此段动作描写细腻而贴切,很好)

当我第一次到那个不大却挤满人的“表演厅”,首先就被高分贝的声浪

惊呆了,接着就被您的动作笑憨了,被您吸引了,最后痴迷了。您带领大家“表演”,您就是本场的指挥。您打着节拍,大家应和着。在朗诵到“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时,您双手做奋力划桨样;在读到:“兴,百姓苦;忘,百姓苦。”时,您就作出流泪痛苦状,每一首诗,您都可以根据诗意作出相应的动作,让我们在欢声笑语中记住了这些经典。(此段动作描写也极为精当)

您常说:“表演没有太多规矩哦,允许自由发挥哦——”只要人人尽兴

即可站着表演,坐着表演,互相轮流表演,甚至可以自愿上台表演。大家最喜欢的就是,您一声令下,想表演的我们争先恐后地涌上“舞台”,占领有利“地势”好让下面的能看见自己的嘴巴,以免让他们误以为我们在“假打”,那就要

留下来再表演一次。不过既然如此,也还是有人诚诚心地“假打”经常逗得您和我们哄堂大笑。“指挥官”摇着头,眯着眼,晃着手,嘴里发出“点杀,点杀!”看谁被点杀。我由衷地喜爱您激情指挥即兴表演的氛围,真是一场视觉听觉的享受啊!

可惜,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年后,您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再当我们

的“指挥”了。您事一缕阳光,温暖着我的心灵,使我懂得了“人至察则不徒”的官场哲学;使我领悟了“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生追求;使我埋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言壮志。因为有您,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经典文化的魅力。(结尾的抒情段增加情味)

那一缕阳光,时刻浮现??

方法总结:用精彩的描写段写人——

1、写一个有文采的开头(五选一);

2、至少写三个精彩的细节描写段,而且描写手段尽量多样。

3、在结尾之前,最好变幻角度,写一个抒情段,抒发对所写人物的情

感,让文章情感像水一样在文中流淌。

4、写一个让人感觉余味无穷的结尾,最好能够与开头照应。

5、在遣词造句上用上三种或三种以上的描写手段来打造文采。

附加: 写老师的可以用在作文中的名言积累: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3、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 关汉卿

4、片言之雌,皆事师也。—梁启超

5、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吕氏春秋》

6、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 葛洪

7、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

8、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 杜甫

余味初中作文篇二:中考命题作文实例导写及范文 回味

中考命题作文实例导写及范文 回味

一、 原题再现: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回味”一词作如下解释:【回味】①名 食物吃过后的余味:回味无穷;②动 从回忆里体会:我一直在回味他说的话。

回味的过程是再次感受的过程,是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的过程。

在生活和学习中,许多时候,一盘菜、一句话、一首诗,乃至一片云、一件事、一份情??都会令你回味无穷。

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二、审题指导:

材料第一段告诉考生要理解题旨,明确思维原点和指向,紧扣“余味”、“从回忆里体会”审题立意。

第二段“回味的过程是再次感受的过程,是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的过程”主要回答“怎么理解回味”的问题。该段着眼并强调“过程”,引导学生从“再次感受”、“深入理解”、“重新认识”三个方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深入理解文题的内涵,写出有生活气息且有思考的文章。“回味”一定要有自己“新”的认识、体会、理解——对人生的、学习的、事业的??当然,这个“新”是对于自己原先的体验、理解的层面而言的。

第三段“在生活和学习中,许多时候,一盘菜、一句话、一首诗,乃至一片云、一件事、一份情??都会令你回味无穷。”主要回答“怎么打开‘回味’思路”的问题,重在引导考生审题思维活动由题意理解把握层面进入生活联想审视层面。学生沿着这一提示去展开思维活动,延展思维,盘点自己生活,精选并优化素材,写出能展示自己才情的作文,从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感受、体验、认识。

但是我们在阅卷的时候发现,有些考生重在回忆生活中的人和事,而忽略了写思考层次的东西,使得文章有“回”没“味”或有“回”寡“味”。

审题:“回”字搭平台,“味”字分高下

文题中“回”是“回忆”(“回想”“回顾”),从叙述的时间的概念看,要求指向于过去(曾经历的人与事、曾经欣赏的景与物??);从取材范围的角

度来看,人、事、景、物等在叙述主体(如考生)的脑海中留下的深刻印记,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集体,国家、民族;从表现的内容来看,可以是日常生活,可以写重大事件,可以写文学艺术,可以写历史地理,可以写正面的经验,也可以写反面的教训;可以是蓦然回首的感动,可以是痛定思痛的酸苦,也可以是拨云见日的顿悟等。

“味”是“余味”“味道”,也是“品味”“体味”“咀嚼”,要求在回忆的基础上“味”出有价值、有意义、有作用的情感、思想、哲理等深刻的内涵来,如果作文中表现出随着时间的积淀和阅历的增加,回味曾经的人、事、景、物、理时,表达出新的、更为深刻的内涵与体会,则是评价作文立意的亮点的标志之一。

“回”后必须有“味”,“味”前必须有“回”

“回”是“味”的基础和前提,“味”是“回”的有力提升,“味”脱离了“回”则会变得空洞牵强,只写“回”而没有了“味”,则会显得平庸而寡淡。

务必区别几个相似的概念:

⒈回味≠回忆,“回味”是在回忆中体会,“回忆”则是对过去的回想,二者的相似点是都指向于过去,区别在于是否对过去的人、事、景、物深入品味出有价值、有意义、有作用的情感、思想、哲理等深刻内涵。

⒉回味≠品味,“品味”是“仔细体会”、“玩味”,从叙述的时间的角度来看,更多的是指向现在,而非过去(也可以指向于过去),而“回味”必须指向于过去曾经经历的人与事,曾经经历的景与物??

所以平时在作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例如从题目中的关键词入手去审题,从作文的提示语入手去审题,审出作文选材,审出作文立意,审出作文的表现手法,比如今年的作文提示语就要求考生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去年的作文提示语就要求考生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

今年的高分作文很遗憾地大多判给了写相似的题材的作文上,这一类作文一般又判分在55分以上,例如写爷爷或奶奶或家中的某一位亲人为自己或为他人制作玫瑰蜜、玫瑰糕;桂花蜜、桂花糕,或者是其他的一道精美的吃的东西??然后抒发自己的感想或感悟,选材符合要求,立意存现了,写作手法也到位了,所以分数不可能低。但我们阅卷老师在感叹考生语言、结构等功底的同时,又为考生的千篇一律的选材感到惊心,难道生活中就没有让我们回味的其他的人和事了吗?我们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视野是不是太狭小了呢?我们是不是忽略了教给学生观察更广阔的大生活的意识呢?这样的学生教出来,心胸、境界是不是值得人担忧呢?

另一个现象是抄袭范文中的选材。例如有考生写《作文与考试》中的爸爸为我熬银耳红枣羹,父亲制作银耳红枣羹时的外貌描写:起球的毛衣、围着围裙的

微凸的肚腩、氤氲的水汽中搅拌的汤勺,再如妈妈因我受凉咳嗽制作枇杷汤前清洗枇杷叶上的细毛的过程??这些选材确实符合作文的选材和立意的要求,但它不是你的东西,就不应该写到你的考场作文里来,遇到这类抄袭的作文,火眼金睛的阅卷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便毫不客气地将之打入五类卷。通篇抄袭的作文赋分为10分。

平时我们在批阅学生作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学生的作文选材,不能鼓励学生的抄袭行为,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平时也要大量的阅读有关的作文资料。

有些考生卷面潦草,给人极不好的印象;也有些考生字体太小,看时特别费力;还有部分考生涂抹严重,甚至给人做标记的嫌疑。

时间来做这样一件事。

1.审题立意。这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整篇文章成败的关键,只要审题立意正确,文章结构没有大问题,就可以得42分以上;如果审题立意有偏差,纵然整篇文章不错,也只能得35分左右。

2.结构思路。任何文章都要有思路结构,动笔之前要大致勾勒一下文章的框架,切忌写到哪里算哪里,否则整篇文章给人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要得高分就很难了。考场上对于文章结构还是要按正规套路出牌,不要胡乱创新。

3.文体鲜明。这也是作文本身的要求,写什么文体就是什么文体,纵然是书信,也应遵循书信的基本格式。

4.细节要美。要写出能表现中心的细节,可以是人物描写,可以是景物描写,可以是环境描写,这样的文字出现在你的文章中,可以使你的作文成绩至少提高2-3分。

5.书写要清。在评分标准中,书写是其中的一项。整洁的卷面、规范美观的书写能给人良好的印象。书写是一项基本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要靠平时的练习和加强。

余味初中作文篇三:初中作文指导

开头,又称起笔,是指文章的起始部分。开头,可以是一个句子,一个自然段,也可以是一个层次。好的开头,落笔有神,引人入胜,被称为“凤头”。它要求文章的开头要像“凤头”一样摇曳多姿,写得生动、传神、漂亮,让人爱看、想看。一般来说,从内容上讲,开头可以介绍人物,渲染气氛,说明背景,抒发深情,概括主题,呈现矛盾冲突,设置悬念;从语言上讲,开头要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不要让人不知所云;从结构上讲,开头要和文章的主体融为一体,水乳交融,和结尾遥相呼应,开合有度。

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先声夺人,既是一篇文章开头起笔不俗的重要体现,又是我们写好开头的秘诀。

过渡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毛泽东气势恢弘的诗句讴歌了"桥"的作用,使"天堑"变得畅通无阻。文章亦如此,也需要架设"桥梁",通过"桥梁"使文章内容衔接自然,天衣无缝,浑然一体。这个桥梁就是"过渡"。

过渡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它可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例如臧克家写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前一段用一句话高度概括总结上文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学者风范,后一段自然过渡下文重点写"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内容。作者一线穿珠,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以过渡贯之,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还可以使用表示过渡的词语。比如表示意思转折的用"然而"、"但是"、"可是"等,尤其是文章的记叙顺序采用倒叙、插叙、补叙时,为了不使读者因为内容的转换而产生杂乱的感觉,这些词语显得尤为关键。

过渡

记叙文不仅要写明时间、人物、地点、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还要抒发我们的感想,内容很多,可谓千头万绪。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帮助我们串联起这些内容,让人觉得繁而不乱呢?那就要在写作前先找出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就是文章的线索。线索是作者思路在文章里的反映,是把文章内容贯穿成一个整体的脉络。线索清楚,记叙文才能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写作文如果没有线索就会难以下笔,如同面对一堆散乱的珠玉难以提挈。有了线索并抓住线索,就能考虑如何安排层次,如何开头、结尾,如何伏笔、照应。我们可以用人物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如鲁迅的《故乡》即以人物回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还可以用时间空间的变化、事件的发展、思想感情的变化、具体的景或物等为线索。有的文章还可以贯穿多条线索。

层次

进入初中以来,对作文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不但在立意上要力求新颖,在谋篇布局上也要下一番工夫。因此,好的文章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要完成一篇优秀的作文,层次

的安排尤其显得重要。

我们这里所说的层次,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言之有序,即文章在结构安排上要有效地表情达意,让人们读来明白是先说了什么,后说了什么。而不是杂乱无章、颠三倒四。所以,层次安排妥当与否,对文章中心能否落实起到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构思的过程中,要考虑得周到、细致。小到一个句子、大到整篇文章的布局,都要全盘把握,不能想到哪里了就写到哪里。

我们在安排层次的时候,还要根据中心的需要,运用各种技巧,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现。层次的安排还必须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一般来说,我们初一阶段主要练习写记叙文,那么在层次的安排上就应考虑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还要考虑情节发展的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

结尾

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围(转 载 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余味初中作文)棋对弈中棋局终了前的收官阶段,一招不慎,可能导致全局的失利。古人把好的文章结尾称为“豹尾”,足见结尾在一篇文章中的力度和重要性。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①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多说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②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号。③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淡了文章的主题。

文章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1.水到渠成,自然而然。2.照应开头,浑然一体。3.卒章显志,画龙点睛。4.抒发感情,动人心弦。5.含蓄委婉,余味无穷。6.展望未来,寄意深远。要想写好文章的结尾,应树立整体观念,根据文章思想内容灵活巧妙地选用适当的方法,尽可能在写作过程中使结尾既符合文意,又能创新并显现出个性特色。

照应

俗语说前后呼应波澜生,写文章也要注意照应。照应就是文章中在前后相应的部位上的观照、呼应,指的是在文章的某一个地方提到一个人、一件事、一种东西或一个问题,可以不作详细叙述,只作简单交代。然后,在后面的适当地方,对于前面的伏笔加以点明或详述。这一伏一应,形成了文章的前呼后应,使全文的内在线索伏而不露、明断暗续、结构严谨、脉络贯通,浑然一体。

照应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题文照应。这是指文章或全篇或部分与标题相照应。题目常常被人们称为文章之眼,作品之窗。文章内容或是借题发挥,或是紧紧围绕着题目所明示的人、事、景、物、情、理进行叙写、辨析、抒情。题目与正文照应,犹如日月合璧。

2.首尾照应。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或开头交代起因,结尾告知结果;或开头提出问题,结尾回答;或开头抒发情怀,结尾深化主题。"开难起,结难收。"一篇文章的

精妙之处往往在于起笔和收笔。

3.前后照应。它是指行文中上下文之间的互相呼唤和照应。有了前后照应,前后内容的联系就会变得紧密,行文就会自然,文章就会结构严谨,脉络畅通。

【名师点评】1.一点满分理由。

一滴水里见千里,半瓣花上说人情。小作者最高妙之处就是独具慧眼,从日常生活小事起笔,写出了我们人人心中都有而人人笔下皆无的素材与情感。娓娓道来,感情温婉而细腻,一下下撞击你的心扉,在你的脑海中随之闪现出一幅幅温馨的画面。

2.两点写作建议。

①作文不在于用华丽的辞藻吓唬人,如果那样,只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作文的真谛在于情感,在于主题,只有当你的文字与你的情感与文章的主题水乳交融的时候,你的文字才会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让人可以居,可以游。

②要想作文出类拔萃,你需要做一个有情人,心中有爱,用心去体味生活;你需要做一个有心人,目光犀利,用一双慧眼去观察生活;你需要多读书,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你需要勤动笔,及时记录下你生活的点点滴滴。我相信,只要努力,你一样也可以妙笔生花!

【知识点透视】

写作中,同学们也许会有这样的感受:写着写着,总感到自己的作文还是那么单薄,总是没有高年级同学写的那么丰满,总感到欠缺些什么。因此,也就会产生作文的困惑。

为什么我们总感到自己的文章单薄呢?说到底,是由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一是我们选取的材料不够分量,二是我们行文的方式太单调。前一个容易解决一些,只要我们注意在选材时多动动脑子,就会慢慢进步。后一个则相对困难一些,因为这是行文叙述的方法问题,需要我们在写作的具体过程中掌握一些技巧。

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文章不单薄?换言之让我们的笔下丰满起来?这里送给同学们四个字:虚实结合。具体意思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既要真实地把正在发生的事写清楚,同时也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巧妙地融入一些与正在发生的事件相关的内容。因此,这里的实,就是对真实的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叙写;这里的虚,指的是与此相关的回忆、背景、联想、想象,甚至是一些特定的心理活动等。

虚实相生,这也是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名家的作品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就拿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说,文中既有对如“雪中捕鸟”等真实活动的叙写,也有对“美女蛇”传说故事的串入,又有对自己将被送到三味书屋读书的原因的猜测。前者为文章增添

了神秘色彩,后者加重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这种虚实结合的行文方法,同学们可以仔细咂摸一下,相信你会从中获得一些写作方面的新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