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分析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分析篇一:2012河北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2河北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中高考试卷对初、高中教学具有权威性指导作用,试题内涵所指的方向就是老师今后教学的重点。每一位老师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没有谁敢掉以轻心。这里,我对2012河北中考语文试卷作一个分析,以期给同行们一个启示。不敢保证分析到位,仅作参考吧。

今年语文试卷的结构仍然分为三部分:基础知识(24分)、阅读理解(46分)、作文(50分),共24个小题。考察的是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只有那些平时细致、扎实、知识面宽的学生才可以从容地面对,获得理想的分数。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第一题是根据拼音写汉字。

此题跟2010一年样为2分,而且是在“田”字格里书写。答案不难,一般都能写对:“谦让是和谐的花朵,微笑的温馨的语言”,重要的是“田字格”告诉我们的信息:写字要规矩,书写要规范,书写潦草是对汉语的不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但在实际教学中,这一“基本要求”远远没有落实到位,教师常常忽视对学生识字写字的要求和指导,以致造成汉字书写错别字较多、字体不够规范的情况出现,不注意书写的老师和同学大有人在。16个字都不太难写,但只要有一点不规矩也要减掉一分。“朵”字的钩不要上调,“花”字的钩要上挑,“笑”字的下面是“夭”而不是“天”,“言”字的最上面一横最长。这些地方,正是不少学生平时所不大注意的。

第二题是在横线上填写诗文原句,共6分。6个填空涉及4篇诗文,答案分别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衔远山”、“横无际涯”。要想得到这6分,需要把《新课标》要求的16篇文言文和34首诗词熟练背诵并且准确默写,这里说的“准确”,是对原文百分百的尊重,一点也不能错,具体要求:不错一字、不多一字、不少一字、不颠倒一字。同时,还必须像对待第一小题那样书写规范,任何的一点小错都会丢掉1分。

第三题是考察成语的运用。试题给出了四句话,每一句话的成语下面都加上了着重号,让指出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3分。这个题目不错,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低在这个题目上可以得到很好的验证。很明显,是“C”项运用不当,“门庭若市”出自《战国策·齐策一》:“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意思是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市场一样,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这个成语用在蔬菜批发市场显然不合适,因为那里本来就是一个热闹的市场,可换成“熙熙攘攘”。汉语是非常精妙的,“门庭若市”、“熙熙攘攘”虽然都指人多,但前者针对门口和庭院,后者针对街市。答出此题需要多读书,并对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的词语细细品味,久而久之,语文素养就提高了。

第四题的排序,3分。它考察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看看五句话的先后顺序还是比较明显的,“(1)人们对待事物运动的力量可以采取种种不同的态度。

(2)归结起来,有两种态度是正好相反的。(3)一种是堵塞事物运动发展的道路,(4)一种是积极疏导使之顺利发展。(5)前者是错误的,注定会失败;后者是正确的,必然会胜利。”选项是“B”。需要注意的是,第(5)句话,先说前者是错误的,再说后者是正确的,那么,必然地把(3)排在(4)的前面。此题要求大家细心,读懂几句话的意思,再按照正确的逻辑顺序排列。

第五题涉及名著阅读,3分。

有些难度的是第(2)小题,要求考生结合原著内容,说出保尔对神父如此愤恨的原因。如果你没有很好地阅读原著,不清楚与之相关的具体情节,当然就不知道如何作答。此小题的答案是:神父对他态度蛮横,经常体罚侮辱他,因往神父的面包团里撒烟末而被他从学校开除。

初中生必读的十部名著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繁星·春水》《朝花夕拾》《西游记》《水浒传》《骆驼祥子》《名人传》《童年》。实际上读这十部还远远不够,我主张在初中阶段至少要读50部。大量的课外阅读要比做大量的卷子重要得多,只做题不读书,不会的题目到时候还是不会。作为一名初中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在现在的体制下,为了得到这宝贵的3分,你必须认真地阅读这十部名著,要弄清楚它们的作者、主人公、具体情节、思想内容等。

今年的第六题(7分)让人耳目一新。

题干来自于生活,生活里包含着语文,命题人用心良苦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错误不少,在大街上走一走,只要用心,你就会发现。“体质改革”、“品位健康人生”、“帐号”,很显然,应为“体制改革”、“品味健康人生”、“账号”。这里考察的是考生对汉字的掌握程度,马虎大意要吃亏,细细甄别是正路。

第(2)小题要求考生编一条短信,更是贴近现代生活。一则卖药的店铺名出现了大(转 载 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分析)笑话,“糖尿病”可不能“专卖”呀?“糖尿病”多少钱一斤啊?这就是答案。

最具语文含量的是第(3)小题。对联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句式整齐,意蕴丰富,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欣赏价值。拟写对联是初中生的一个难点,它不但要求词性对仗,而且讲究平仄。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最后一课是《杜甫诗三首》,“研讨与练习”中有一组仿写对偶句的练习,题干只是告诉学生“‘对偶’,又叫‘对仗’,俗称‘对子’,是把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写对联。如果老师不加以重视,这2分恐怕就得丢了。好在它不像高考试卷上的对联那么难,“规规矩矩写字”,可对“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作文”,如果对“明明白白说话”,那平仄就不对了,上联的“字”是仄声,下联对平声才好,“话”是仄声,当然不合适了。

欣赏和探究汉语精华,领略汉语美妙,掌握汉语规律,是炎黄子孙之光荣使命。(

第二部分 阅读理解——诗词和文言文阅读

第一大题是诗词阅读,计6分,包括三个小题,要求考生对杜甫的一首诗(节选)进行理解。去年4分,今年6分,分值的加大说明了命题人对诗词的重视。当然,它也告诉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对诗词(34首)的内容加强理解,包括背诵、默写、作背景、主旨、思想情感和对一首诗的每一句作用的理解领悟。

第7小题的答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分还比较容易,但第8小题就有难度了,考生要对杜甫的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了解才行。公元760年,经亲友的帮助,杜甫在成都浣花溪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他面对现实,感怀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凄苦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愁苦悲惨的心境,同时为下面的内容作了铺垫。要理解到这个程度,不对此诗进行深入的思考是做不到的。

对“雨脚如麻未断绝”一句进行赏析,倒是有规律可循。一般说来,如果有修辞那就首先指出来,再看具体内容写了什么。“雨脚如麻”显然使用了比喻,“麻”是一种具有韧性的纤维,既细又长绵延不断,把雨比作“麻”,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的特点。这个意思相信不少考生是可以写出来的。

对于重点诗词,不能只求熟练背过和准确默写,那只是第一步,还要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少丢分进而不丢分。

第二大题是文言文阅读,包括5个小题,共14分。与去年一样,所选的内容一个是课内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另一个选自课外《颜氏家训·勉学篇八》,原文是“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犬亦饥虚,起行盗食,呼之不至,哀声动邻,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两段文字在内容是有相同之处,即使是课外一段,考生结合注释也可以大致读懂。设计的题目有加标点、实词注释、翻译和对内容的理解。

第10小题是断句。文言断句是判断是否理解文意的好方法,如果能准确地断开原句,那也就说明对内容有了基本的理解。“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这一段文字不太复杂,只以逗号断开即可。它告诉我们,学习文言文要注重理解,而且,要掌握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律。

第11题考查对古典词语的掌握。这是每年的必考内容,所不同的是今年考查了一个虚词“以”。那么,在后来的学习中,我们就不能把注意力仅仅局限在

实词上,对虚词也要有所关注了。“负箧曳屐”的“曳”字是“拖(拖着)”的意思,“以中有足乐者”的“以”解释为“因为”,“乃时吞纸以实腹”中的“时”字当“时常(常常、经常)”解,“卒成学士”中的“卒”是“终于(最终)”的意思。

课本当中的每一篇文言文下面都有若干个注解,这些注解是理解文言文的一把把钥匙,它们解释具有权威性,考试题目的答案就是基本以这些注解为依据。从赋分上来说,它与翻译处于同等地位。学习古文绝不可以对此掉以轻心。

第12小题是翻译,4分。这是每年文言文考试的保留题型。翻译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文采谓雅(语出严复《天演论》)。这是翻译古文的最高境界,或者说是翻译追求的目标。对于初中生来说,要求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意译,即比较通顺地用现代汉语表达出古文的意思。不建议学生对参考资料上的译文死记硬背,正确的做法是不参考其他辅导资料,依据注释按照自己的理解写出原文,之后再与资料上的译文对照,仔细斟酌,修改欠妥之处。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可译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辛大概(大致、大体)就是这样”。“嗜学,家贫无资。”译为“特别爱好学习,家里贫穷没有钱财。”

第13小题问“朱詹异于常人的行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使用原文回

答)”,2分。选文一共61个字,译成现代汉语是:“义阳的朱詹,世居江陵,后来到了建业。他非常勤学,家中贫穷无钱,有时连续几天都不能生火煮饭,就经常吞食废纸充饥。天冷没有被盖,就抱着狗睡觉。狗也非常饥饿,就跑到外面去偷东西吃,朱詹大声呼唤也不见它归家,哀声惊动邻里。尽管这样,他还是没有荒废学业,终于成为学士。”读懂了这个意思,就不难判断朱詹与常人不一样的地方了。(1)“(乃时)吞纸以实腹”,(2)“抱犬而卧”。这两点都是常人所不为,朱詹这样做了,那就是他异于常人之处。吃透原文,逻辑推理,一般不难找出答案。

第14小题,问“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2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也是历来都有的必考题目,有时是问主旨,有时是问情感,今年的比较阅读更为精巧。甲段文字大家都还比较熟悉,老师在课堂上早就分析过了。“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写的是宋濂贫寒的家境和求学的艰辛。从乙段文字看,朱詹同样家境贫寒求学艰辛,那答案自然就有了: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的家境贫寒和求学的艰辛。需要指出的是,甲段文字的最后有“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的总结,“勤”指的是选文省去的那一段,选文内容只扣“艰”字,如果答成“写他们求学的勤奋和艰辛”,那就会被减分。

请注意初中语文考试说明中的要求: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文章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现代文阅读部分

今年的现代文阅读有两个,一篇为说明文,一篇为记叙文。记叙文每年都有,另外在说明文和议论文中往往二选一。关于现代文阅读,考试说明给了一个大致的范围:

能够阅读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

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我文章的中心。

理解段落之间的关心,理清思路。

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作用。

领会科技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区分简单议论文中的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标等),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态度、观点和情感。

筛选并提取文章中的重要信息。

理解并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不要认为这些都是理论上的表述,实际上它指出了考察的范围,而且也指明了学习的重点和方向。照此去做会少走弯路。

第三大题是说明文阅读,4个小题,计11分。选文的题目是《植物的抗旱本领》。这是一篇很好的说明文,没有特别难以理解的地方,内容新奇,读来很有趣味。开头写一项有趣的实验:把一棵37公斤重的仙人球放在室内,一直不浇水。经过六年,它依然活着,而且还有26公斤。第15小题问这项实验的用意是什么,很显然是引出说明对象——植物的抗旱本领,同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分析篇二:2015年河北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5年河北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5年河北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5河北中考语文试卷变化较大,打破了延续多年的试卷结构,虽是小小的变化,却足以让人感觉到在新的高考政策之下,中考已经开始变化的趋势。

如果我们站在时代的着眼点上来看试卷,会有更分清晰的发现。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的分值必然增加的问题。这部分分值增加在哪里?一是传统文化的内容,二是阅读的内容。这两个方面是培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最基本的方面,以前的考试,虽然也在积极努力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很明显,效果并不佳。很多题都可以依靠“填鸭式”的机械补充法得到分数。

语文中考的改革必须要在这一点上能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才能指导未来的语文教学。也就是说不注重语文素养单纯靠做题来提升语文成绩的做法必须改变了。

这在今年的语文中考卷中直接表现。

一、增加了对“对联”这一文学样式的赏析。虽然是对内容的赏析,但是也可看到其变化的意图。对于极少接触传统文学样式的现阶段中学生来说,对联无疑使一个极好的切入点。第一,对联在生活中常见,尤其是春联与我们民族的古老传统过年关系密切。这侧重于语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第二,对联可考察的内容很多,从平仄规律到词性短语的对偶到上下联语义的关联,无不是我们汉语的伟大创造,是千年岁月沉淀下来对培养孩子语文素养极其重要的一种形式。可以说,对联考察可难可易。而今年的试卷,作为初次尝试,选择了“从内容方面”“简要赏析”,应该讲是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认知的,偏于容易的考察。题虽陌生,得分却并不很难。第三,这道题的出现彰显了汉语的独特性,这就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此题的指向性也很明显。未来的考题中出现此类内容应该在意料之中。

二、诗词鉴赏题一改过去一首诗的格局,改为同一作者两首诗的对比阅读,而且考题中没有出现诸如作者、朝代、释义这样的基础常识题,全部变为理解赏析题。也就意味着,对诗词的理解和审美成为主要的考察内容,单纯死记硬背的方法已经不足以应对考试。从分值上看由5分增加到7分,足见这部分内容在今后的考试和教学中的重要性。

三、文言文阅读选文不再是课内或课内外对比,而是一篇来自于课外的文章。

从选文内容上讲,选的是一篇孝子的故事,叙事性很强。这与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

完全吻合,且学生容易读懂。虽是文言文,有一定文言基础还是可以读出意思的。

从题型设置角度讲,第8题给出“比”在古汉语常用字典中的义项,根据语境选择解释。这道题出的非常有价值。教学实际中就发现,学生拿着字典,查了但是不知道该选哪一个义项,妄加论断和怀疑。这也是一个长期的滴水穿石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以,这道题还是导向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本身,非常好的题。

第9题的文言虚词考查,涉及了“之、与、其、而”四个虚词。以前的考题一般只涉及一个虚词,应该说容量更大了,而且课内外兼有,考察面比较广。所以这道题更灵活地考查实际文言理解能力,考生不但要熟知课内虚词用法,还要能面对陌生的文章判断虚词的用法。难度比较大。

第10题的解释实词,4个词虽然来自课外文章,但是都是课内实词的灵活运用。

11题考察理解和表达。

12题考察主题的概括。

四、名著阅读题增加到5分。考察的内容是细节,要求学生不但读过该作品,还要对作家、故事情节、故事主题非常熟悉。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学生自己读书明显是不够的,需要老师组织开展共读活动。这部分题的变动,意味着语文的考试再也不是仅仅课本而已,要对作品有深入的阅读。

五、第2题判断拼音的正误,应该讲对拼音的要求降低了,学生书写拼音不规范的问题不影响成绩了。近年学界对拼音的诟病很多,因为对于汉语学习来讲,只在识字时有帮助,一个人一旦识字量足够,拼音的意义就消解了。而我们的学生却从小学就生活在拼音的噩梦里,损耗过大。这样的方式其实更注重了实际应用的考查,目的达到了就可以了。个人认为这道题是很好导向。

六、第3题成语考查,有一定的迷惑性,单纯的背成语已经不能应对考试。怎样做呢?也许名著考查题是一个引领,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才是王道。所以,题的难度还是加大了。

七、第4题的应用文题和第13至15题,都是基本语文能力的考查,看似简单,但是在我们没有给学生恰当的语文活动的前提下失分是必然的。目前来看,语文课仍停留在做题讲课的模式下,此类题仍将是未来的失分点。要想把握先机必须依靠大量的实战才能实现。这两部分和记叙文阅读共同构成了语文试卷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部分,难度本不大,但是却反应最基本的语文素质。灵活、贴近生活是这类题的共同特点。

八、作文 “这次,我没有——-”仍然秉承了一贯的让学生有话可说的原则,难度不大。但是从我地区判卷的实际情况看,考生们的选材严重撞车,内容无外乎“体育中考没有放弃、平时考试没有失败、面对失败没有哭??”,选材的陈旧单一加上没有细节描写的能力,造成作文整体质量的低下。这种现状与整个教育缺乏活力密切相关,考生没有丰富的内心世界,自然写不出有鲜活内容和精神境界的好文章。

综上所述,今年河北省中考试卷稳中求变的“变”可谓煞费苦心,在考查学业水平的同时对未来的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引作用,引导者语文向更活更深广更有文化内蕴的方向发展。

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分析篇三:2016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6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分析

与往年一样,我密切关注我省中考语文试题,就像等待即将出生的儿子。真的,我有种急于知道它长什么模样,是丑,还是笑,进而想知道它的性格特征。终于,段老师给了我试卷的电子版,千呼万唤,我看到了“儿子”的真面目。

今年的语文试卷,仍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题(20分),包括诗词默写、字词注音、修改病句和综合运用四个小题;第二部分为阅读与理解(50分),包括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所不同的是,今年的现代文阅读涉及说明文、议论文和记叙文三种体裁;第三部分为作文(50分)。总分为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共计22个小题。从分值分配上看,与去年相比,基础部分少了2分,阅读部分多了2分,作文不变。

第一部分(1—4题,20分)

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8分)

(1)______________,又恐琼楼玉宇,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2)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3)《陋室铭》中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欲乘风归去高处不胜寒(2)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4)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分析:这是一道送分题,在22个题目当中,它的难度最低。四个小题涉及到两首诗词和两篇文言文。在六册语文书中,要求学生必须背过的古诗词有34首,需要认真学习的文言文有16篇。把它们分到六个学期,量是不算大的。但遗憾的是,这8分,许多同学不能全得,有的同学,甚至会得分很少。“乘”、“蜡炬”、“鬓”、“鸿儒”、“幽”、“繁”等字,都非常可能写错,而且,如果考生根本就没有熟练背诵,那就连诗句也写不出了。此题如果丢掉3分以上,没说的,那就该打板子。

■熟练背诵34首诗词和16篇文言文中要求背诵的部分;

■准确默写34首诗词和16篇文言文中要求背诵的部分;

■应工整准确书写并特别注意其中容易写错的字。

至于34首古诗词和16篇文言文的具体篇目和内容,老师会反复强调,考生也应该非常熟悉。如果家长想知道,百度即可。

2.根据注音写成相应的词语,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4分)

(1)今天的天气预报______(bosong)完了。

(2)人们载歌载舞______(huandu)新春佳节。

(3)这对双胞胎姊妹,模样()相似,让人难以辨识。

(4)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应给予()更多的帮助。

答案:(1)播送 (2)欢度 (3)muyang (4)jiyu

分析:四个考点都有可能出现错误,特别是后三个:“欢度”容易写成“欢渡”,“欢度”意为欢快地度过,不能写成“欢渡”。“渡”字与“水”有关,用在这里显然不合适;“模样”读作“muyang”,不能读作“moyang”。“模样”为人的长相或装束打扮的样子,古时有读“moyang”的,今明确读“muyang”。“给予”读作“jiyu”,不能读作“geiyu”。“给予”二字均读三声,为赠给他人某样物品之意。

其实,我们大都常常写错别字,只不过一般不会产生后果,不大注意罢了。但对于考试来说,写错别字就意味着丢分,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用心注意,对于模棱两可的词语的书写,尤其当心。请看看你能把下面的字都写对吗?

食不( )guǒ腹一( )tān血不能自yǐ( )震( )hàn床( )zǐ之欢再接再( )lì蛛丝( )mǎ迹坐( )zhèn ( )xuān泄黄( )liáng美梦

再请看看,下面这几个词语,你能读对吗?

匕首 胳臂 针砭 匀称 处女 安步当车 氛围 呱呱坠地 白桦 铜臭

■把课内课文的读音读对,听老师怎么读,对有疑问的字词,查字典词典追根究底;

■阅读课外书籍时,圈出不认识或者拿不准的字词读音,查字典词典以确定正确答案。

3.下面文段中,第??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4分)

?语文学习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其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你们搭建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你们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整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享受语文。④这样,你们的语文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⑴第?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第?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把“搭建”改成“提供”,在“一个平台”前加“搭建了”。(意思对即得分)

⑵把“运用语文”和“学习语文”互换位置。(意思对即得分)

分析:修改病句是经常考查的一个知识点,在备考中,老师也把它作为一个专题进行训练,可在实际运用中,仍有不少同学不知所以。一眼看出病句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需要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慢慢领悟提升。多读书,读经典,是提高语言识别能力的最佳途径。经典作品的语言是规范的,语法结构严谨,修辞运用恰当。近朱者赤,常读便可形成良好语感,修改病句便不在话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重复累赘、前后矛盾、表意不明、句式杂糅等。本题⑴属搭配不当,⑵属语序不当。

■多读书以培养良好语感;

■多做题以熟悉巩固病句类型。

4.下面的两枚猴票图样,你喜欢哪一枚,请结合票面内容和链接材料说明理由。(4分)

(票面内容此处省略,请参阅后面原题)

链接材料如下:

1980年,黄永玉设计了我国第一枚生肖邮票——猴票。时隔36年,黄永玉再次执笔,为丙申猴年设计了两枚邮票:左边这枚寓意为“捧桃献瑞”,右边这枚为“合家欢乐”。

答案:示例一:喜欢左边这枚。票面中,一只猴子一手攀住枝条,一手托着桃子,一条长尾巴缠绕在枝条上。画面活泼可爱。寓意为“捧桃献瑞”,是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示例二:喜欢右边这枚。票面中,一只大猴盘腿坐在中间,两手各抱着一只小猴,两只小猴亲吻着大猴,画面温馨祥和。寓意为“合家欢乐”,是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的观察和表述能力。具体说来,当有两点要求,一是运用说明,比较准确地描述票面内容;二是要写出寓意。(意思对即可得分)

这是道不错的题目。根据答案的质量,可以看出考生语文素养。面对票面结合链接,说明喜欢的理由,要求是明确的。命题人的内在指向是明确的,一是让考生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写出画面内容,二是根据链接材料推出寓意。恐怕,许多同学要丢分了。

■分得清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表达方式;

■多动笔写实以提高表述能力;

■注意利用所给材料。

《考生说明》对“知识积累与运用”有如下表述: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认识3500个常用汉字。

2.识记现代常用汉字的字形,能正确、规范地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

4.识记课本中涉及的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国别和代表作。

5.识记《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读物涉及的作家和作品知识。

6.默写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及现代文中的名句名篇。

7.辨析、修改病句。

8.了解常用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体会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

9.正确理解、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10.排列语序,使之衔接连贯。

11.根据要求仿写句子。

12.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今年,只考察了默写、拼音字形、修改病句以及综合性学习的看图写话,今后也许要考察上面列出的其他内容。所以,明年、后年参加中考的同学们,要多加注意,全面复习。

第二部分(5—21题 5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5分)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5.请解释这首诗中划线的句子。(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强调“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及的绝望情绪。

答案:5.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 6.D

分析:《蒹葭》一诗出自《诗经》,河北已有6年没有考过了,今年出现当不惊奇。这首诗通过眼前实景的描写与赞叹,描绘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诗人抓住秋天的特征反复吟诵,渲染出一张萧瑟冷落的气氛,书写出主人公怅然若失而又热烈渴慕的心境。全诗有执着的追寻而无绝望的情绪,所以D项显然是错误的。

其实,本诗还可从不同的角度命题,比如: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句话;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诗中描写了那些景物?其作用是什么?等等。

■背诵并准确默写34首古诗词;

■吃透主旨和主人公(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词义和句意;

■欣赏词语和句子;

■体会作品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方法;

■理解典故运用的内在含义。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7—11题。(15分)

邵为坡买一宅,为缗五百,坡倾囊仅能偿之。卜吉入新第,既得日矣。夜与邵步月,偶至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坡徙倚听之,曰:"异哉,何其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

而入,则一老妪,见坡,泣自若。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遂举以售诸人。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所以泣也。"坡亦为之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坡因再三慰抚,徐谓之曰:"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迎母还旧第,竟不索其直。

【注释】邵民瞻:人名。东坡:苏轼的号。五百缗:五百贯钱。倾囊:尽出其所有。偿:偿还。卜:选择。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得日:过了几天。徙倚:走过去斜靠着。何其:多么。老妪:老妇。自若:依然如故。不肖:不成材。诸:相当于“之于”。诀别:分别。宁:难道。徐:慢慢地。售:这里是“买”的意思。券:契据。翌日:次日。索:求取。直:通“值”,价钱。

7.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闻妇人哭声极哀 闻:_______

(2)坡亦为之怆然 怆然:______

(3)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即:_______

(4) 竟不索其直 竟:______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2分)

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所以泣也。

9.把下列句字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则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写的故事。(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夜与邵步月”这句话,你会想到《记承天诗夜游》一文中的那个情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1)听到(听见)(2)悲伤(忧伤)的样子

(3)立即(马上)(4)竟然

8.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所以泣也。

9.(1)东坡询问老妇人为什么悲伤到这种地步。

(2)就是苏东坡用五百缗买到的住宅

10.苏东坡无偿退还老妪住宅。

11.示例1.苏东坡与张怀民月下在庭院中一起散步。

示例2.相与步于中庭。

示例3.夜与怀民步月。

分析:

译文:邵民瞻替东坡买了一栋房子,花了五百缗钱,东坡掏光所有积蓄也只能勉强应付而已。选择好日子搬入新居一天后,夜里苏东坡和卲民赡在月光下散布,不经意到了一个村里,听到有一位老妇人哭得很悲伤。东坡靠近倾听,说:“奇怪了,这妇人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难道有难以割舍的大事伤了她的心吗?我要问一问她。”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看见一位老太太,老太太看到东坡二人仍旧像原先一样哭泣。东坡问老太太为什么这么哀伤?老太太说:“我家有一栋房子,已相传百年,一直保存到现在。但是我的儿子不孝顺,就把这所宅子卖给了别人。我今天搬到这里,上百年的老房子,一下子失去,怎么能不心痛呢?这就是我痛哭的原因。”东坡也为她感到非常难过,问她的老房子在哪里,原来竟是东坡用五百缗买到的那一栋房子!于是东坡再三安慰老太太,并且慢慢对她说:“您的房子是被我买了,您不必太难过,我理当将这房子还给您。”于是就令人拿来屋契,在老太太面前烧了。同时叫她儿子第二天迎接母亲回老屋去,最后也没向她讨回买房的五百缗钱。

这段作品出自费衮的《梁溪漫志》,取名为“东坡还宅”。体现了苏东坡的处世豁达与豪爽的特点。面对可能是花尽毕生积蓄买来的房子,闻得心酸老妇的悲泣,不待思索举以与之,正如他所说的“物与我皆无尽也”,何必去在乎一时的得失呢,只要做到心里坦然就好,付出是快乐的。这,实在需要我们学习。其内容考生借助给出的注释是可以读懂的。因此,写出答案当不太难。

但实际上,恐怕许多同学并不能很好地写出答案。对于文言文的考察,已不在课内选择素材,但学生必须通过课内文言文的学习来打下坚实基础。实词、虚词(14个)、翻译、内容以及作者的情感态度,每一项都不能有丝毫含糊,否则,面对试题就会摸不着头脑。“闻”字曾多次出现,“闻说鸡鸣见日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闻”即“听”。只要考生对此熟悉,见“闻妇人哭声极哀”,写出“听到”(“听见”)自是不难。熟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也就知道“怆然”为“悲痛伤感的样子”。注意,“……然”应翻译为“……的样子”。地8小题断句和第9小题翻译都没有大难度。第10题概括故事内容出得好!故事的主人公是苏东坡,他把到手的房子又无偿地归还给了老妪,这个意思,考生应该可以写得出。第11题的联想也很好,只要已经背过《记承天寺夜游》,写出答案是不成问题的。

《考试说明》确定的文言文考试内容为;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直、其、而、以、于、乃、虽、为、者、且、则、乎、然、与)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

3.理解并翻译文章中的句子。

4.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

5.分析概括文章所表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6.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需要重点学习和背诵的16篇文言文:

《论语》《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周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桃花源记》《三峡》《马说》《陋室铭》《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爱莲说》《记承天诗夜游》《送东阳马生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14题。(7分)

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的姓氏,一般认为产生于母系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相互区别的族好,这个族号就是姓。《说文解字》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感天而生”就是知母而不知父的意思。如传说中的商族祖先契,是其母简狄吞玄鸟之卵有孕而生;周族祖先后稷,是其母姜塬踩了天帝的脚印感孕而生。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母系社会的婚姻状况。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虞舜姚姓等。“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万居住和生活,每一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这就是姓与氏最初的根本区别。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除了保留原有的区别外,其功能又有了新的变化。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贵者有氏,贱者无氏。这时的贵族都是男子,所以男子有氏。如果他的封邑、官职或居住地发生变化,他的氏也就跟着变化。如商鞅原为卫国公族,可称“卫鞋”;后来他被封于商,故又称“商鞅”。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男子称氏以别贵贱”。至于女子,她们在家只能按孟、仲、叔、季等排行相称。另外,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仲、叔、季等排行。女子出嫁后,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出嫁前的本国国名;如果所嫁之人为国君,则也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所嫁国的国名。周代的晋鲁两国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但秦晋两国却可以世代通婚,因为秦国姓嬴,成语“秦晋之好’因此成为婚姻的代用词。这就是史书所说的“女子称姓以别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