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史感悟红色革命精神心得5篇

革命理想高于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58报告网小编为您整理了《学习党史感悟红色革命精神心得5篇》,供您学习参考使用。

学习党史感悟红色革命精神心得

 “革命理想高于天”

 

    4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25日上午,在位于桂林市全州县才湾镇的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我到广西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这里,目的是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缅怀革命先烈,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坚定理想信念,砥砺革命意志。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会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揭示了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成功奥秘,更激荡起我们党不断创造新奇迹的强大力量。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1934年底,为确保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渡过湘江,粉碎敌人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几万名红军将士血染湘江两岸,这一战成为事关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不怕牺牲,背后是革命精神,是理想信念。被切断渡江通道的红34师四面受敌,危急时刻,师长陈树湘命令大部队突围,自己和两名警卫员留下掩护。经过激战,大部突出重围,陈树湘因腹部受伤不幸被俘。途中,陈树湘趁敌不备,忍着剧痛,用手绞断肠子,壮烈牺牲,“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红军将士视死如归、向死而生、一往无前、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发扬。
    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理想信念伴随着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凝结成巨大的精神力量。这个精神力量,激励着长征路上的红军一路向前,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战士牺牲,无数红军战士的鲜血染成了长征这条红飘带;
这个精神力量,鼓舞着抗美援朝战场上“钢少气多”的广大志愿军战士顽强战斗、舍生忘死,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被对手称作“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这个精神力量,化作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万丈豪情,激发特区建设者“杀出一条血路”的坚强意志,涵养最美逆行者“疫情不退我不退”的奉献精神……一百年来,理想信念如火炬,又如明灯,照亮我们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奋斗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凝结着革命先烈的鲜血与生命,承载着我们党的初心使命,体现着我们党的鲜明品格和独特标识,成为我们接续奋斗、继续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每一位党员干部而言,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是一门永不结业的必修课。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补足精神上的“钙”,让理想信念触及灵魂、洗礼精神,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站稳脚跟,在金钱物欲面前坚守原则、抵抗诱惑,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做好开局起步的工作,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在前,我们拥有历史性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困难再大,想想红军长征,想想湘江血战。在新长征路上,我们要抱定必胜信念,勇于战胜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关键词:革命理想,革命精神,人民论坛,革命意志,精神力量

 

学习党史感悟红色革命精神心得

继续发扬彻底的革命精神

 

  人类能忍受的疼痛极限值是什么?世界卫生组织将疼痛的最高级别定为:严重痛,表现为持续剧痛伴血压、脉搏等变化。从字面上来看,高级别的疼痛是人肉体上无法控制和无法忍受的一种生理反应。那么,一个人需要多么强大的精神意志力才能克服外在力量带来的身体疼痛呢?
  在黑龙江省尚志市赵一曼纪念馆里,陈列着一份赵一曼烈士在被捕期间的刑讯记录:铁签烧红后扎进一个一个指甲缝内;
把撬裂开的手指甲、脚指甲一片片拔下;
不断用鞭子把儿蘸着粗盐捅她手腕和大腿上的枪伤伤口,是一点一点地往里拧,碰到骨头后再不停地搅动伤口……看着让人触目惊心,赵一曼的肉体是承受着何等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在长达9个多月的时间里,敌人对赵一曼施以酷刑逼其招供,她瘦弱的身体承受了17种刑罚!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直到赵一曼牺牲,敌人什么都没有得到。
  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面对着超高级别的身体疼痛,赵一曼用慨然赴死深刻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品格。在驶向行刑目的地的火车上,赵一曼用没有了指甲的手为儿子写下:“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封信是赵一曼写给孩子的,也是一个共产党人写给一代代后来者的精神宣言。
  人生天地间,长路有险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100年来,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据有关部门统计,从成立中国共产党,到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查到姓名的革命烈士有370多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我们党从诞生那一天起,从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始终不渝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华民族开始艰难地但不可逆转地走向伟大复兴。100年来,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都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近代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这场伟大社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革命。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在开启新征程的关键时刻,继续发扬彻底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滋养,是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在革命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中华儿女通过敢闯敢干的豪情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苦干实干,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着属于我们的时代新篇章。
  今日山河新,吾辈当自强!

关键词:革命精神,精神动力,发扬,中国共产党人,社会革命

 

学习党史感悟红色革命精神心得

 标记永不褪色的革命信仰

 

    接过革命的火炬,守护来之不易的日子,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信仰的传承,也是历史的使命
    江西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珍藏着一条长70厘米、宽4厘米的红带子,它的主人是曾经的遂川县第五乡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赤卫队队长王棣权。1928年,王棣权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红带子被他的妻子妥善保存,直至新中国成立后交给国家。如今,这条红带子存放在博物馆橱窗里,它承载的革命信仰从未褪色。
    红带子是一条识别带。一首生动描绘南昌起义的歌谣唱道:“八一大天亮,老百姓早起床,昨夜晚机关枪,其格格其格格响啊,它是为哪桩?原来是共产党武装起义,原来是红带兵解决了国民党”。歌谣中的起义部队就是“红带兵”,得名于官兵佩戴的红色领带。在人民军队草创时期,装备极为简陋,没有统一军服。尤其是南昌起义官兵,有的是学生、教师打扮,有的身着农民衣着、商贩服装。为了区分敌我,同时不至于与百姓混淆,他们就在领口上、袖子上、脖子上系上红带子,以此作为标记。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了井冈山斗争时期,红带子也成了参加革命、勇敢杀敌的标志。
    识别带还有另外一个名称——牺牲带。在极其残酷的斗争中,佩戴红带子的革命者,随时准备为革命献身。而活着的战友,也可以根据红带子上的籍贯、姓名信息,将消息传给烈士家人。曾任红军大学校长的何长工回忆,当时在打仗之前,战士之间常常互相交代这样两句话:一句是告诉我的老母亲,你儿子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牺牲了;
另一句话是胜利之后,在烈士纪念册上给我登记一个名字。即便如此,战争年代仍然有数不清的烈士没有留下姓名,仅井冈山斗争的两年零4个月里,就有4.8万余人牺牲,其中有名有姓被镌刻在纪念碑上的仅15744人。英烈已经远去,但见证过先辈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红带子,一直留存到了今天。
    面对冰冷的枪炮,战士们为何能将生死置之度外?如何做到甘愿为党和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为了让千千万万的母亲和孩子能过上好日子,为了让白发苍苍的老人皆可享乐天年,儿已决意以身许国!”这是王尔琢的答案;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吉鸿昌的答案;
“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这是车耀先的答案……为了亲人同胞不再被恐惧和痛苦笼罩,为了国家和民族不再饱受屈辱,革命先辈们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熔铸起视死如归的革命斗志、坚不可摧的革命信仰。
    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在革命年代,先辈们掩埋好战友的遗体,擦干泪水,一次又一次向前冲锋。如今,枪炮的轰鸣已经远去,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在一场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赓续传承。抗洪救灾中,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迎难而上;
脱贫攻坚战中,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奋战在扶贫一线……从实现民族独立,到建设社会主义,从掀起改革热潮,到决胜全面小康,挺立在急难险重最前沿的,始终都有共产党人舍生忘死、不顾安危的伟岸身躯。岁月会模糊记忆,但英雄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广袤的土地上,永远铭记于百姓的心中。
    前进路上注定有艰难险阻。读懂红带子承载的牺牲精神,就要接过革命的火炬,守护来之不易的日子,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信仰的传承,也是历史的使命。

关键词:信仰,天地红,革命斗志,带子,南昌起义

 

学习党史感悟红色革命精神心得

 铭记中国革命成功的奥秘


     “为什么中国革命能成功?奥秘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去,这样才能不断取得奇迹般的胜利。”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调研,第一站便来到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园,缅怀革命先烈,点燃理想信念之光,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湘江战役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在这场血战中,红军将士不畏数倍于己的敌人,冒着刺骨的江水强渡,向死而生,艰难地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粉碎了其“围剿”红军的企图,为继续革命留下了宝贵的火种。
     历史虽然远去,但精神航标永存。湘江战役中,红军将士一往无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令人敬仰。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断肠明志”的故事让人为之动容,当地百姓“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军民鱼水情令人感动,这一气吞山河的战斗史诗留下的精神财富永不磨灭,成为感召后人战胜困难、不畏牺牲、勇于胜利的信仰灯塔。
     跨越生与死的考验,经历血与火的洗礼。湘江战役是长征精神的重要来源,是共产党人强大理想信念的集中体现。从多次讲述这场战役中的动人故事,到指示做好相关保护和建设工作,再到此次实地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就是要我们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不忘来路,走好前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前,世纪疫情仍在蔓延,百年变局加速演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任务艰巨。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我们要继承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发扬斗争精神,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征服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征服,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央视网评论员)

关键词:中国革命,湘江战役,网评,革命精神,革命理想

 

 

学习党史感悟红色革命精神心得

 弘扬延安精神 守护革命灯塔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延安市吴起镇。进驻的过程并不顺利,后有国民党追兵不断威胁着红军队伍,直到延河对岸的红军赶来支援,才总算摆脱追赶。当时的吴起镇,街道荒凉,人烟稀少,红军看到在一孔窑洞口悬挂着“赤安县六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才找到了回家的感觉。从此,中央红军在陕北延安这片饱含革命深情厚谊的土地上驻扎了下来,和陕北的老百姓一道深耕厚植十三载,住窑洞,睡土炕,开荒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自救,保存了革命的火种。
       在13年的辛勤建设中,延安改天换地,由地处西北的黄土高坡变为中国革命的圣地。1945年爱国诗人柳亚子创作诗歌《延安一首五月二十六日赋寄毛主席》,将延安比喻为中国革命的灯塔:“工农康乐新天地,革命功成万众和。世界光明两灯塔,延安遥接莫斯科。”
       在延安,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国革命实现了两次重大转折,即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和由民族战争向人民解放战争的转变。在延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理论上第一次伟大飞跃,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在延安,中国共产党成功开展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巩固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坚持将党的思想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按照“德才兼备”原则进行组织建设,全面进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锻造“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积累执政为民的基本经验。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说,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说,“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进驻并驻扎延安,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抉择。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懋功地区胜利会师。此时,红军长征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北上还是南下。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领导人主张向北进发,去到地域广阔、交通方便且帝国主义势力和国民党统治薄弱的陕甘地区,而张国焘则主张南下退到人烟稀少、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南边区,认为这样能够避开国民党的追剿。经过充分的讨论,红军做出北上决定。这一政治决定最终扭转了中国战局。中共中央于1948年3月由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迎来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
       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深入思考,写作112篇重要文献,占《毛泽东选集》一到四册共159篇文献的七成以上。毛泽东界定了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进而做出中国社会根本矛盾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的科学判断。据此,毛泽东确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与两步走战略,既保证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日战争,又摆脱了中国革命落入资产阶级革命的危险,确保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延安精神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毛泽东在整风运动中彻底清算“左”倾错误时提出的,并在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的整风运动中逐渐完善,并为全党接受。解放思想主张解除旧有思想禁锢,实事求是要求从客观实际出发,探寻并把握事物客观规律,将之作为行动的向导。在这样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导下,作为“红色中国”象征的延安,能够在国民党的重重包围之中,岿然不动,运转自如。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对中国革命抱有同情的国际友人突破封锁,来到延安,用“第三只眼”来看待这一敌后抗日中心。他们对延安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延安是一座生产思想的工厂,在那里,思想发挥强大的力量,成为根据地人民不断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源泉。延安向前线不仅输送物资供给,更重要的是输送能够传播和发展思想的干部。思想在传播与教育中不断升华,不断结合实践,不断磨砺意志,不断锻造方法,不断团结群众,为革命事业提供更强的力量。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强大的思想力量,是延安能够成为中国革命灯塔,不断指引中国革命前行的奥秘。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延安时期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当作所有人民群众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了人民,一心一意依靠人民,实心实意惠及人民。在《西行漫记》中,埃德加.斯诺记载了两个红军小战士的话语:“红军帮助穷人”,“这里大家都一样,不像在白区里,穷人是地主和国民党的奴隶。这里大家打仗是为了帮助穷人,救中国”。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人民的心声,平等带来信赖,爱护赢得拥戴。从毛泽东到普通战士,生活都是一样简朴。人民大到土地耕种小到吃水问题,党都是一样关怀。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从建党那一刻起就一以贯之,时刻铭记。延安从边远小城成长为革命圣地,离不开人民对党的信赖,离不开党对人民的关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毛泽东在总结中国抗战胜利经验时说,群众是中国共产党存在的必要条件和取得胜利的源泉,“我党没有人民,便等于鱼没有水,便没有生存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将党与民的关系继续深化为“血肉联系”,民不是外在于党的他者,而是党安身立命、生存发展的基础。脱离群众对党来说是切肤剜肉之痛。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对根据地实行“三光”政策,国民党对边区实行军事包围与经济封锁,使得延安陷入危险境地。在此危急的情况下,党一方面动员群众,扩大人民武装,进行有效游击战术,打退敌人,锻炼队伍;
另一方面实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大生产自救运动,军民团结齐开荒,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到1944年,根据地实现全部自给,并略有剩余。
       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的重要思想,告诫全党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1949年10月,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在作风建设上为党提供的宝贵精神财富。
       著名诗人贺敬之在1956年发表的诗歌《回延安》里面深情写道,“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延安是母亲,是孕育党革命精神的圣地,中国的每一次远航,都要在此铭记初心;
延安是“革命万里起高潮”的福地,中国的每一步前行都要从中获取经验;
延安是“亲山亲水有亲人”的家乡,中国的每一次新的长征,都要从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延安精神

 



快捷搜索:学习党史  红色  革命  精神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