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丝绸之路评课稿

重走丝绸之路评课稿篇一:丝绸之路说课稿

《从丝绸之路到WTO》第一课时说课稿

广平县第二实验小学 蔡彦民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为大家展示的公开课是《从丝绸之路到WTO》的第一课时。下面开始我今天的说课。

(一)、说教材:

《从丝绸之路到WTO》是冀教版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本单元内容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简要了解人类的文明遗产,培养学生对世界历史文化的兴趣;通过日常生活用品的变化,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其中,让学生感受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联系,了解古今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状况,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本单元内容主要以历史、地理知识为主,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只是一些案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再创造,注意拓展、充实教学内容。根据小学生年龄和认知发展的特点,寓品德教育于教学活动之中。教学中要注重渗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重视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说学情:

小学生还没有正式接触到历史和地理方面的知识,学生所熟知的历史故事多来源于语文课本,且内容相对简单。本课所涉及到的历史和地理知识教师不必过多地去追求其完整性和系统性,而是要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上下功夫,注意控制与历史、地理有关的知识难度。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单元目标及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将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等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事件的过程,并认识其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先学后教,培养读图、识图的能力,初步培养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从古至今我国与世界之间密切联系的实际,感受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文化上的相互依存关系;通过了解我国在世界经济文化密切联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4、重难点:了解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和丝绸之路的路线。通过了解我国在世界经济文化密切联系中所发挥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说教法学法:

本课时我借鉴了永威小学的先学后教法,又融合了本校的“6+1”模式,旨在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个环节是导入:导语之后让学生齐读学习目标。设计意图是通过齐读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

本课时主要内容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个话题,都分别运用了自读深思,出示自学指导、小组讨论,激情展示、教师点评精讲等环节。其中重点讲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话题,略讲了海上丝绸之路。

讲授《陆上丝绸之路》这一话题时,我补充了张骞通西域的故事,采用图片加讲解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故事中详细介绍了张骞通西域的路线,即丝绸之路的路线,让学生感受张骞通西域时所遭遇的困难,引出对张骞的人物评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之后,又通过配乐观图讲解的方法让学生重走今天的丝绸之路,一方面理清丝绸之路的路线,了解了丝绸之路必经的重要城市,另一方面,再次温习了第一单元有关古代建筑的内容。

讲授《海上丝绸之路》这一话题时,内容相对简洁,但对郑和下西洋这一部分仍做了补充,通过表格将郑和与欧洲航海家的对比,突出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一史实,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最后,我通过习主席的“一带一路”和我们家乡的国际贸易交流活动再次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最后两个环节是检测反馈和巩固迁移,学以致用。通过课堂检测,巩固了本

课时讲授的内容。作业布置的是让学生将《张骞通西域》和《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讲给家长听,起到巩固丝绸之路路线的作用,同时还布置了搜集资料,预习新课的作业,培养学生搜集、查阅资料并自学的能力。

(六) 说板书设计

板书中我突出展示了本课时的两个话题和话题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以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自认为设计比较合理。

从丝绸之路到WTO

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张骞 郑和

世界——密切联系的整体

教后反思:

本着“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的原则,我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了解了张骞通西域的故事、丝绸之路的路线及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同西域、中亚、西亚等国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在师生共同识读《丝绸之路路线图》的过程中,较好地培养了学生正确识读地图的基本技能;通过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学生较正确地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遗憾之处是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讲得可能过于简略,没有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

重走丝绸之路评课稿篇二:《丝绸之路》说课稿

品读千年古道 品味伟大人生

——《丝绸之路》说课稿

新乡市外国语小学 巩万娜

大家好!还记得吗?正是这条路,见证了卫青西征的铁马金戈,昭君出塞的悲欢离合,敦煌飞天的精雕细琢,玄奘西行的虔诚执著,这条路就是千年古道——丝绸之路。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十单元《路》中的《丝绸之路》一课。我说课的主题是《品读千年古道 品味伟大人生》。我将从研读课标定理念、联系学情说教材、因材施教说方法、深化重点说流程、凸显主题说板书五方面加以说明。

一、研读课标定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基于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理念:尊重个性体验,对话深层文本,层层感悟,步步融情,使学生研读语言,体悟情感。

二、联系学情说教材

(一)教材和学情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历史记载过的一个小故事引入,详细叙述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难万险,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文章语言朴实严谨,又不乏含义深刻、富含韵味的好词佳句。

由于课文的生活环境和主要人物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学生可能对文章理解不够透彻,需要教师引导。

(二)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特点,综合对教材的研读,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的三维定性与要求,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敢、智慧、忠诚,了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我把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懂得张骞被称为探险家、外交家的原因,了解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作为教学重点,把结合重点词句,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历程,作为教学难点。

三、因材施教说方法

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再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会做简单的批注,并乐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因此,我根据课文内容,采用“朗读感悟法”。简化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创设情境法”。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我通过导语创设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升华体验,动情动心。学生则采用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学习。

四、深化重点说流程

本课我准备分两课时教学。这是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 审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自学字词

三、再读课文 明晰层次

四、交流资料 了解意义

下面,我重点说第二课时。通过研读教材,阅读原著,我认为文章应该抓住两条主线:一、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二、张骞是一个怎样的人?围绕这两个问题,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导读 营造浓郁的情境场

一上课,我先展示了一组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图片,教师配乐讲解。(板书课题)。生动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唤醒了学生的记忆,奠定了课堂的情感基调,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丝绸之路在学生心中是一条遥远的路,学生对它缺乏了解。我制作“丝绸之路路线图”,用一条红线,引领学生重走丝绸之路。之后,出示中心句“为了开辟这条道路,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引导学生质疑。(板书)在浓郁的情境场中,学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两大主线。

(二)精读 领悟读书的好方法

这是一条怎样的路?我引导学生抓住第3自然段“交通不便”、“七千多千米”等词语,体会这是一条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路。理解“七千多千米”时,我补充资料:“这七千多米只是直线距离,张骞的行程达到一万四千多千米。这是多么漫长的一条路呀!”(板书)路上的经历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千难万险”(板书)。学生对西域的恶劣环境缺乏了解,我采用创设情境法,播放表现路的自然条件恶劣的课件。学生对课文理解更深入,读书自然能以情动人。此设计体现了课标指出的四年级学生要“能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要求 。

多形式、多层次朗读后,及时进行学法指导,引领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抓重点,谈体会,读出情”,便于学生理解和操作。

(三)品读 凸显浓厚的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环节,我指导学生运用学习上文总结的方法,自学课文第5-8自然段,体会张骞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采用自主探究、自读自悟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之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碰撞,三品张骞的勇敢、忠诚、智慧。

一品勇敢

1.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

2.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3.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西域各国。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应该可以从以上句子,通过“浩瀚”、“剽悍”等词语品味出张骞的勇敢。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如果学生用另一只眼睛,从不同的词语、句子,品味出张骞的不怕困难、顽强、执着,我同样会把赞赏的目光、激励性的语言送给他。因为这是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品忠诚

1.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我请学生联系上文,体会张骞的“耐心”。学生应该可以找出“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这句话。我引导学生想象感悟,从“十一年”这个词,品味张骞的忠诚。之后,进行语言训练,仿说句子。此设计体现了“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的课标理念。

三品智慧

1.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我引导学生理解张骞的“不露声色”。从“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这句话可以知道:张骞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寻找机会逃走,继续完成使命。他的“不露声色”,恰恰是大策略、大智慧的体现呀!

我顺势将学生带入情境:“这‘默记’二字写出多少艰辛,多少智慧呀!他不敢写、不敢画,只能默默地记在心里。多少个白天黑夜,多少个寒来暑往,他在心里默默勾画。他在勾画通向西域各国的地图,这是一幅即将流传千载的丝绸之路的草图啊!为了更好地品味张骞的智慧,我使用引读法,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

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

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

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

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

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

这段话,采用诗歌的形式,运用复沓的朗读,配合音乐的渲染,创设了一波三折,一唱三和的动人语境。

最后,播放视频。看到这感天动地的一幕,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张骞?学生感情的宣泄终于找到出口,一定能感受到一个忠诚勇敢、智慧执着的伟大英雄形象。(板书)

(四)回读 理清清晰的文脉线

激情的课堂需要冷静的思考。我再次出示路线图,引导学生回读中心句。我结合板书总结:“作为走出国门的第一人——张骞,历尽千难万险,开辟了丝绸之路,让中国看到了世界(转载于:www.hNNsCy.coM 博 文 学 习 网:重走丝绸之路评课稿),让世界认识了中国。让我们永远记住名垂青史的张骞,永远记住万世不朽的丝绸之路。” 两条主线相互交错,融为一体,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实现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

五、凸显主题说板书

丝绸之路

“千

重走丝绸之路评课稿篇三: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案重走丝绸之路

10、重走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 探究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使用。

2、 了解古代对外交往的友好使者。

3、 了解现代丝绸之路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 漫谈丝绸之路

1、 展示资料,交流探究:

(1)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 教师进行资料知识点的补充总结,重点介绍丝绸之路的重要城 镇---楼兰古城、敦煌莫高窟。

2、 学生讨论

(1) 想一想为什么这条路被称作“丝绸之路”?

小结: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因此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 “丝绸之路”

(2) 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3、 故事会:

(1) 玄奘游印度

(2) 郑和下西洋

4、 总结提高,深化认识

(1)、 导语: 在中国历史上, 首次把中国和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是古代 丝绸之路。那现代丝绸之路指的是什么?它在那里?

(2)、交流资料,丰富认识:

(3)、学生讨论:新亚欧大陆桥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4)、了解新亚欧大陆桥的沿海港口 (1)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之一的山东日照港 (2) 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连云港 (3) 荷兰的鹿特丹港 比利时的安特卫普

(5)、 新亚欧大陆桥的作用是什么?

(6)、 拓展延伸:查资料了解有关航海节的情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