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反思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反思篇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泉州外国语中学 高中政治教研组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题。本节课所揭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的观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表现在:

第一、探索世界的本质、正确看待和把握周围的世界,实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二是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所以本课实际上是对上一课的延伸和继续。

第二、本节课所揭示的实践第一的观点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理论的范畴,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起点,只有深刻理解,牢固树立这一观点,才能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追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哲学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哲学的学习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需要老师的适时启发、引导和点拨。

三、设计思想

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各种小栏目、身边典型事例、社会实践以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构建学科知识和生活现象、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够说出实践的含义;能够结合实例比较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结合相关名言,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实践概念的学习,特别是与旧唯

物主义关于实践含义理解的比较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结合实践三个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综合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观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实践第一的观点,充分发挥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相关内容

六、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有主观能动性。——最本质特征 (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和归宿

八、教学反思

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状态,在对问题不断的思考中,提升认识,把握概念。在比较、实操中理解知识。作为教师自身素质也要不断提高,尽快向复合型、方向转变,不仅要精通政治学科知识,而且对中学其他学科的知识亦要有所了解和掌握,注意各学科间的相关性和融合性,借鉴其它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来充实完善政治教育教学的各个过程。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反思篇二: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反思篇三:《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的理念是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针对高二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特点,重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力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引领中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能为自己将来的生活与实践做一点有价值的指导,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课标要求及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本课题分二目,包括实践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其逻辑顺序和结构分别是:实践的定义—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的三个基本要素—实践的三个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从课标要求及教材内容中可以感受到本课题最大的特点就是较强的思想理论性,尤其注重帮助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在心理思维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探究能力,对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善于合作探究、勇于思索、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认知结构上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什么是认识,什么是实践,什么是正确认识的来源与检验标准有了自己生活化、经验化的理解,所以不应该只大量灌输和拓展较多的空洞理论,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借助感人的生活素材和熟悉的生活案例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体悟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的发展。 【教学目标(来自: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 网: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反思)】

1、知识目标

◇识记:(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构成要素 ;

◇理解:(1)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运用: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 (2)依据相关原理,说明实践出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要服务于实践。从而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并与书本上的理论相结合。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用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情景导入、案例分析等方式,恰当运用指导—自学、讨论—交流、引导—探究、体悟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生活。培养学生把社会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难点】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