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模拟语文试题(三)

  1 1 2021 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三)

  (时间 0 120 分钟

 总分 0 120 分)

 一、古诗文(0 30 分)

 (一)

 经典诗文积累 (2 12 分)

 1.补写唐代诗人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

  。

  ,

  。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2.依据课文填空。

 ①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苔痕上阶绿,

 。(刘禹锡《陋室铭》)

 ④

 ,不亦君子乎?(《论语

 学而》)

 3.根据提示默写。

 ①从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到文天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看到了仁人志士对“生死”所作出的最简单而又精辟的诠释。

 ②杜甫的《春望》中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战火不断、盼望家中亲人消息的迫切心情。

 (二)阅读下面一 首古诗,完成 4 4 —5 5 题。(5 5 分)

 折杨柳①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② ,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释】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②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4.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2 分)

 5.诗歌的最后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选择其一作简要赏析。(3 分)

 (三)阅读文言文,完成 6 6 —9 9 题。(3 13 分)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

  2 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① 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② 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注释】①颍水:地名。②逃名:不求名声,避名而不居。

 6.下列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 分)

 A.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B.泉香而酒洌.

  洌:寒冷 C.六一居士初谪.滁山

  谪:被贬职。

 D.而屡易.其号

  易:改变。

 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是岂不为六一乎? 8.欧阳修自号“醉翁”的原因是____,后又“更号六一居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 分)

 9.(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乐”,其内涵有何不同?(4 分)

 二、现代文(0 4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0 —3 13 题。(0 10 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

  3 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10.本文主要批驳了什么观点?(2 分) 11.“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中“这一点现象”指什么?(2 分) 12.从全文来看,“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具体指哪些人?(3 分) 13.画线句用脊梁比喻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有什么作用?(3 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7 17 题 。(4 14 分)

 哈欠声声 兰晓雁 ①当你疲惫不堪,或者睡意向你袭来时,你会不由自主地做出以下动作:眼睛眯成一条缝,嘴巴张得很大,身体往后仰,深深吸一口气,并发出持续哈气的声音……不用猜,这是谁都有过的体验——打哈欠。美国马里兰大学生理学家普罗文和贝宁格研究打哈欠发现:哈欠源于大脑中的“哈欠中枢”。当一个人受到劳累、觉醒与睡意等因素的刺激时,激发相关分子大量分泌,进而引起“哈欠中枢”兴奋,随即向人体肌肉发出“指令”,有关的肌肉严格遵照“指令”运动,于是,一个哈欠诞生了。

 ②如果你感觉在某种场合或某一时刻不宜打哈欠,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咬紧牙关等方式来抑制。不过,打哈欠的过程运行得不顺畅,会让你觉得很不舒服。一个哈欠的持续时间虽很短暂,不过 6 秒钟左右,其生理作用却是显著的。在这期间人“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完全松弛,便能在生理与心理上都得到一次很好的休息,其效果胜过镇静剂。

 ③另外,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温和的人更容易打哈欠。研究人员对一批志愿者分别进行了测试,方法是给志愿者播放各种频频打哈欠的人的录像,以及催眠的乐曲,观察哪些受试者容易打哈欠,哪些人无动于衷,再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结果显示:不打哈欠的人往往心肠硬,近乎冷酷,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相反,那些容易打哈欠的人大多善良、敏感,容易动情,很容易博得别人的好感。

 ④至于一打哈欠就泪水汪汪,科学家认为这与大笑、打喷嚏时流泪的原理完全一样。人

  4 眼睛里的泪腺分泌眼泪,通过鼻泪管下放,故而平时人是不会流泪的。但人在打哈欠时,造成口腔及鼻腔的压力增大,阻挡了鼻泪管排泄泪水,泪水流不下去,积在眼睛里,人就变得眼泪汪汪。

 ⑤一群人在一起,其中有一个人打哈欠,周围的人也会跟着打起哈欠来。难道打哈欠有传染性?确实如此。一些科学家通过磁共振成像的手段,对大脑影像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人打哈欠时的脑部活动区域与表示同情心的脑活动区域一致。换句话说,打哈欠的“传染”现象,可能代表了一种无意识的“心智模仿”。哈欠的“传染性”,可以为失眠者助眠…… ⑥打哈欠看似不雅,却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每打一次哈欠,必有深沉悠长的吸气,有利于更多的氧气进入肺部到达血液。另外,打哈欠时咽部肌群及面部几十块肌肉随之收缩,可驱动携氧的血液流向大脑,提升用脑效率,对脑力劳动者尤为有益。不过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中老年人来说,经常不由自主地打哈欠,应及时向医生求助,万万不可大意。因为这可能是脑梗塞(缺血性脑中风的一种)即将降临的信号。临床医生观察到,大约有 70%~80%的脑梗塞患者,在发病前一周左右,会因大脑缺血缺氧而频频出现打哈欠现象。哈欠越频繁,意味着大脑缺氧越严重。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4.根据文章内容,给“打哈欠”下一个科学定义。(4 分)

 15.打哈欠对人体有什么益处?请根据文意分点回答。(4 分)

 16.第①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17.请你发挥想象,利用哈欠的“传染性”,为第⑤段末尾添加你设想的助眠方法。(3 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 18 —2 22 题。(6 16 分)

 谁都可能是艾琳达 章红 ①“夏括,有人找!”同桌从外面冲进来嚷道。

 ②我连忙跑出去,一看,霎时愣住....:怎么会是他?他的脸有些红,眼睛不安地向四处张望:“你对影评有兴趣吗?我现在在学生会负责宣传工作,要成立一个影评社,我想推举你当社长……” ③我想可能是我听错了吧,他向来高高在上,此时的他为何会如此局促不安? ④他是我初中时的同班同学高鹰击。初中三年,像一场支离破碎的噩梦,我从不愿意重温。

 ⑤我从小体弱多病,一场大病使我变得有点口齿不清。上小学的时候大家都浑浑沌沌的,还没人取笑我。但上了初中,我的苦难就开始了。

 ⑥初一开学以后,一次语文老师提问点到了我,我只说了“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这几个字,全班就开始大笑,几个男生还用铅笔盒敲着课桌。放学铃响,我第一个冲出教室,冲进自行车棚,推了车就走。【甲】想不到迎面碰到一群我们班的男生,有几个人做出了呕吐的动作,当中就有高鹰击,他的入学成绩是班级第一名。

 ⑦【乙】从那以后,我处处小心,然而还是会发生躲也躲不掉的事情。一次我值日,拖

  5 地拖到高鹰击的课桌附近,不小心把桶里的水溅到他的裤子上,他大声说:“大家要当心啊,我们班有扫帚星,谁碰到她,谁就会倒霉。”算起来,初中三年,我跟班上男生讲的话不会超过十句。【丙】

 ⑧那时除了拼命学习,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中考我考上了全省最好的实验高中,高鹰击也考上了那所学校。谢天谢地,他和我不在一个班。在校园里碰到高鹰击,我能避开就避开。【丁】

 ⑨这些年来,我一直训练自己的发音,没人知道我曾有口齿不清的毛病。我依然很不起眼,可我再也不是那个被单独拎出来、忍受众人嘲笑与鄙视的人了。

 ⑩曾经,他视我为瘟疫,为何现在又主动来找我?我拒绝了他的请求。

 ?“我知道你不想跟我说话,不过,让我把话好好说完,好吗?”半晌,他开口了,“你看过电影《艾琳达》吗?”很巧,我看过那部电影。那个叫艾琳达的女孩倔强、孤独,老师不喜欢她。艾琳达的妈妈背负着生活的重担,无法腾出太多的心思来关注女儿的内心世界以及她所面临的困境。午餐时间,艾琳达坐在教室外面的台阶上,不会得到别人的邀请与抚慰。

 ?艾琳达也曾鼓起最大的勇气,在课堂上高高地举起手,老师却视而不见:“好的,看来没有人可以回答这个问题……”老师让同学们轮流读课文,在要轮到艾琳达的时候却绕开了她。

 ?艾琳达霍然起身,向学校旁边的树木里跑去…… ?在她因为迷路几乎绝望的时候,妈妈赶来了,艾琳达得救了,而这也意味着生活要继续。午饭时间,她依然独自一人坐在教室外的台阶上,孩子们陆续端着饭走进教室。这时,一个小女孩想了想,放下刀叉,起身走出教室,一言不发地坐在弱小无助的艾琳达身边。那一刻,我是多么为艾琳达感到欣慰啊!我一直把《艾琳达》看作我的专属影片,为什么他要跟我提起这部影片?我在艾琳达身上看到了自己,这样一种情感怎么可能是他所理解的呢? ?高鹰击似乎从我的眼中看到了疑问,便开始独白:“从小我经历了许许多多竞赛,并且总是获胜,一个身处优越环境的人,是不太可能反省的,一直以来也没有人提醒过我。到了这所中学,我渐渐地发现自己什么也算不上,总有人能够拿出比我的级别更高的获奖证书。竞选学生会主席,我落选了,只当了个宣传部长。我的世界发生了倾斜,我的每个夜晚开始陷落在被追逐的梦里,害怕遭到漠视。我开始懂得一个道理:我也可能是艾琳达,谁都可能是艾琳达。” ?我抬头仰望着天空,茂密的枝叶在空中交叉,只露出一小片蓝天,那浓绿的叶片竟然让我联想起大海的波涛。这看似平静的校园,谁知道人心的深处在发生着什么。那里大概也像深深的海洋,有着永不平息的动荡吧。

 ?而现在,终于有人在我的身边坐了下来,而且是一个我完全没有想到的人。我们在林子里静静地坐了一会儿,没有再说话。我想,我和高鹰击都懂得,有时候仅仅是片刻安静的陪伴,便弥足珍贵。

 (选自《读者·校园版》2020 年 3 月。有删改)

 18.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的位置应该是(

 )(2 分)

 我躲避他犹如躲避一朵阴云。

  6 A.【甲】

 B.【乙】

 C.【丙】

 D.【丁】

 19.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3 分)

 我连忙跑出去,一看,霎时愣住....:怎么会是他? 20.文章以“我”的口吻来写,“我”在本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21.为什么“我”与高鹰击最终能坐在一起?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3 分)

 22.如果把文章的标题换成“我也可能是艾琳达”,你觉得好吗?为什么?(4 分)

 三、写作(0 50 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蜻蜓点水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