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续写

小编语:为你精心整理的唐山大地震续写,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唐山大地震续写篇一:新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测试题新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八年级语文科(第一、二、五单元)

一、基础(24分)

:线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号 (1)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1分)

学 (2)苔藓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刘禹锡《陋室铭》)(2分) (3)

□□□□□,如闻泣幽咽。( 杜甫《石壕吏》)(1分)

(4)《望岳》中最能表现作者高瞻远瞩的雄伟气魄和超凡抱负,揭示人生哲理的两句是 :

:□□□□□,□□□□□。(2分)

姓(5)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4分)

2.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订(1)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ruì bù kě dāng(),当面之敌纷纷溃退。 (2)我家临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cháng tú bá shè()了二三十年。 (3)那时就极严重地jié wèn( ),而且当面叫她啊长。

(4)将受到历史zhì cái()的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格兰。

级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班...

的一项是( )(3分) A、经过艰难的跋涉,孩子们终于爬上了山顶,大家喘着气,呼吸声响彻云霄 ....。B、春雨连绵,远处的山峰似乎更绿了,山顶的云雾缭绕不绝。 C、和巴图塔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D、听到这个消息,他的表情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顽皮的神态荡然无存。

4.下面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不努力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把后半句改为“不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装B、临近毕业,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地提高。(把“毕业”改为“中考”) C、人生是无法回头再来的,然而做每件事都要细心谨慎。(“然而”改为“因此”)

D、就近期一些地方因征地拆迁引发恶性事件,国土资源部日前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严格 :规范征地拆迁管理,坚决避免强征强拆行为不再发生。(去掉 “不再”)

校5.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要求语意连贯,构成排比。(4分)

学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鲜花,如果害怕凋零,那它永远不能盛放。

二、阅读(4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8题。

(一)(10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选择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 )(3分)

A.停数日,辞去.\有孙母未去.B.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C. 遂.与外人间隔\后遂.无问津者D.问所从来。具.答之\此人一一为具.

言所闻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8.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二)(9分)

1

D、选段中父亲话语不多,只说了两句,是因为父亲失业,加上祖母死了,父亲没心情对我多说话。

14.第二段中,“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姓名: 学号:

(四)那些雪,那些暖(17分)

①南方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雪在南方成灾的时候,她所在的城,也被大雪所困,

全城停电停水,一到夜晚,整个城,黑的让人恐慌。

②那晚,朋友下班回家,曾经灯光活泼的窗口,变得黑沉沉一片。一个城,寂静如荒岛。

朋友家在五楼,黑暗中,楼梯充满恐怖地对着她。她迈着沉重的步子上楼,想着那长长的 楼梯,她该如何一步一步走到头,心里顿时凄凉暗生,一漫一大片。 ③这时,朋友突然听到身后的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束手电筒的光照过来,暗黑的楼梯

上,霎时跳跃着温暖的光芒。朋友回过头去,灯光处,隐约看见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的身影。

孩子举着手电筒,温暖的光芒,一直把她送至五楼。

④朋友说,这辈子,她都不会忘记那束灯光,于漆黑寒冷中,把她无助的心,焐得温热潮湿。

⑤ 我的另一个朋友,也给我讲了一个有关雪有关温暖的故事。那是春节返家的途中,她所乘的中巴车,被大雪困在一座桥上。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一车的人,又冷又饥。大家焦虑不已,一边抱怨着,一边诅咒着外面的雪。突然,雪地里,一个农民远远地来了。肩上担着副担子,担子两头,挑着两只铅桶。扁担头上,挂着一些白瓷缸,随着他的走动,白瓷缸叮当作响。车上有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人苦笑说,这个农民真聪明,知道趁火打劫呢,准是高价来卖什么吃的了。 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⑥近了。一张黑脸庞,笑吟吟地贴在车窗外。大雪的天,他的额上,居然沁出细密的汗。 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司机打开车门跳下车,他跟司机嘀咕了两句,司机一脸是笑,赶紧把他让上车。他歇下担子,揭开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挑来的铅桶,里面热腾腾的,竟全是生姜红糖水。他舀满了一瓷缸,端上,憨憨地笑着对车上人说: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冻坏了吧?生姜茶驱寒,你们将就着喝点,暖暖身子吧。” 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⑦一车人,都喝了他的生姜茶。一车人的心,都被他的生姜茶烫暖了。大家要给他钱,他 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吓得双手直摇,连说,使不得使不得,一点生姜茶,哪能要钱呢。赶紧挑起他的空担子,走了。一12.选文中写“父亲”外貌,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理解不车人目送他走远,眼前困住他们的雪,也变得可爱起来。一瓷缸姜茶的温暖,从此留在他们心上。 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⑧看报,看到河北唐山市农民的事迹。南方雪灾,让他们坐立不安。他们自掏腰包,自发组成一A、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只抗灾抢险队伍,于大年三十这天,千里迢迢奔赴受灾最严重的郴州,冲到抗灾最前线,吃尽辛苦。B、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的困顿。 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2岁,年龄最小的,仅19岁。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⑨他们的理由,简单而朴素:当年唐山大地震时,全国人民帮了他们的,现在,是他们回报的时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候了。 ⑩这世上,真诚的付出,从来不会落空当你送出了你的温暖,总有一天,它会带着他人的体香,13.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重又回到你身边,慰藉你的寒冷和困厄。 A、父亲胖胖的身体吃力地穿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更是感人肺腑,流露出一个父亲对儿子真诚的、 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 B、全篇文字质朴简约,不事雕琢。运用白描手法和质朴的语言来表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C、作者善于抓住特定情景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以具体细腻并凝聚着浓烈感情的笔触,写出在 浦口车站出现在“我”面前的两次背影和“我”三次流泪的情景,抒发父子间真挚的感情。 15.文章记叙了“有关雪有关温暖”的三个故事,请你概括出来,并归纳这三个故事的作

2

用。(5分)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象风雨中的树叶。

16.第②段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分)

1、上文选自《 》,作者是。 (2分) 2、“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一句中的“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分)

17.试结合第⑥⑦两段内容,具体分析那位送生姜茶农民的性格特征。(5分)

3、从文段内容看,祥子的痛苦来自哪里?请概括出两点。 (2分)

(1)

(2)

18.作者在文章结尾说:“这世上,真诚的付出,从来也不会落空。当你送出了你的温暖,总有一天,它会带着他人的体香,重又回到你身边,慰藉你的寒冷和困厄”请结合这一“点睛”语段,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上文后的感受。(50字左右)(3分)

三、作文(50分)

4、文章最后将哆嗦的样子比喻成“风雨中的树叶”,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分)

19.根据下面题目和要求作文。

请以“提到他(她/它)我就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先选择合适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如“来气”、“感恩”、“悔恨”……;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得泄露校名、地名、人名等考生真实信息。

四、附加题(10分)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与背,横扫着他的脸,裹着他的裆。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象要立定在水中,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心中茫茫的有点热气,耳旁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的,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的任着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回事?”坐车的跺着

唐山大地震续写

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身上,已经全往下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趟着水不管高低深浅的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顾不过命来。

3

唐山大地震续写篇二: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语文期中测试题

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

八年级语文科(第一、二、五单元)

一、基础(24分)

:线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号 (1)树树皆秋色,

□□□□□。(王绩《野望》)(1分)

学 (2)苔藓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刘禹锡《陋室铭》)(2分) (3)

□□□□□,如闻泣幽咽。( 杜甫《石壕吏》)(1分)

(4)《望岳》中最能表现作者高瞻远瞩的雄伟气魄和超凡抱负,揭示人生哲理的两句是 :

:□□□□□,□□□□□。(2分)

姓(5)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

,□□□□□。(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4分)

2.根据拼音和语境写出相应的词语。(4分) 订(1)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ruì bù kě dāng(),当面之敌纷纷溃退。 (2)我家临村,有一个信客,年纪不小了,已经cháng tú bá shè()了二三十年。 (3)那时就极严重地jié wèn( ),而且当面叫她啊长。

(4)将受到历史zhì cái()的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格兰。

级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班...

的一项是( )(3分) A、经过艰难的跋涉,孩子们终于爬上了山顶,大家喘着气,呼吸声响彻云霄 ....。B、春雨连绵,远处的山峰似乎更绿了,山顶的云雾缭绕不绝....

。 C、和巴图塔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D、听到这个消息,他的表情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顽皮的神态荡然无存....

。 4.下面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不努力学习,那怎么可能取得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把后半句改为“不能取得好 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B、临近毕业,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地提高。(把“毕业”改为“中考”) C、人生是无法回头再来的,然而做每件事都要细心谨慎。(“然而”改为“因此”)

D、就近期一些地方因征地拆迁引发恶性事件,国土资源部日前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严格 规范征地拆迁管理,坚决避免强征强拆行为不再发生。(去掉 “不再”)

5.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要求语意连贯,构成排比。(4分)

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鲜花,如果害怕凋零,那它永远不能盛放。

二、阅读(46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8题。

(一)(10分)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

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①宿卫:在宫禁中值宿警卫。

9.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 ( ) (2)王之爱子病三日矣() ..

6.选择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 )(3分)

A.停数日,辞去\有孙母未去 B.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 ....

C. 遂与外人间隔\后遂无问津者D.问所从来。具答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10. 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吾 闻 王 之 爱 子 好 纸 鸢

11.这则故事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4分)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三)(10分)

《背影》节选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8.下面对选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

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

(二)(9分)

韩生料秦王

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前日,民皆徙避之。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

矣,王心忧之,必不出。”已而果然,或问之曰:“吾宿卫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吾登丘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矣,是以知之。”

2

12.选文中写“父亲”外貌,先后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对其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才替祖母办完丧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订B、家境惨淡,父亲老境颓唐,“黑布”刚好反映了家境的困顿。 C、着力刻画父亲生活古板,表明我要继承这种家风。 D、黑色色调暗淡阴沉,与全文气氛一致。

13.对文段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父亲胖胖的身体吃力地穿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更是感人肺腑,流露出一个父亲对儿子真诚的、无微不至的关心、爱护。

B、全篇文字质朴简约,不事雕琢。运用白描手法和质朴的语言来表现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C、作者善于抓住特定情景中的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以具体细腻并凝聚着浓烈感情的笔触,写出在浦口车站出现在“我”面前的两次背影和“我”三次流泪的情景,抒发父子间真挚的感情。

D、选段中父亲话语不多,只说了两句,是因为父亲失业,加上祖母死了,父亲没心情对我多说话。

14.第二段中,“我”的两次流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四)那些雪,那些暖(17分)

①南方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雪在南方成灾的时候,她所在的城,也被大雪所困, 全城停电停水,一到夜晚,整个城,黑的让人恐慌。

②那晚,朋友下班回家,曾经灯光活泼的窗口,变得黑沉沉一片。一个城,寂静如荒岛。 朋友家在五楼,黑暗中,楼梯充满恐怖地对着她。她迈着沉重的步子上楼,想着那长长的 楼梯,她该如何一步一步走到头,心里顿时凄凉暗生,一漫一大片。 ③这时,朋友突然听到身后的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束手电筒的光照过来,暗黑的楼梯上,霎时跳跃着温暖的光芒。朋友回过头去,灯光处,隐约看见一个大人和一个孩子的身影。孩子举着手电筒,温暖的光芒,一直把她送至五楼。

④朋友说,这辈子,她都不会忘记那束灯光,于漆黑寒冷中,把她无助的心,焐得温热潮湿。 ⑤ 我的另一个朋友,也给我讲了一个有关雪有关温暖的故事。那是春节返家的途中,她所乘

3

的中巴车,被大雪困在一座桥上。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一车的人,又冷又饥。大家焦虑不已,

一边抱怨着,一边诅咒着外面的雪。突然,雪地里,一个农民远远地来了。肩上担着副担子,担子两头,挑着两只铅桶。扁担头上,挂着一些白瓷缸,随着他的走动,白瓷缸叮当作响。车上有人苦笑说,这个农民真聪明,知道趁火打劫呢,准是高价来卖什么吃的了。

⑥近了。一张黑脸庞,笑吟吟地贴在车窗外。大雪的天,他的额上,居然沁出细密的汗。 司机打开车门跳下车,他跟司机嘀咕了两句,司机一脸是笑,赶紧把他让上车。他歇下担子,揭开挑来的铅桶,里面热腾腾的,竟全是生姜红糖水。他舀满了一瓷缸,端上,憨憨地笑着对车上人说:“冻坏了吧?生姜茶驱寒,你们将就着喝点,暖暖身子吧。”

⑦一车人,都喝了他的生姜茶。一车人的心,都被他的生姜茶烫暖了。大家要给他钱,他 吓得双手直摇,连说,使不得使不得,一点生姜茶,哪能要钱呢。赶紧挑起他的空担子,走了。一车人目送他走远,眼前困住他们的雪,也变得可爱起来。一瓷缸姜茶的温暖,从此留在他们心上。 ⑧看报,看到河北唐山市农民的事迹。南方雪灾,让他们坐立不安。他们自掏腰包,自发组成一只抗灾抢险队伍,于大年三十这天,千里迢迢奔赴受灾最严重的郴州,冲到抗灾最前线,吃尽辛苦。他们中年龄最大的62岁,年龄最小的,仅19岁。

⑨他们的理由,简单而朴素:当年唐山大地震时,全国人民帮了他们的,现在,是他们回报的时候了。

⑩这世上,真诚的付出,从来不会落空当你送出了你的温暖,总有一天,它会带着他人的体香,重又回到你身边,慰藉你的寒冷和困厄。

15.文章记叙了“有关雪有关温暖”的三个故事,请你概括出来,并归纳这三个故事的作用。(5分)

16.第②段画线语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分)

17.试结合第⑥⑦两段内容,具体分析那位送生姜茶农民的性格特征。(5分)

18.作者在文章结尾说:“这世上,真诚的付出,从来也不会落空。当你送出了你的温暖,总有一天,它会带着他人的体香,重又回到你身边,慰藉你的寒冷和困厄”请结合这一“点睛”语段,联系实际谈谈你读了上文后的感受。(50字左右)(3分)

三、作文(50分)

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的,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的任着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身上,已经全往下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趟着水不管高低深浅的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象风雨中的树叶。

1、上文选自《 》,作者是。 (2分) 2、“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一句中的“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分)

19.根据下面题目和要求作文。

请以“提到他(她/它)我就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先选择合适的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如“来气”、“感恩”、“悔恨”……;②不少于500字;③不得泄露校名、地名、人名等考生真实信息。

四、附加题(10分)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已经很难迈步;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与背,横扫着他的脸,裹着他的裆。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象要立定在水中,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心中茫茫的有点热气,耳旁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

4

3、从文段内容看,祥子的痛苦来自哪里?请概括出两点。 (2分)

(1)

(2)

4、文章最后将哆嗦的样子比喻成“风雨中的树叶”,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分)

唐山大地震续写篇三:地震重建中的可持续发展

灾后重建的可持续发展

姓名:+++学号:++++++++

摘要

近些年来,地震频发,特别是四川地区,地震带来的毁灭性伤害无疑是巨大的。由此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也更加关注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特别是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学术界对灾后重新掀起了新的研究热潮。

汶川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影响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是自2001年昆仑山大地震(8.1级)后的第二大地震,直接严重受灾地区达10万平方公里

汶川地震影响范围十分广:包括震中50km范围内的县城和200km范围内的大中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云南、内蒙古、广西、海南、香港、澳门、西藏、江苏、浙江、辽宁、福建、台湾等地等全国多个省市有明显震感。中国除黑龙江、吉林、新疆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震感。其中以陕甘川三省震情最为严重。甚至泰国首都曼谷,越南首都河内,菲律宾、日本等地均有震感。

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四川最严重,占到总损失的91.3%,甘肃占到总损失的5.8%,陕西占总损失的2.9%。国家统计局将损失指标分三类,第一类是人员伤亡问题,第二类是财产损失问题,第三类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问题。在财产损失中,房屋的损失很大,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7.4%。包括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0.4%。另外还有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21.9%,这三类是损失比例比较大的,70%以上的损失是由这三方面造成的。 每次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都会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系统性破坏。可以说灾后重建是一个统筹了社会发展、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工程。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使受灾的民众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生产,因地制宜地进行灾后重建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五年多了,在这五年里,党和国家一直关

心着四川省的灾后重建,无论是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都给予了全力的支持和援助,使灾区的灾后重建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四川省灾区重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经过这些年的经验总结,人们对只顾经济发展,导致的污染严重,资源匮乏,生态破坏已经认识越发深刻,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的明确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1980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野生动物基金会(WWF)共同发表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7年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份报告正式使用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并对之做出了比较系统的阐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该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两个重要概念: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基本需要,应将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好像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而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一条可行的出路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共同目标,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对世界各国而言,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社会的可持续的发展。它们三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互相联系,互为因果。没有优美的环境,就没有社会的繁荣,

更没有经济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向全人类提出了正确协调国与国。代与代之间、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现在发展与未来发展之间关系的准则,做到既要发展,又要可持续,关键是要掌握好一个度。

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

(1)公平性原则

本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和资源分配与利用的公平。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机会、利益均等的发展。它既包括同代内区际间的均衡发展,即一个地区的发展不应以损害其它地区的发展为代价;也包括代际间的均衡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的发展能力。该原则认为人类各代都处在同一生存空间,他们对这一空间中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拥有同等享用权,他们应该拥有同等的生存权。因此,可持续发展把消除贫困作为重要问题提了出来,要予以优先解决,要给各国、各地区的人、世世代代的人以平等的发展权。

(2)持续性原则 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即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必须有限制因素,即发展的概念中包含着制约的因素;在“发展”的概念中还包含着制约因素,因此,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数量、环境、资源,以及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能力施加的限制。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与环境。因此,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从而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

(3)共同性原则

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虽然不同,但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决定全球必须联合起来,认知我们的家园。

可持续发展是超越文化与历史的障碍来看待全球问题的。它所讨论的问题是关系到全人类的问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虽然国情不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模式不可能是惟一的,但是无论富国还是贫国,公平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各个国家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适当调整其

国内和国际政策。只有全人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从而将人类的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基于可持续发展灾后重建的必要性 汶川地震发生区域是长江上游的生态保护区,该地区原本应构筑生态屏障,保障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但由于曾过度的垦殖和放牧,森林损毁和草场退化较为严重,水源涵养能力降低,生态系统遭到一定的破坏。过度的开发满足了短期的需求,但遭到大地震时脆弱的生态问题逐步暴露,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严重次生灾害在大灾之后危难不断。以汶川县为例,地震后地质灾害3590处,山体松动垮塌,植被破坏严重,沙尘暴肆虐等次生灾害对县城30000多居民造成威胁 四川省的灾后重建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关注,恢复速度之快令世人瞩目。但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如何将近期目标与长期发展相结合,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平衡紧密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既涉及四川省灾后重建理性化的决策问题,也涉及到保护四川地区生态恢复与发展的民生大计。

灾后重建的实践和经验

传统的灾后重建主要以应急就在、临时过渡以及恢复重建为主要阶段,重点放在前期救灾安置阶段。1976年唐山大地震,当时的中国尚处于计划经济和拒绝外援的情况下,重建的主要模式是国家领导下统一指挥,调集各方面资源,着眼于恢复灾区人民的生活与生产,重建设定的标准定为“达到震前水平”

日本在灾后重建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1995年兵库县神户大地震为例,政府主导下的重建工作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紧急应对期”、“复旧期”、“复兴期”、“复兴后期”。第一阶段级地震发生到避难时期,主要包括救助人命、提供避难所、收集灾害信息等。第二阶段即为临时住宅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临时住宅的建设和入住、地震复兴基金的创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临时工厂和紧急贷款等。第三阶段即为固定住宅迁移期,任务包括灾害复兴营住宅的大量供给,生活复兴、资金借贷、心灵创伤医治等。第四阶段为复兴后期,主要设置了“人与防灾未来中心”、神户东部新都心的“世界性防灾基地”,在正常生活恢复的基础上总结地震的经验教训,为建设一个能够更加安心生活的都市进行持续努力。

在巨灾之后的重建工作中,不断改进的重建模式与传统重建模式一直存在延

续和更迭。灾后四川农村地区重建工作就是在救灾——安置——重建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先安居,后乐业”的重建模式体现了新时期灾后重建的要求。 合理规划实现城市重建

四川文化遗产众多,在地震中,不仅居民住房、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遭到重大损毁,二王庙建筑群、青城山文化等文化遗产也遭到严重破坏。这时合理规划在灾后重建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灾后重建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在哪儿建”。狭长的山谷、闭塞的交通、脆弱的生态,再加上龙门山的地震带,种种不利的自然条件导致一些受灾严重的地区只能另行选址再建。残酷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重审人与自然的关系,去千方百计躲避自然灾害的风险,切不可使规划重建区域又处在一触即溃的灾变临界点上。

面对还在颤动的大地及不断遭遇的次生灾害,在地质科学家尚无法确定是“就地重建”,还是“就近重建”或干脆“异地重建”的情况下,规划师和建筑师只能认真地研究防灾城市、防灾建筑的规律及做法,而不能仓促展开规划设计。否则,将有悖于可持续发展安全准则,违背人与自然的关系规律。无数惨痛的教训证明: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建立在人们对自然的充分认识与研究上,而不能单纯依靠“人定胜天”的勇气和急切。 这是我们需要跟着国家的领导走,坚持科学发展观、区域发展观、人文和谐发展观,突可出灾后重建,统筹重建期、近期与远景的持续发展,实现四川受灾区的创造性复兴。

统筹城乡规划

在灾后重建中,以都江堰为例,都江堰市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科学重建,把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建设紧密结合,实现了农民向城镇和集中居住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在统筹城乡的道路上完成了一个飞跃,为推动“三化联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都江堰市委政府提出的“三化”是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它们之间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支撑,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关系。即以农业现代化推动新型工业化,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来实现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