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散文

博文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兰亭集序散文,提供全面的兰亭集序散文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兰亭集序散文篇一:十九、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教学目的: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

教学设想:

一、课前预习

1、 课文中无生僻字,无长句,不妨要求学生读两遍。第一遍边读边看注释,粗知大意即可,不求确解;第二遍一气读完全文。

2、 分类抄写课文中生动的语句:一类是景语,如“崇山峻岭”“清流激湍”“天朗气清”等;一类是情语,如“情随事迁”“临文嗟悼”等;一类是叙事语,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等。目的是利用这些语句作为记诵的支撑点。

二、课堂诵读指导

1、 从解题入手,略说书序体裁特点,让学生找出与《兰亭集》有关的语句,即“一觞一咏”说诗的产生;“列叙时入,录其所述”说编集;“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说编集的意义。

2、 归纳各层大意后,讲清全篇思路。

教学步骤:

一、 作家作品

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说303—361),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世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后任右军将军,世称其为“王右军”。

其书法艺术影响之大,在书家之中,罕能和他比拟,故有“书圣”之称。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有诗文集十卷。现存有辑本《王右军集》。

二、 写作背景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总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和生活以及文学创作,产生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风,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三、 文体特点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于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的叫“序”,附于卷末的叫“跋”。其作用在于介绍推荐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内容有关的一些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和理解。序言,有作者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

当然说到“序”,还不又有不提一下另外一种“序”,是“赠序”,属于临别赠言的性质,往往写作者和对方的友谊、关系,对方的某些特点,对于对方的期望和关心等。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诗》写的序言,应该说是一种自作序,文中叙事、写景,并有感而发,兼有记叙、描写、议论的特点。

四、 研习新课

(一) 串讲第一段,重点讲清:

情缘事发,所以先叙事。 第1段以生动的语言描述这次空前的盛会。先交代时间、地点、聚会的原因,进而指出与会者:虽有年长少之别,却都是有才有德之人,说明这次盛会非同一般。然后描绘四周景色,高山、修竹、清流、激湍,此景最宜文士雅集。接着集中叙写聚会之乐,“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是说聚会方式别致,“一觞一饮”是写与会者悠然自得,“无丝竹管弦”则反衬畅叙时的旷达、恬静。最后,转入与会者的主观感受,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开阔的背景下,与会者仰观、俯察,而“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读来使人恍若置身其中。

(二) 串讲第二段,重点讲清:

第2段由乐极而抒发人生感慨。作者把人的个性分为两类。一是有所取者,趋向于静“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有所舍者,趋向于动“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态度不同,但感情一致。即人爱美好的时光中总回感到“快然自足”,而在事过境迁之后又不免感慨横生。由此说明: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恋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也就是留恋于有生之乐。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指出人总是邀死的,不能保有那美好的留恋。至此水到渠成地提出:死生亦大矣。发出“岂不痛哉”的感叹。不难看出这里有其消极的情调,带着东晋士大夫无奈的情绪,结合对文人雅聚盛况的描写,难免有一些及时行乐的思想痕迹。

(三) 串讲第三段,重点讲清:

第3段主要阐明作序原委。先上承“古人云”,将“昔人”和“今人”的“兴感之由”沟通起来,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之际,从而加深了他的感慨。然后联系当前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富有思想价值的论断,表示不同意庄子“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观点。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能等量齐观,暗合有生之年应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就总体而言,其思想基本上是健康的,作品的基调基本上是乐观的,感情倾向总的说是健康的。然而把目光转向未来,用富有哲理的想象表达“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虽世殊而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思想。认为古往今来,情感总是一种客观存在,坚信“后之览者”定有所感,即有感于生死之大,把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和意义上来,将结笔落在《兰亭集》上。

五、 重点分析:

1、 多音多义词及特殊句式

会 hui 聚会(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kuai 会稽(地名,会稽郡,今绍兴县)

修 高(茂林修竹)

(寿命长)(况修短随化)

列 排列(列坐其次)

一一地(列叙时人)

之 代词,它,指“所之既倦”的事情(感慨系之)

这,不能喻之于怀

助词 的(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夫人之相与,曾不知老之将至)

用在表时间的名词或副词后边,无意义。(向之所欣)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仰观宇宙之大)

动词 往,向往(及其所之既倦)

所以 的原因(所以兴怀)

以此来(干)------(所以游目骋怀)

2、 通假字

趣通趋,趣舍,取舍

免同俯

固同故,因此,所以

3、 词类活用

一生死为虚诞一,活用作动词,等同、一样

齐彭殇为妄作齐,活用作动词,齐一、等同

4、 省略句式

或因之寄所托,放浪于形骸之外

板书设计

第1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景色优美

第2段

第3段:指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散文篇二: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导学案 [转载]

〖学习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句式的特殊现象。

3.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美,学会关爱自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学法指导方法〗

通过诵读,感悟文意,学生互助合作质疑探讨重要的文言知识。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王羲之(公元321~379,一说303~361),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出身于士族名门,是东晋政治家王导的从子。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习书法,后多鉴前代名家书法,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有“书圣”之称。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

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或以散驭骈的作家之一。其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2.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之礼,举行过一次盛大的风雅集会,参加的名士,有“东山再起”的司徒谢安、“掷地作金石声”的辞赋家孙绰,潜心物外的高僧支遁等四十一人。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

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3.文体知识

《兰亭集序》是一篇序言。“序言”简称“序”,也叫前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序言,有自己作的,叫“自序”;也有请他人写的,叫“他序”,他序除了介绍著作外,往往还有一些评价的内容。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字音辨识

癸( )丑修禊( ) 流觞( ) 激湍( ) 形骸( )

游目骋( )怀 齐彭殇( ) 嗟悼( )( ) 会( )稽( )

感慨系( )之

2.字音辨识

癸guǐ丑 修禊xì流觞shāng 激湍tuān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g怀齐彭殇shāng 嗟悼 jiēdào

会kuāi稽jī 感慨系xì之

3.速读课文,请学生分别划出三个段落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来,划出不懂的字词句来。

4.摘录第一段中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学生明确: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

5.(1)有人将本段之“乐”总结为“五乐”,你能找出来并加以总结说明吗? 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在第一部分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在这一段中作者描述了这次聚会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是一乐;而聚会是在“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谓良辰,是为二乐;聚会之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可谓景美,是为三乐;宴会之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可谓情

真,是为四乐;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谓极视听之娱,是为五乐。作者感到人贤、辰良、景美、情真、赏心五事齐臻,所以认为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信可乐也”一句是对聚会情景的总结,突出了情感的主旋律──“乐”。

6.第三段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讨论的?作者为何而痛?

明确: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 一痛惜情随事迁,美好消逝;二痛生命有限,终期于尽。

〖小组合作学习〗

1.谈谈你对“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的认识。

明确: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2.第四自然段,作者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的慨叹,那么作者究竟为何而“悲”呢?

兰亭集序散文篇三:兰亭集序说课稿(古代散文模板)

兰亭集序(古代散文类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中专语文组的3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兰亭集序》,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情、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说课。(六大方面要牢记)

一、说教材

《兰亭集序》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山水游记散文,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会古代山水游记的写作特点和写作风格,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模板可背)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作为一篇山水游记,作者由写景到抒怀,由一次普通的游宴谈到了对生死的理解,抒发了“人生无常,时不我待”的感慨。(简单叙述文章大意)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是重点,说课时语气要加重,吸引评委老师的注意)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清文章脉络。(模板语句:帮助学生掌握?,理清文章脉络)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学生的自主探究,培养同学们山水游记散文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模板语句:培养同学们对+<文章体裁>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模板语句:培养学生?的感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文章语言美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生死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注意不要一样!)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语文教学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对语文综

合能力和语感的培养,为达到以上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方法定为以诵读法、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为主,以教授法和点拨法为辅。首先通过诵读,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同时教师设置问题,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讨论,自主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教师再予以必要的教授和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模板语段,任何体裁的文章都可套用,直接背即可)

三、说学情:

首先,经过9年义务教育的学习,中专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还有很大欠缺,且中专学生情绪易波动,容易产生逆反情绪,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自主学习,便成为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

其次,新教学大纲要求:“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模板段落,拿新教学大纲说事儿很“时髦”)

四、说学法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考虑,我将本课的学法定为圈点标注法、讨论法和自主探究法。(学法可固定此模板)

五、教学过程

(一)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出彩的导入是本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根据教材特点,我将采用乐曲导入法。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周杰伦的《兰亭集序》,用流行音乐吸引同学们注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模板语句),同时在ppt上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由此引出本堂的新授课《兰亭集序》。(先导入)

(二)让同学们默读文章,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运用圈点标注法将本课的重点实词虚词进行标注,理解并掌握其意义及用法。(二朗读,整体感知)

(三)请两位同学朗读文章的前两个自然段,同时让其他同学从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请学生起立回答,同时教师重点讲解“修”和“次”这两个实词的含义,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文意。(三梳理,步步深入) (四)接下来请学生们分小组讨论,每四人为一小组,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学习和讨论,引导同学们思考“作者的情绪发生了怎

么样的变化?”请学生代表起立发言,教师予以补充和归纳,总结出作者的情绪变化是由“乐”

兰亭集序散文

到“痛”的。(小组讨论很重要,四人一组最科学)

(五)紧接着让同学们朗读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找出写作者对生死态度的句子,在老师的提示下,同学们很容易找到“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句话。请同学代表试着翻译这句话,若同学不能准确翻译,教师为同学们重点讲授“一”和“齐”这两个词的特殊用法,“一”是数词活用为动词,“齐”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是“把……看做一样”和“把……看做相等”的意思。通过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揣摩这句话的含义,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对生死的感悟。(重点语句细讲解) (六)在学生对全文有了整体的把握、的基础上,请全班齐读课文,让同学们通过朗读再次体会文章简洁、凝练、清新的语言特点。(最后再次朗读,进一步体会语言特点,体悟作者感情)

最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学习本课的收获和体会,鼓励学生们踊跃发言,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和大家一同分享。通过同学们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点拨引导,我们可以总结出(模板段落,总结升华部分可用):本文的语言简洁凝练,作者从写景到抒怀的转换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在文章最后,作者抒发了“人生无常,时不我待”的感慨。(简要总结下本文的中心思想)

最后,我会为同学们布置两项作业,通过完成作业的方式巩固课堂所学,加深学生们对古代游记散文的理解。(模板语句,布置作业要牢记)

1、请同学们总结和归纳本篇文章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请同学们熟读并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一定要有)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