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优秀作文

以下是博文学习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儿童优秀作文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儿童优秀作文篇一:优秀儿童作文夏天 (1)

如果我有一只小猫,我会经常摸摸它,抱抱它,让它知道我非常喜欢它。

有一只小猫,是我的愿望。我希望我能快点有一只可爱漂亮的小猫。

儿童优秀作文篇二:作文的儿童

“作文的儿童”与“儿童的作文”

发布日期:2010-1-10 21:09:40作者:徐初苗出处: 浏览:3708 人次

一、“作文的儿童”——关注儿童的作文原态

在“儿童”之前加上“作文”这一定语不是为了框定一个范畴,而是为了试图聚焦一种特殊的生命状态——“作文着的儿童”。

1.童情的缺失——虚假化

叶圣陶提出:“要写出诚实的话,非由衷之言不发,非真情实感不写。”《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作文要“感情真实”。但遗憾的是,小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非常严重,胡编乱造十分普遍,动辄就搞“五子登科”——推车子、抱孩子、领瞎子、捡票子、让位子。写“父母”不是选取“父母冒雨送伞”,就是选取“父母宁可穿破衣服也要给我买学习用品”;写“老师”的不是选取“老师到我家帮我补课”,就是选取“老师挑灯批改作业”。为了得到一个高分,甚至编造父母双亡、离异、残疾,不惜拿父母的命运作假设。

作文和做人,在求真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因此,儿童的作文虚假化不仅影响了儿童的作文能力。还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2.童真的流失——成人化

儿童的面庞是最有生气的面庞,儿童的情感是最朴素的情感,儿童的思想是最灵动 的思想。由于各种原因,比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制订的成人化作文评价标准起了误导作用,使我们教出来的小学生一拿起笔来,就似乎成了成年人,想成人所想,

说成人之话,表成人之情。

3.童话的散失——僵硬化

平时,与学生们随意交谈的时候,他们的语言富于幻想,富有朝气。然而,一到作文时,取而代之的是冠冕堂皇的公共语言,基本按照成人的喜好在说话,虽然四平八稳,甚至无懈可击,但说的不一定是他们自己想说的话。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是我们的作文教学的指挥棒出了问题,总喜欢把自己的语言强加给儿童,把儿童不太成熟或显幼稚的语言当成笑话扼杀掉。

4.童意的丧失——机械化

古人云:写作要使学生“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然而,许多教师违背了作文教学的规律,为了所谓的“不跑题”,一味地以“标准”要求儿童的作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指导也可谓细之又细,如何开头,如何承接,如何结尾,都有规矩;如何写事,如何写人,如何写景,都有格式。再推荐大量的“优秀作文”作为仿写范例。学生很多时候是为了作文而作文,他们经常按照老师的要求,把一些材料按一定的格式组装起来,形成立意相似、构思类同、表达接近的“孪生”作文。这些从“流水线”上

儿童优秀作文

下来的“套作”,尽管非常规范,但毫无生气,很难令人产生共鸣。这种机械化作文的背后是植根于教师的价值观一元化、审美观一元化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制约了学生作文的思维层次和具体的表达,使本

该充满灵气的儿童作文成了一种“机械”产品。

二、“儿童的作文”——关注作文的个性表达

余秋雨先生说过,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而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不能复制的个体,他们有着全然不同的先天禀赋和生命体验。因此,作为生命个体“反映生活、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形式——作文,应当具有个性,也就是说,个性化是作文的“精神”,是用自由之笔,写自我之境,抒自得之情,表自觉之意。

1.童心无忌——作文立意的个性化

作文,是儿童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载体之一,也应该是他们抒发个性情感最自由的天地。可是,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习惯于树立“意义”的灯塔让儿童仰望,把生动活泼的作文教学异变成为毫无生气的技能训练,这样的习作教学必然远离作文的本原。

在作文的时候,我们常能听到学生无奈的叹息或无力的反抗:老师,我没事可写!学生们真的无事可写吗?其实不然。现代儿童的生活接触面比起他们的前辈不知扩大了多少倍,他们缺乏的只是大人们需要的所谓的“有意义的事”。正是为了这类“有意义的事”,我们顺手把孩子们的思想清理干净了,然后“越俎代庖”,塞进去一些“好东西”。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小学生在一篇有关“牛”的文章中写道,牛不爱干净,身上脏兮兮的,还写牛身上的毛病多,结果遭到了家长的反对。然后在家长的指导下重新立意构思,定位为赞美老黄牛的奉献精神、吃苦精神,最终得到了老师的表扬。读了这个故事,我们并不觉得它是陌生的,而是似曾相识,因为我们身边甚至自己经常在演绎这样的故事。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总觉得自己比孩子们更懂得如何生活,如何作文。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也是人性的折射。生活是多彩的,人性也是多棱的,既能折射出真善美,也能反映出假恶丑,甚至还会有调和的中间色彩。要敢于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用惊奇、赞叹”去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的虚弱”,让学生多角度立意,在作文中吐真意、发真情,放飞自己的心灵,展示多彩的童心世界。

如果我们用儿童的眼光赏识儿童的作文,用儿童的思想宽容儿童的作品,也许,我们就能见到一些久违的令我们感动的灵性及悟性??

2.童趣盎然——作文思维的个性化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在文章的生成过程中,思维活动一直贯穿始终,并处于核心地位。没有个性化的思维,也就不可能有个性化的立意、布局、语言,也就没有个性化的作文。一位小学生在文章中这样写“雨”:“听着雨欢快地唱,便伸手抓雨,却什么也没有,扑了个空,我那只手可能是个特别的漏斗,过滤了心急的雨滴,留下了略带冰凉的小水渍和攀在手背上摇摇欲坠的小水滴。”这段文字可谓写得清新别致,富有鲜明的个性。其原因不仅在于她对雨的喜爱,更在于她以个性化的思维,运用联想,刻画了“如漏斗般的小手”“心急的雨滴”“调皮的小雨滴”三三个形象。其中,一个“攀”字写出了小水珠欲滴犹留的情状,显得活泼可爱、俊俏灵动。试想,倘若不是具有个性化的思维,这类的描写是很难写出来的。所以,作文必须有“我思”的切人。只有“我思”的触角才能掀开“我”周围的各种迷茫,使作文成为“我”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平台。

首先,我们要开发儿童想象空间。想象是思维不可或缺的手段,在作文训练时,要有意识地多让学生进行续写、改写,想象未来和未知的世界,这样思维驰骋的空间

便会越来越广阔。其次,要激发儿童的思维裂变。“文成于思”,构思是学生把习作素材在头脑中进行条理化的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写出有新意的东西,就得让学生敢于打破常规,超越思维定势,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展开思维,多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换个层次去思考问题。

3.童笔生花——作文形式的个性化

每一部具有独创性的艺术作品,如同它的内容是具体的独特的“这一个”一样,它的形式也是具体的独特的“这一个”。这是美学的基本原理。黑格尔说:“内容之所以成为内容,即由于它包含成熟的形式在内。”《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写作要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多角度地观察”,“有创意地表达”。

什么是“有创意地表达”?学生的作文不同于作家的创作,教师不要以任何定规去捆绑孩子,不要让学生有“作文该不该这样写”的顾虑。当然,我们的“有创意地表达”即形式创新并不是片面地追求形式主义,它是对作文的外部包装。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打好写作基础的前提下,大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给自己的文章寻找一个

最有利于表达而又最符合自己个性的外部形式,更好地展示自己独特的写作个性。同时,我们不能把“有创意地表达”定位过高,这样就会人为地造成另一种形式的拔高作文要求的倾向,又一次使儿童作文走上异路。

4.童言灿烂——作文语言的个性化

童年是充满幻想的岁月,儿童并不像成年人那样现实,他们更多地生活在物我一体、精神现实不分的状态。因此,他们是天生的“语言学家”和“浪漫主义作家”。一堂语文公开课,教师问学生:“花儿为什么会开?”第一个学生说:“她睡醒了,想看看太阳。”第二个学生说:“她一伸懒腰,就把花骨朵顶开了。”第三个学生说:“她想和小朋友比比,看谁穿得漂亮。”突然,有个学生问:“老师,您说呢?”老师想了想,说:“花儿特别懂事,她知道小朋友都喜欢她,就仰起脸,笑了。”其实,教师课前准备的答案是:“花儿开了,因为春天来了。” 著名作家王旭峰说:“儿童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在说话。”我们要尊重他们的表达习惯,肯定、欣赏他们的“童话”,鼓励儿童把原汁原味的儿童话语写到作文中去。对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语言中所犯的错误,要持宽容的态度。儿童在学习、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会形成一套只属于他们的话语系统,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套话语系统独特而富有情趣,词汇虽然不丰富但很生动,不够规范但有创意,表达不精确但足以描述他们的生活。 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作文,也是小学作文教学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要求。也只有训练和发展儿童自己的语言,作文教学才有价值,儿童才有可能对作文产生兴趣。我们要鼓励儿童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真实生活,不要让生动的“童言”变成常见的成人话语的粗糙复制品。只有这样,儿童作文才能多姿多彩,才有活力,才有灵性。

儿童优秀作文篇三:向儿童致敬 2015山东高考满分作文

向儿童致敬

因为一句人们所共知的谚语,就萌生出好奇之心,试着验证,在这世上,大概也只有孩子们这样做了。我不禁要笑了,瞧这多么天真,多么可爱,又多么可贵啊。

在西方童话中,孩子们都是仙鹤送来的,都是神仙的恩赐。我深深地赞同这一点。儿童身上有许多成人所不具备的高中品质。王开岭在书中写道:“向儿童学习。”那么,我也向儿童致敬,敬他们的无畏,敬他们敢于质疑的求真之心,敬他们自由的灵魂。

孩子的心灵总是一尘不染的,他们真实而无所畏惧当皇帝身披并不存在的新装游行并接受众人赞美的时候,一语道出真相,敢于就出真相的不正是一个孩子?那是纯洁无瑕的天使,不曾被权威震慑,不曾被世俗玷污。他的心中是非分明。求真的天性也不曾被人群的潮涌吞没。当他如一颗闪亮的星辰照亮盲目的黑暗时,怎不值得向他致敬。

然而,现实离我们向儿童高歌还有一些距离。孩子试图分辨纠缠的茎蔓时,这高贵的求真却被其父视为可笑的一件事。仿佛在父亲的眼中,所谓的定理取代了真理,只有瓜豆的实用价值,仿佛在物质面前,孩子的求真黯淡无光。我们该为谁哭泣呢?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当年幼的瓦特因跳动的壶盖而疑惑,我们便从他的未来看到了儿童“可笑”中的闪光点。

我们怎么能让那些美好的闪光点泯灭呢?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被称为“给成人谈的童话”。作者借小王子的口诉说:“大人们的世界可真奇怪。”是不是值得思考?当人们满不在乎地笑话儿童的可

笑行为时,殊不知在儿童眼中成人的世界是多么荒唐,大人们为名为利无数次背叛自己的内心,是多么奇怪啊!忘记了从他们口中传授的求真之理,又是多么令人悲哀??

更令人悲哀的是,先去了光环的大人却权威一般将孩子的闪光点抹去。“走吧,人间的孩子,和一个精灵手拉着手,走过荒野和河流,这世界哭声太多,你不懂。”叶芝如此哀叹时,我们也该扪心自问:是否该以成人的意志统治儿童的精神,使他们迅速老化,所谓成熟?

当一个孩子无视地从瓜豆的茎蔓前走过时,我们也失去了无瑕的天性,求真的执著,与不拘于时的自由灵魂,时代的精神短板被再度削弱??

请住手吧!请向儿童们致敬,请唤醒那自由的光辉!

我今年十八岁,正在步入成人的行列,可我知道,心灵中的求真与单纯无畏不死,我依然,也愿意是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