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谈学习方法的读论语用论语答案

下面是博文学习网小编为你分享的论语中谈学习方法的读论语用论语答案,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帮助,希望大家会喜欢。同时也希望给你们带来一些参考的作用,如果喜欢就请继续关注我们博文学习网(www.hnnscy.com)的后续更新吧!

论语中谈学习方法的读论语用论语答案篇一: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句子浅释

《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浅释

《论语》中关于学习方法的语句浅释 通读《论语》发现其中关于学习方法的精辟的言论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因此将《论语》中谈论学习方法语句作浅显的分析 并且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1 我们对于学习应该怀着怎样的态度“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即对于学习我们应该怀着一种坦诚的态度 既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他人。一方面不仅有利于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进而找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更好的提升自己。另一方面企图通过欺骗他人获得所谓的认同感 最终会暴露无遗 也会令自己难堪 因为虚假的东西永远是藏不住的。 2 我们应该如何去学习呢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意思是说 懂得某种学习 不如喜爱它 喜爱它不如把研究这种学问作为快乐 即爱上学习。一个不喜爱学习的人 如果硬要让他 或她 学习 就好比有一把无形的刀架在脖子上 犹如身上爬满了跳瘙 就像一百条虫子挠心 浑身难受。因此学会爱上学习 它不仅是向知识宝库进发 的第一步 也是遨游学海的船票。爱上学习吧 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矣。”温习你所学过的知识不仅有利于你将知识融会贯通 而且每次阅读你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和不一样的体验。“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寐 以思 无益 不如学也。” 意思是说 我整天不吃 整夜不睡 全部用来思考 但没好处 不如学习 啊 因此在读书时学会思考 并且独立思考 不人云亦云 显得多么重要。因此只读书却不思考 与没读书毫无差别 正如我初读《西游记》的时候 感受到的是《西游记》中瑰丽的想象 神魔的虚幻 是取经八十一难的艰辛和修成正果之后的幸福。然而当我再次阅读的时候却有不同的感受 我更加专注于孙悟空这个人物角色 尽管他是虚构的 并不存在的一个人物 但是我却在其身上看见与一些人物类似的影子。 孙悟空身上体现的是 一个反叛英雄式人物的悲剧。孙悟空闹龙宫 闯地狱 自封“齐天大圣” 将天庭搅得天翻地覆 这些神仙最终无可奈何时 选择妥协 请他去天庭做官。直到悟空发现被骗 爆发的一发不可收拾。。到最终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 饱受雨雪风霜洗礼 被唐僧救出以后“幡然醒悟”懂得“为人处事“了 在取经的途中 曾经战无不胜的孙大圣 面对曾经的手下败将---于是上演狗血的一幕 面对一些从天庭逃脱的妖精 抑或是观音故意指使的妖精----曾经的天神 悟空反倒举手投降 被妖精打得落方而逃 孙大圣跑到天庭去向神仙求助 凡是有地位和身份的神仙手下 出逃下界为妖的妖精 一概不杀 或作为人情送给天神收服 当然没地位和身份无名的妖精就没那样的好运了通通一棍打死。 孙悟空在天界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天神们感叹---这猴子终于通人情了 神仙们见了他也一口一个亲热的“孙大圣 ”叫着。当然悟空最终成佛了 进入了佛界。不知道当他再次遇到曾经像他一样特丽独行的猴子时是否也会 将自己的遭遇在那个猴子身上上演一遍呢 。。。。。。进而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和是事。。。。 生活中一些另类 或者我们理解的那些拥有独立人格即特立独行之人 非自我

标榜之辈 能否在名誉与利益的去驱使和诱惑下仍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信仰呢 那么我们普通人在面对这些时 能否仍然坚持道德底线和人格尊严 不变相的屈服呢 这又是一个不能不令我们深思的问题啊 学会独立思考那么我们就要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思考 即使是不成熟 却是独一无二的 谁也无法代替的 当然对于那些大师我们应该尊敬 却不能盲从相信他们说的一切 相信他们就是绝对的权威 您可能会 对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燕子冬天在冰下越冬”言论会感到可笑因为这是一个 基本常识的错误 很容易就发现。然而在当时几百年里 人们却一直深信不疑。因为亚里士多德 在当时 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哲学家 就是绝对的权威 他说的话人们像真理一样看待 人们认为他不一定不会犯错误的 尤其是擅长的方面。。。 因此谬 谬误就这样诞生了。我们是否在生活中

也有类似的做法呢 不要说 你没有做过这样愚蠢的事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做过 您曾经发现老师说的一些错误了吗 或者指出老师的错误 即使有过 您会好、不会因为其是老师 而选择不去揭穿 当时可能你心里会想 老师不可能会犯这样的错误吧 。。这只是生活中的九牛一毛罢了...... 再次让我们回到《论语》中来《论语》中还有许多如“君子不器” 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仅仅具有一才一艺就够了 即应该学习知识应该广博。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即做学问应该仔细钻研 下狠功夫。 “子曰 “朝闻道,夕可死矣”即一旦真正的开悟 便能达到一种超脱境界 对死便无所畏俱了。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即经常反省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 善于向他人的优点学习。 “子曰 学如不及 犹恐失之”(意思是说 做学问就像追赶什么东西似的 唯恐赶不上 学到知识还恐怕丢掉了 即做学问应该不知足 不断进取。。 《论语》中还有许多与学习有关的哲理和智慧。还有许多等待我们去发掘去开采 真正深入其中也许你会发现一个不同世界呢 也 也许对于其中的语句您有更好的见解呢。。。 期待

论语中谈学习方法的读论语用论语答案篇二: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名句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4、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来表示;

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 学而时习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回答者:teacher073

《论语》中的教育名言读论语,抓教育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之所以“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样令人赞颂的光辉业绩,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素质外,主要得益于他的教育思想。因此,我们与其艳羡其业绩,不如深入《论语》当中,分析他的教学理念,探讨他的具体做法,然后运用于我们的工作中。

一、德智并重

孔子教学很注重人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统一,提出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论断,认为德才兼备、温文尔雅

论语中谈学习方法的读论语用论语答案

、表里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

1.德育为先。他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尤其重视加强道德教育。他说:“君子无终食之问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总概念。“仁”的内涵非常广泛,如“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更包括爱人、忠、恕、孝、悌、恭、宽、信、敏、惠、勇、敬、温、良、俭、让、诚等一系列美德。但每种美德都只是反映了仁的一个侧面,只有将它们集合、归纳、

凝聚为一体,才能称得上“仁”,但是它的精神内核核心却很凝练,就是“爱人”。要做到“爱人”,必须先做到“忠恕”和“孝悌”。孔子的德育是为培养封建社会的“君子”而服务的,但它形成于德育实践过程中,基本上反映了德育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2.智育重法。理想的智育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只有在智慧引导下,才可能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心智活动。一般来说,知识的关注点是现成的答案、现成的公式、现成的历史事件的归纳,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是求知的过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来一个智育观念的更新。必须明确,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孔子认为除了极少数的“圣人”外,绝大多数的人要获得知识与技能必须“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论语.季氏》)。“学习”一词就来自孔子的“学而时习之”,可见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给学习者以良好的学习方法,其次才能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这一指导思想和我们现在的某些单纯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相比,无疑更正确、更科学、更合理、更人文。

3.德智并重。孔子是历来主张智育与德育并重的。因此,他教导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弟子们学习目标立志于“道”,执守于“礼”,遵循于“仁”,而博览、涉猎、游学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他的教学内容也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在智育与德育之间,孔子既重视智育,更重视德育,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做学生的人,在家便要孝顺父母,出外便要敬爱尊长,做事则要谨慎而又诚实可信,能与众人友好相处而又亲近有德的人,如此躬行实践,注意道德修养的同时学习文化知识,德、智并重,但是将道德修养放在了学习的前面,而且孔子在其教育实践中也确实注重德育为先,他对弟子的教育,始终贯穿着道德的主线。我们只有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真正扭转“以考试成绩定成败”的指向,将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都列入升学考试之中,尤其是后者要定出相应的有权威的指标,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关键时不要”的重智轻德现象。

二、教学态度

为了实践和演绎“礼”与“仁”,孔子一生都在身体力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他的教学态度也是极端严肃、极端认真的。他说:“当仁,不让于师”。他承认“青出蓝而胜于蓝”的道理,认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所以他倡导“教学相长”、“不耻下问”,经常虚心地向弟子学习,在《沂水春风》中我们可以读到孔子与弟子们平等对话、和谐交流、心灵共鸣的教学情景。还教育弟子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学而不厌。他教导弟子们要努力好学,提出“六言”(品德)、“六蔽”(弊病):“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所以子贡说孔子:“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又教育弟子要学无止境,“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要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2.诲人不倦。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更可体现出孔子严肃认真的教学态度,《论语》中两次记录了孔子说“诲人不倦”。在孔子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直体现着“诲人不倦”的精神。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办学,四十多年间从不间断地进行教学活动,即使在他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没有中断过。为此,孔子一生培养了许多学生。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本着耐心说服的态度,有的学生思想品德较差,起点较低,屡犯错误,他也不加嫌弃,耐心诱导。如子路,是“卞之野人,以黎藿为食”,被人视为庸人,孔子却不厌其烦地教育、引导子路,最终将他培养成才。这也是孔子诲人不倦的结果。并且孔子对弟子无所隐瞒,“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在教育弟子时,孔子要求弟子不只是接受自己的教育,还要广泛地以贤者为师、以能者为师。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有教无类。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主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所谓“有教无类”,从字面上讲,就是不分贵贱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具有全民教育主义的思想。可见孔子收徒的学费是十分低廉的“十条肉干”,这使得孔子的学生成份构成主要以贫贱子弟居多。根据考证,孔子的学生中,除了极个别的学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等之外,其余大多数皆出身贫寒,如子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 豚,陵暴孔子。”像个地鄙流氓;子张乃“鲁之鄙家也”,同样出身贫贱;特别是颜回,据《论语》所载,居陋巷,箪食瓢饮,死后连下葬需用的椁都得靠同学们赞助,是孔子学生中最为贫困者。孔子把教育的对象扩大到平民老百姓,这就是把仁爱的对象扩展至所有的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人作为存在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都有着其内在的价值与尊严,都有着不同于动物且优于动物的潜能与可能性,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与可能性。教师自己要长年累月,默默耕耘,为培养后一代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认真教学培养学生为天职。

三、教学方法

众所周知,“教”与“学”是紧密相连、难以分割的,教学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孔子的教学方法可谓独树一帜,别具匠心。

1.激发兴趣。《论语》的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可见孔子非常重视要使学生愿意学习和乐意学习,他从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认识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迷上了学习,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他又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明乐于学习的重要。他说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还对别人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从这些议论可以看出孔子本人就是非常乐于学习的人,正因为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学得进,学得好,成为博学多识的人,所以孔子认为要想使学生学好,首先要让学生“乐学”。

2.切磋问答。孔子的教学主要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例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这就是交互式教学的一个范例。“循循”,有次序,“诱”,引导。可见孔子善于有次序地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掌握知识,并亲自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举一反三,步步深入”,这同时也是治学的一种重要门径。以这种方法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更能开发他们的智力,提高他们的分析水平和自学水平。它发挥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符合学生在认识上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3.因材施教。现代科学认为,“材”就是人的思想、性格和智力,而每个人智力迸发的领域的广狭、时间的早晚、表现形式及程度都大不相同,因此必须因“材”施教。孔子弟子的受教时间不同、年龄相差较大、各人情况相异。但是,孔子都了解他们。弟子们的道德、品行、学习态度、学业进展与特点、个性(“辟”、“卤莽”)、天赋(“愚”、“鲁”)、经济状况,乃至居处(“陋巷”)、饮食(“一箪食”、“一瓢饮”)、生活习惯(“昼寝”)等。《论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思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思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一个问题,针对不同发问人的特点给出不同的解答,这就是因材施教的典型应用。只有这样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具体情况具体指导,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进而全面提高智力水平,发挥创造性思维和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差异,充分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相应的指导,充分培养学生的智力,不能作统一的要求,不要抹杀学生的个性。

4.注重启发。“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指教导学生,不到学生想求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要使学生能够联想、对比,知一方而推之其他三方。这里含有两种意思,一

是学生要有强烈的求知愿望,一是学生要有解决疑难的迫切要求。这时加以指点,其效果当然很好。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即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切实转变观念,让学生具有真正的主体性,要恰当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掌握好一个“度”,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

5.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第二)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一口气读完不过脑子,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如《先进篇》中,记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陪孔子坐时进行的一场讨论,就是突出一例。弟子们不仅毫无拘束地自述志向,还反问了孔子一些问题,孔子加以指点。这样,既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又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先有一定的知识材料作凭借,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把书本上现成的知识学会,还要教给他们如何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和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

6.温故知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孔子的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孔子认为温故知新是做教师的基本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精神。温故知新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第一,故即古,指的是过去政治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新是指今,指的是现在的社会实际问题。他要求学生既要了解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认识当代社会实际。温故知新的另一层意思,就是从已知到未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已有知识是认识的成果,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孔子要求学生在温习旧知识时能积极思考、联想,扩大知识范围或将知识进一步深化,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第三,温故知新也就是温故创新。温故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学校教育中、社会生活中创造、创新。

7.重视实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适当的时候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加以演习或实习,如礼、乐、射、御等,使之学得更为牢固。这些是符合人们认识的规律的。孔子在实践中学习,使技艺不断进步,如在比箭时能老到地指出:“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论语·八佾》)孔子这里所讲的射应该是演习礼乐的射,而不是军中的武射,因此以中不中为主,只要中“鹄”(中心)即可,不必射穿,各人的力气大小不一样,掌握用力要适度,没有反复演练的实践,懂得这一道理是不可能的。在实践中学习,不断获得教益,达到新的境界。

总之,论语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发展史是上,代代相传,光照千秋。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历史的局限性,但辩证地、客观地分析评价其价值和内

论语中谈学习方法的读论语用论语答案篇三: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短短的几句话,包含了做人、做事、交友、处世的道理。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

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

以上是我学习《论语》后的一点感受,通过这次学习我才知道自己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让我有一种“人生处处尽学问,世间人人是我师”的感觉。今后,我一定要多看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本次学习,真的使我受益匪浅啊!

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