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介绍

音乐的介绍篇一:音乐室各种简介

音乐教室简介(三间)

音乐教室位于学校综合馆二楼和三楼,共有三间。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音乐教室充分彰显了音乐的特点,成为孩子们学习音乐、展示艺术的殿堂。

我校音乐教室用于音乐教学、和兴趣小组的开展。由音乐教师负责管理,内挂有音乐教室管理员职责和音乐教室管理规章制度,配备了音乐教学必备的教具,上课的班级均能按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员要求行事,使用及时记录,保证了音乐教室的规范整洁。

音乐教室是我校师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殿堂,在这里,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共同探究、自主合作,将创造世间的更美。

管乐室简介

管乐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而学习音乐则可以开发智力,陶冶学生性情,培养高尚品德。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个性、发扬学生特长,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艺术氛围,因此我校对各年级爱好音乐的学生经过选拔,吸引更多的爱好音乐的学生加入到乐团。

管乐队在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队员们在学习之余,在兴趣活动课中,刻苦练习基本功,认真学习吹奏技巧,并通过各种艺术实践活动使艺术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舞蹈教室简介

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这里是展示自己的舞台,这里是舞蹈创作的车间——这就是我们的舞蹈教室。建筑面积约54平方米,舞蹈教室配备了把杆,镜子,音响设备一套,可同时容纳40多名学生进行舞蹈教学和合唱队的排练,舞蹈教室达到省级标准。舞蹈教室建立以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校学生多、排练场地少的问题,提高了我校学生的舞蹈和合唱水平。 舞蹈是"以手势讲话的语言"。舞蹈是表现人的一种活生生的语言———

是翱翔在现实世界之上的一种艺术的启示。让舞蹈插上翅膀,翱翔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电子琴教室简介

电子琴教室是一个为了满足学生课外兴趣活动而设的特色部室,室内环境优雅,设备齐全。设有教师电子琴一架,五线谱黑板一个,雅马哈电子琴30架,能满足30名学生的兴趣教学需求。

音乐的介绍篇二:音乐社团简介

音乐社是一个交流音乐的社团,是学生提高音乐素养的团体,是音乐爱好者展现自己的平台。音乐社致力于提供一个音乐爱好者交流的平台,兼顾学校的艺术表演任务,逐步开展歌唱交流比赛等其他活动。

创办目的: 音乐社是为了让音乐的爱好者,在课余之时,能够享受主宰音乐的快感。音乐可以调理情绪,不管你处于怎样的心理状态,通通交给音乐来梳理。社团正是希望同学能够缓解沉重的学习压力,以良好的状态去学习。

活动形式和特点

主要以音乐会的形式为主让大家了解音乐社,给每一位社员提供一个舞台让他们尽情展示他们的特长,每届音乐会都会以不同的主题为线索来展开活动,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每届音乐会都会邀请其他的友好社团来参与客串演出,邀请校领导来参加观赏。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使之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著名钢琴家贝多芬

曾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在该校内,一直缺少这样一支能够用音乐来交流情感的社团。

因此,我们学校的音乐社团正是以宣传音乐文化,提高学生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为目的的团体。

在校内,有不少同学是一群热衷于音乐与校园生活的学生,他们有着对音乐执着的信念,并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本社团是校内唯一一个为这些同学提供广阔音乐交流平台以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独立音乐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学生社团。

社团宗旨:领悟音乐,感动生活!

本社团以音乐表演和艺术交流为形式,以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和鉴赏力以及探索音乐艺术真谛为最终目的。努力使同学们了解音乐、热爱音乐进而热爱生活。在本社中,从事音乐专业学习的同学将主动并无偿将自己所学习的音乐知识奉献给社员,并教导他们如何领悟音乐的真谛,感受生活的快乐。

音乐的介绍篇三:音乐名人简介

理查德·施特劳斯

理查德·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 是近代德国杰出的作曲家及指挥家。他于1864年生于慕尼黑,其父是宫廷乐队的圆号手,五岁开始作曲,十岁前就写了《节日进行曲》和《木管小夜曲》。后入慕尼黑大学学习,中途辍学,去曼宁根乐队担任著名指挥家比罗的副指挥,后任正指挥。在乐队里,他受第二小提琴手、音乐哲学家里(转 载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音乐的介绍)特的影响,要求“以李斯特、柏辽兹及瓦格纳的作品为榜样来表达音乐”。从此,专注于交响诗的写作,作有《唐璜》、《堂·吉诃德》、《死与变形》、《英雄生涯》以及《家庭交响曲》等九部交响诗及其他管弦乐曲。1900年后专心于歌剧创作,写了《莎乐美》、《埃列克特拉》、《玫瑰骑士》等十四部歌剧。他的创作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手法新颖而著称。他还是世界上最卓越的歌剧和交响乐指挥之一,先后担任过慕尼黑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团、柏林皇家歌剧院、维也纳歌剧院等著名音乐团体的指挥,并且是瓦格纳作品的权威注释者。

理查德·施特劳斯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虽然他的一生长达85年,但他最重要的作品都是在50岁以前写的。

像早期的许多伟大的音乐家一样,年少的理查德是一个神童。理查德·施特劳斯在4岁时就开始学习弹钢琴,6岁时曾写过一支波尔卡舞曲,8岁时开始学小提琴。当他进中学时,上的是作曲和乐器学的特别课,即交响乐中乐器的运用。十六岁时,理查德为一出古老的希腊戏剧写了一个合唱曲,又写了一个节日序曲,使他的老师和同班同学很惊奇。当一个著名的指挥演出理查德的第一交响曲,使他在音乐界扬名时,他才18岁。

起初,理查德只关心较老的古典音乐形式,只把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和勃拉姆斯作为自己的模范。后来他同一个仿效浪漫派音乐的音乐家交上了朋友,通过他,理查德开始懂得和热爱李斯特,他运用音乐家们从来也没敢使用的方法,利用一些音乐主题和一个巨大的管弦乐团的所有乐器写了一些浪漫派音乐和音诗。除了作为一个作曲家之外,理查德·施特劳斯还是一个大指挥家。从22岁起,到26岁止,他领导了慕尼黑宫廷剧院的管弦乐队,然后,他又被委任为魏玛的指挥。在这个被巴赫、歌德、李斯特的灵魂所萦绕着的古老市镇里,理查德创作了他那些伟大的交响诗。他象李斯特曾做过的那样,在音乐中表达了各种思想和诗。然后理查德更进一步,甚至于用交响诗把故事变成音乐。

理查德·施特劳斯是德国浪漫派晚期的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同时又是交响诗及标题音乐领域中最大的作曲家.他于1864年生于慕尼黑,其父是宫廷乐队的圆号手,他最初严格地学习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古典音乐,但后来赞赏柏辽兹、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新音乐,从而完全转向标题音乐.从他的作品目录中就可看出,除了他在年轻时写作的交响乐和室内乐等无标题音乐之外,大部都是作为标题音乐的交响诗和歌剧作品及其它声乐曲.

1900年以前创作了大量交响诗。他的交响诗从内容上看分为哲理性交响诗和叙事性交响诗两类,前者以《死与净化》(Tod und Verklaerung)和根据尼采的著作写成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最为有名,后者以《唐璜》(Don Juan)和《唐吉诃德》(Don Quixote)最为有名。

1900年后他将主要的创作精力放在了歌剧上。前两部歌剧《贡特拉姆》(Guntram)和《火荒》(Feuersnot)有明显的瓦格纳的影子,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第三部歌剧《莎乐美》(Salome)因在故事情节上骇人听闻,而引起争议,但仍取得巨大的成功,当时的德国皇帝在接见施特劳斯时对他说:创作这样的歌剧对他没有好处,施特劳斯回答:至少他用创作这部歌剧的收入买了一栋乡间别墅。第四部歌剧《埃莱克特拉》(Elektra)则在音乐上骇人听闻,而再次引起争议。第五部歌剧《玫瑰骑士》(Der Rosenkavalier)音乐优美动人,但是在音乐品论界引起不小的争论,有评论家称施特劳斯摆脱了恶作剧的作风,回归到正常的音乐中;又有品论家指责施特劳斯才智耗尽,只能靠优美旋律来吸引听众,全然丧失了以前的创新精神。随后的歌剧创作,施特劳斯继续《玫瑰骑士》的成功经验。其后理查德·施特劳斯创作几部使用古希腊神话题材抒写20世纪现代人情感的歌剧,包括《阿里阿德涅在纳索斯岛》(Ariadne auf Naxos)、《埃及的海伦》(Die Aegyptische Helena)、《达芙妮》(Daphne)、《达奈的爱情》(Die Liebe der Danae)和最后一部歌剧《随想曲》(Capriccio,1942)。

1944年至1945年创作为23件独奏弦乐器的《变形》,据战后理查德·施特劳斯说,是有感于德国各地的歌剧院遭到战争破坏,特别是在得知魏玛的歌德故居和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毁于战火(后者毁于德累斯顿轰炸)之后,精神一度错乱,事后回忆那段时间而获得灵感写作的。1947年至1948年写出最后的杰作,女高音和管弦乐的《最后四首歌》。

主要作品

交响诗

马克白 Macbeth(1888/90)

唐璜 Don Juan(1889)

死与净化 Tod und Verklärung(1891)

蒂尔恶作剧 Till Eulenspiegels lustige Streiche(1895)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Also sprach Zarathustra(1896)

唐吉诃德 Don Quixote(1898)

英雄的生涯 Ein Heldenleben(1899)

家庭交响曲 Symphonia domestica(1904) 阿尔卑斯交响曲

Eine Alpensinfonie(1915)

约翰·施特劳斯 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作曲家。1825年10月25日出生于维也纳。施特劳斯自幼爱好音乐,不顾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的严厉反对,成为职业音乐家。他19岁时就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并在各地巡回演出,获得的成就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1848年,他访问罗马尼亚举办音乐会,这期间他在当地居民的鼓动下推翻了奥地利领事。在维也纳发生革命的时日里,他是国民军乐队的队长,指挥了《马赛曲》和他自己创作的革命进行曲和革命圆舞曲。他的名声在革命以后愈益提高。1851年开始了富有成就的去国外的第一次巡回演出。自1853年起,斯特劳斯担任宫廷舞会音乐指挥;1863—1870年,担任奥匈帝国皇室和王室的宫廷舞会乐队队长之职。1870年,作为圆舞曲和舞曲作曲家处于荣誉高峰的斯特劳斯(他当时已经写作了大约340首圆舞曲和其他舞曲)转向舞台乐的创作。他写了17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曲,在这些作品中,绝大部分都由于其低劣的歌剧脚本而宣告失败,或很快以半失败而烟消云散。1872年,施特劳斯做了轰动一时的美国之行。在1894年举行庆祝斯特劳斯从事艺术活动

50周年庆祝会时,他收到了来自全世界的祝贺和授予他名誉会员称号的证书,这一切显示出这是一次真正胜利的盛会。1899年6月3日,他在短时期卧病以后在维也纳去世。

约翰·施特劳斯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其作品包括圆舞曲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尔舞曲73首,进行曲43首及轻歌剧16部。斯特劳斯的创作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为1863年以前。在这一时期里,他基本遵循维也纳圆舞曲模式,但已在作品中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第二时期为1864—1870年。这时,他的创作已趋于成熟,创作了大批至今仍广为流传的著名圆舞曲,如《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第三时期为1871—1899年。斯特劳斯虽然又写出了著名的《南国玫瑰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皇帝圆舞曲》等,但主要从事轻歌剧创作。自1871年后的近30年中,他陆续写了16部轻歌剧。在J.奥芬巴赫和F.von苏佩影响下,他充分运用维也纳圆舞曲及其他舞曲体裁,使维也纳轻歌剧别开生面。其中《蝙蝠》(1874)和《吉卜赛男爵》(1885)尤为突出。他的轻歌剧的题材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音乐则充满欢快、热情、幽默的情绪,曲调扣人心弦,对后来F.莱哈尔等人的轻歌剧创作产生了影响。

虽然斯特劳斯的作品对生活的反映缺乏深刻性,然而迄今不少优秀作品依然受到欢迎,它们反映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气质,和奥地利民间音乐、维也纳市民音乐有着血肉联系。后世称斯特劳斯为“圆舞曲之王”。与斯特劳斯同时代的J.勃拉姆斯、R.瓦格纳、A.H.谢罗夫等人对其艺术成就都作了高度评价。第三时期为 1871—1899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春之声圆舞曲》、《皇帝圆舞曲》、《南国玫瑰圆舞曲》等艺术珍品,并创作了一批轻歌剧,如经久不衰的名歌剧《蝙蝠》、《吉普赛男爵》等。 其创作以《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享受生活圆舞曲》《柠檬树花开的地方圆舞曲》《艺术家的生活圆舞曲》《南国的玫瑰圆舞曲》《春之声圆舞曲》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之王”的头衔。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他还作有《闲聊波尔卡》《火花波尔卡》等一百二十多首法兰西和波西米亚风格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1844年10月,年仅十九岁的约翰·施特劳斯率领自己的乐队在维也纳一流的饭店进行首演,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一场圆舞曲的“父子之战”就此展开。老约翰动用自己的关系阻止各娱乐场所聘请儿子的乐队演出,但聪明的约翰开始逐步培养有别于父亲的观众,他把目光转向年轻人和民族主义者,创作了《维也纳的年轻人》、《塞尔维亚进行曲》、《捷克波尔卡》等早期音乐作品。

1873年奥地利维也纳世博会上,小约翰·施特劳斯演奏了风靡全球的蓝色多瑙河圆舞

曲(作品第314号)。

约翰?施特劳斯2世

人物生平

他的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银行家而不是一个音乐家。尽管如此,他还是从小暗地里学习小提琴。讽刺的是,他的小提琴老师正是他父亲的管弦乐队的首席小提琴,弗朗茨·阿蒙(Franz Amon)。然而,他的父亲还是在一天发现小约翰把时间“浪费”在了音乐上。据小约翰·施特劳斯本人回忆,接下来场面相当的可怕,而且他的父亲对他的音乐理想没有任何兴趣。然而老约翰并没有让家庭不和的意思,他只是认为作为音乐家的生活太严酷了,不希望儿子以后也与他一样过这样的生活。最后,在小约翰17岁那年,老约翰与他的情妇埃米莉·特兰布施(Emilie Trambusch)离家出走。这样,小约翰能够专心从事他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了。

老约翰·施特劳斯

之后,小约翰向开办私人音乐学校的约阿希姆·霍夫曼(Joachim Hoffmann)教授学习了对位法和和声技法。在与指挥家约瑟夫·德雷施勒(Josef Drechsler)学习和声时,他的天赋得到了极大的认可。同样,他在他的另外一位小提琴老师,维也纳宫廷剧院(Vienna Court Opera)的芭蕾舞辅导教师安东·科尔曼(Anton Kollmann)那里,也得到了极高的评价。由于这些人士的高度评价,他成功地从权威人士处得到了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