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20世纪美术

西方20世纪美术篇一:20世纪西方诸美术流派的文化背景

20世纪西方诸美术流派的文化背景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迅猛发展迎来了资产阶级的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也随之而改变。随着人们对世界及对自然的认识,特别是对东方世界艺术的认识,欧洲的艺术家们得到了启发。他们纷纷从民间艺术、中世纪艺术、东方艺术、非洲艺术、中东艺术中汲取营养。打破旧有的传统模式是当时欧洲艺术家的普遍愿望,20世纪上半叶西方现代艺术在观念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19世纪照相术的发明,使再现的写实主义绘画被摄影取代,绘画必然另择其路,由再现走向表现,由写客观物质的形态走向表现画家自我内在精神为追求。魅力四射的东方艺术在线造型的平面写意中充满巨大表现力,更令渴望革新的艺术家们惊奇与清醒:模仿写实只是一种艺术观,不冲破这种传统,艺术的天地难以拓宽。于是后印象派画家率先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强调主观精神表现,塞尚开始以主观概括对象,远离客观模仿;凡·高则以极富激情的色彩和笔触表现个人内心的强烈情感;高更却以象征性、神秘感表现自己思索中的可视形象,他们共同开创了西方现代美术的先河。

20世纪初,现代工业文明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加快了生活节奏。现代科技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得人类的眼睛从宏观世界延伸到微观世界,因此现代艺术家必然要创造和选择新的艺术语言去表现自己所认识的新世界。绘画“不再作为自然的奴仆”了,要“为艺术而艺术”。现代哲学直接影响了现代美术创造,叔本华的唯我主义的本体论思想、唯意志论观点导致认识上的直觉主义,这使艺术家的天才和灵感升华为艺术创造的根本。对欧洲以及其他地方的人们影响最为深远的当推弗洛伊德,他对人的精神领域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揭示,强调人类本能需求的重要性,主张情感与感观,尤其是无意识的冲动,要远比主导人类行为的理性思考更为重要。这些理论都成为现代艺术创造的源泉。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美术被称为“现代主义”或“现代派”美术。它是指20世纪以来具有前卫和先锋特色,与传统美术分道扬镳的各种美术思潮和流派。

20世纪西方现代美术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第二阶段是二战后一直到今天。第一阶段是现代主义占主流地位,兼有其他传统的、学院派的艺术,这一阶段的中心是法国的巴黎。巴黎几乎成为欧洲现代派美术的发源地,这里不仅诞生了野兽派、立体主义等现代艺术流派,也培养出众多具有先锋意识的现代派画家。《亚维农少女》作为传统美术与现代美术的分水岭。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艺术中心从巴黎转向美国的纽约。二战后的美国迅速崛起,成为一个商业化社会最发达的国家,在那里出现的新风潮比欧洲变异的速度更快、更频繁。第二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延续和发展,出现了与现代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各种艺术思潮和流派。

20世纪的西方美术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与先前的西方美术流派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各种流派此起彼伏,新的艺术局面不停地被更新的局面所取代,其纷繁与芜杂的流派变化,为世界美术史前所未有。

纵观整个西方美术发展的历程,即使是传统的写实主义美术,它从文艺复兴开始也就从未间断过发展与变化,如巴洛克、罗可可、学院派、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

义、印象派、新印象派,直至19世纪末的后印象派,可说是新风格、新流派不断涌现。追求变革创新的艺术精神一直引领整个西方美术发展史。而20世纪初出现的流派纷呈的现代主义美术运动,其实就是西方美术发展的必然与延续,只不过是求变求新的艺术精神以“反传统”的姿态表现得更集中、更强烈、更明确而已。后印象派画家率先决裂传统,在绘画中注入画家主观解释的永恒的形体和坚实的结构,创造出突破时空制约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绘画,并首先在绘画中运用明亮的色调和颤动奔放的线条传达炽烈的思想与情感。他们首开西方现代美术之先河,以其理论和实践引领着19世纪美术向20世纪美术的过渡。从此,众多的现代流派相继相继登上了西方美术历史的舞台。

西方20世纪美术篇二:17、18、19、20世纪西方美术流派

十七世纪

意大利

巴洛克

“巴洛克”这个词的起源充满了模糊性和复杂性,一般认为“巴洛克”可能是从葡萄牙文“barroco”衍生出来的,原意指大而不规则的珍珠。19世纪中期德国学者使用“巴洛克”这个词来概括17世纪欧洲艺术时候,它被用来区分和标志一个艺术时代。也代表着从16世纪矫饰主义之后18世纪洛可可之前这一时期的欧洲文化。巴洛克是一种反对宗教改革、随着天主教运动的发展而流行起来的艺术,巴洛克首先产生于旧教中心罗马,随后传遍了欧洲及美洲部分地区。由于矫饰主义发展而来的巴洛克艺术可以表达出他们内心对宗教的炽热和生命的赞颂,以及满足他们的政治野心和王权荣耀。一般来说,巴洛克的风格特征是喜好用扭曲多变的缠绕线条,创造出繁复的装饰和堆砌之美,以求强烈的律动感。 黑暗写实主义(卡拉瓦乔主义)

卡拉瓦乔是巴洛克绘画的先锋人物,他的画面明暗对比强烈,光影处理富有舞台照明般的喜剧效果,用光来突出画面的主要部分,构成了一种光线集中的室内光效应,深色阴影使图像的阐释具有戏剧性及选择性。他的独特风格被其后许多画家继承。这种聚光形成物象边线明确的明暗处理画风也被称为“卡拉瓦乔主义”。

首先卡拉瓦乔颠覆了理想美学传统,画面中充满了怪异的具有颓废色彩的男性,使人们无法获得确定的意义。他以罗马街头最低下的衣着破烂肮脏的男女作为圣徒和英雄的模特儿,采用时装及现实背景,嘲弄着理想与崇高,制造了一种破坏气氛。基督和圣徒都成了粗俗的下等人,流浪汉、农民、渔夫的形象进入神圣的殿堂,画中的人物因而被嘲讽为“粗野的自然人”。模特儿充满了平民特征以及圣经文本注入到世俗生活的倾向,对欧洲绘画传统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其次,他的绘画强调人体体积的力度特征。画中的人物几乎是真人等大,通常被置于画面的最前端,已强光照射,人物姿态似乎要超越画面。戏剧因素始终与现实主义联系起来,以一种“不体面的、色情的东西”挑战道德传统,无情地戏弄人们的眼睛。

西班牙

波德格涅斯风格

十七世纪西班牙风行的绘画风格。“波德格涅斯”是西班牙语的小酒馆的意思,主要描绘走卒贩夫的日常生活,是西班牙式的“卡拉瓦乔主义”,具有粗旷朴实的特色。委拉斯凯兹受其影响创作了不少具有“波德格涅斯风格”的风俗画。

荷兰

荷兰小画派

十七世纪的荷兰虽然处于巴洛克时期,但文化艺术与欧洲其他国家不同,,它以宁静、朴素、亲切的世俗趣味区别于豪华宏伟的巴洛克风格。富裕起来的市民阶层用绘画来装饰自己的居室,绘画尺寸转向较小尺寸,主题从圣经故事、历史神话转向城市内地风光、室内肖像静物,表现世俗生活的市民艺术成为荷兰美术的主流。贴近现实生活的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等架上绘画流行起来,成为荷兰美术的重要画种。而这些热衷于描绘普通生活和自然景物的荷兰画家,因其画幅尺寸都不是很大,所以被贬成为“荷兰小画派”。 法国

古典主义

路易十四的宫廷推崇古典风范,讲究庄重威严的王者气派。普桑将意大利传统导入了法国绘画,根植于法国文化的古典传统将巴洛克元素巧妙地淡化,从而克服了巴洛克样式的激情火热。通过对拉斐尔、卡拉齐和普桑的综合,以及对古代艺术的融合,法国皇家学院形成了新

的艺术风格,即严谨理性、冷静庄严的古典主义,开启了法国艺术的黄金时代。 十八世纪

法国

洛可可

洛可可是从“rocaille”一词派生而出的。“rocaille”一词常用以称谓岩洞和庭园中的贝壳细工。洛可可由“岩状工艺”和“贝壳工艺”引申而来,指18世纪从室内装饰、建筑到绘画、雕塑以至家具、陶瓷、染织、服装等各方面的一种流行艺术风格。最早的洛可可风格出现在大约1700年的凡尔赛宫,是一种对于法国古典巴洛克风格沉闷、刻板、拘泥形式的建筑物的反对。洛可可因属于路易十五统治时期所崇尚的艺术,所以也称为“路易十五样式”。如同巴洛克,最初“洛可可”也带有贬抑的意思。

洛可可艺术是巴洛克风格的单纯化和精致化,主要表现出一种装饰风格。洛可可相对于路易十四时代盛大、庄严的古典主义艺术,具有曲线趣味、非对称法则、色泽柔和艳丽、崇尚自然、人物意匠上的谐虐性和飘逸性等特点。它以轻快、奔放、易亲近和日常性等等充满现代艺术的特征取代了以往艺术的庄严、雄伟、仪式性、宗教性。洛可可风格反映了法国路易十五时代宫廷贵族的生活趣味,风靡欧洲。

洛可可风格绘画,看不见巴洛克时期那么强而有力的韵律感、浓重的黑暗色彩和英雄史诗般的人物主体,取而代之的是轻快、娇贵的画面—淡彩的颜色和各种不同的关于“爱”的主题:罗曼蒂克的爱,如华托的《发舟西苔岛》;性爱,如布歇的《为爱俘虏的丘比特》;慈母的爱,如夏尔丹描写的母爱《清晨的梳妆台》。

十九世纪

法国

新古典主义

18世纪后半叶到19世纪初,欧洲艺术在这种崇尚古代品味的环境下,形成了以大卫为中心的新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艺术无论在题材、形式和风格上都以古代希腊罗马艺术为楷模,以古典雕刻为范本。绘画构图多呈静态,均衡严谨;画面紧密细腻,色彩趋于冷色调;题材多半取自古代历史,创立了一种古朴典雅和庄重的风格。新古典主义所强调的复古精神并非直接模仿古物,而是仿效他们在美感上的本质。因此在艺术上,新古典主义倾向于表现性而非想象性。

浪漫主义

欧洲艺术发展到18世纪中叶,出现了一股向往回归自然、迷恋中世纪的风气,浪漫主义的倾向露出了端倪,并继续发展。到了19世纪初,浪漫主义终于成为席卷欧美的艺术风潮。“浪漫主义”一词最早以“似罗马的”意思在18世纪的英语中风行起来,主要是指似中世纪罗马奇特且魔幻的特色,这个词汇和后来对荒野景色的喜好、庄严的视野和废墟构成联想。同时在18世纪,感性在诗歌和道德规范上比理性更受重视。在浪漫主义艺术史的发展上,文学与哲学思潮—宗教观、自然观—曾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影响所及使浪漫主义作品诠释变得极为复杂。

浪漫主义艺术的特色就在于致力于表达一种强烈情感的联想,主张创作自由,强调表现艺术家的个性,重视想象和感情,与新古典主义寻求表现永恒真理的艺术形成鲜明的对照。浪漫主义画家不强调素描和严谨的外形而是强调激越的情感和极端个性化的表现。画面重视生命感和动感的表现,讲求整体效果而非细部修饰。浪漫主义对后世绘画的影响是很广泛的,在某种意义上,几乎所有现代艺术都可以说是源自于浪漫主义。

写实主义

“写实主义”一词最早在19世纪初的哲学领域即已出现,但直至1863年新闻记者蒲朗许使用这个名词,才确立了写实主义的美术基础。40至50年代成为主张明确的“主义”。写实主义艺术是对模糊与逃避的浪漫主义的反对,要求艺术的母题和形式上都坦率地正视现实。艺术家完全将目光投注于周遭现实生活环境中,如实地再现当代社会的种种情景。恰好与浪漫主义的戏剧性、非日常性形成对比。写实主义所代表的理念恰巧与学院理念反其道而行,成为具有革命性的开创之举。

巴比松画派

名称来源于法国枫丹白露森林边缘的小村镇。19世纪中叶一批风景画画家生活在巴黎东南方枫丹白露附近的巴比松村,专心描绘平凡的法国乡村风景,这批风景画家被称为巴比松画派。巴比松画派的绘画主题不在是牧歌式的故事场面,风景已成为绘画的全部主题。画家忠实再现他们生活的土地,强调户外自然效果。画家户外对景写生,画习作,并“一点钟接一点钟”、“一个季节接一个季节”地观察大自然,抓住过渡的瞬间,反映出依照季节时刻和地域而变化的光感,同时强调表达“不同寻常的美”。“他们画法国农村的景色,阳光照耀的森林的边缘,有牛群的沼泽,树荫笼罩下的草房,有农民在行走的乡村道路”。巴比松画派的绘画努力导致了印象主义的来临。

印象主义

19世纪后半期,随着古典主义艺术观念的崩解,艺术进入了新样式的摸索时代。1874年4月,30位艺术家在法国巴黎歌剧院附近、摄影家纳达的工作室二楼举行了一次“无名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协会”联展,记者路易·勒洛瓦在一则标题为《印象派画家的展览会》的报道中,提及参展者之一莫奈的画作《日出·印象》,印象派的名称于此诞生。

印象派绘画的出现,显示了画家摆脱传统的意愿。他们善于观察并再现自然,捕捉闪动的光影和色彩,同时也展现了真实生活的现代性,为世界开启了新视野和新道路。

新印象主义

19世纪80年代后期,一群受到印象主义强烈影响的画家掀起了一场技法革新。他们不用轮廓线条划分形象,而用点状的小笔触,通过合乎科学的色光规律的并置,让无数小色点在观者视觉中混合,从而构成色点组成的形象,这种画法被称为新印象主义,又称分色主义或点彩主义。艺术家们研究色彩的视觉效果,他们作画时不调色,而是将原色系色彩的小点画在相邻两边。这个手法不是真正地把颜色调在一起,而是利用视觉效果进行颜色混合。这样的画作理论上是非常扎实的,但是有时画家需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件作品。艺术家们不再根据他们对对象的瞬间印象作画,他们已经忘记印象主义风格的基本原则。

象征主义

19世纪下半叶的象征主义是欧洲艺术从传统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起点。象征主义的哲学基础是神秘主义,信仰理想的彼岸世界,反映个人的主观感受,使个人从现实中超脱出来,引向虚无缥缈的“理想”世界。所以在印象主义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蒙眬晦涩的含义。象征主义对绘画的影响,无论是在持续时间的长度和波及地域的广度上,都超过了印象主义。象征主义的意义在于它产生了一种新的更接近现代的艺术哲学。综合主义与象征主义是相互渗透的。象征主义绘画活跃于1885年至1900年,与19世纪80年代中叶法国诗坛的象征主义运动有密切关系。

英国

拉斐尔前派

19世纪30年代,英国除了风景画之外其他绘画种类发展不前,导致英国艺术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这种情况下,1848年几个青年以亨特、米莱斯和罗塞蒂三人为核心,组织了一个名为“拉斐尔前派兄弟会”的秘密团体。他们从意大利14世纪的壁画复制品得到灵感,试图真挚直率地描绘自然,拒绝接受拉斐尔身后建立的学院程式。拉斐尔前派的目的是要反对英

国的学院派传统,使绘画具有拉斐尔以前的纯朴风格和道德内容。拉斐尔前派的出现,使英国正统的审美趣味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美国

新艺术是兴起于十九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十年的整个欧洲和美国的装饰艺术运动,以及这一运动所产生的艺术风格的术语。

新艺术运动风格被许多批评家和欣赏者看作艺术和设计方面最后的欧洲风格,它的内容几乎设计所有的艺术领域,包括建筑、家具、服装、平面设计、书籍插图以及雕塑和绘画,而且和文学、音乐、戏剧以及舞蹈都有关系。

新艺术装饰风格的主要特点就是大量运用曲线和非对称性线条,将自然界植物、花卉形态和波状曲线的形体作为设计体裁。装饰造型大多模仿自然界的植物蔓藤,富有韵律感、节奏感。延伸的曲线具有一种强烈的生命力,在实用美术中确立了新风格。

新艺术运动所富有自然色彩促进了表达的广泛性。新艺术风格的特征包含了综合性,促使了艺术与设计的结合。

二十世纪

野兽主义

野兽派是20世纪初现代艺术第一个先锋运动。1905年以马蒂斯、德朗、弗拉芒克为首的九名青年画家的作品在法国秋季沙龙展览上,他们强烈的色彩、过度变形的画风使舆论哗然。评论家路易·沃克塞勒在一片色彩狂野的绘画作品中,看到一件模仿早期意大利文艺复兴雕刻家多纳泰罗风格的雕塑,他的这句“看上去仿佛多纳泰罗置身于野兽的包围中”的戏言使这个画家群体得到了“野兽派”的称号。大胆的色彩、简练的造型、和谐一致的构图以及强烈的装饰性趣味构成了野兽派的绘画特征。

立体主义

立体主义是20世纪最重要的先锋运动,是视觉艺术中一场最彻底的革命。立体派以其模棱两可、互相矛盾的特点取代了文艺复兴以来艺术的准确性,构建了空间处理的新观念。灵活有力的艺术语言表达了现代生活的动荡和荒谬以及道德价值的相对性。立体主义对后来的各种现代派艺术都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

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表现为颂扬现代技术、速度和机器时代的创作风格,起源于20世纪初的意大利。未来主义艺术的突出特点是机器法则、立体主义与运动机械的组合。当时一批年轻的艺术家目睹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提出了激进的改革主张。他们寻找一种合适表现速度、动力、运动和时间过程的绘画语言。

德国表现主义

德国表现主义对题材倾注了更强烈的感情,强调情绪的表现,以浓重的色彩,鲜明的构图,扭曲、夸张的形象处理为特点。它是20世纪初期北欧诸国的艺术潮流。德国表现主义最典型的代表可归纳为两个团体,一个是1905年创立于德累斯顿的桥社,一个是1911年创立于慕尼黑的青骑士团体。

构成主义

构成主义是一个波及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的文化思潮。构成主义者自称为艺术工程师,他们赞美工业文明,崇拜工业和机械结构中的构成方式和材料,推崇塑料、钢材、玻璃等现代工业材料并将它运用到艺术中来。

风格派

风格派以1917年在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出版的《风格》杂志而得名。皮特·蒙德里安是其创始人。他在《风格》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绘画中的新造型艺术》成为风格派的

主要纲领。风格派又被称为“新造型主义运动”。它的核心人物是蒙德里安和凡·杜斯堡等人。风格派的艺术观念强调节制、明晰、逻辑的理性传统和反偶像崇拜。绘画的造型手段被精简到线条、空间和色彩等组成要素。风格派在绘画、雕塑以及建筑和设计领域中都引导着一种抽象倾向,对后来的艺术有着持久的影响。

达达主义

1916年,一批逃避战争的流亡艺术家在中立国瑞士巴尔所开的伏尔泰酒馆,建立了名为“达达”的艺术团体,从而形成了一场文学与视觉艺术的运动。“达达”本身没有什么特定的含义,达达主义攻击以往的文艺传统和美学观念。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法国作家安德烈·布雷东领导的文学和艺术的运动。1924年,布雷东在巴黎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形成了组织严密的团体。

超现实主义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动力,将下意识的精神活动作为描绘对象,多运用梦幻意象的艺术形式。超现实主义画家在各自的艺术运用幻想的经验,创造了多样的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跨越文学和艺术的各种体裁的、含有普遍意义的文艺和文化思潮。 抽象表现主义

战后西方现代艺术起始于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影响最大的是在纽约出现的抽象表现主义运动。这个运动通常被称为“纽约画派”,或“行动绘画”。抽象表现主义的共同特征是抽象和反传统。抽象表现主义运动既具有国际影响,又表现出美国自己的特性。抽象表现主义风格被确定为代表美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艺术风格。

波普艺术

20世纪60年代很有影响的前卫艺术运动波普艺术是对抽象表现艺术倾向的反抗。波普艺术将大众传媒和商业文化作为艺术创作的主题动机,将艺术创作与商业图像混为一体,在创作中大量运用“现成物品”,如热狗、馅饼、公路标志、滑稽画报、服装、罐头、包装盒和公众熟知的人物等,反映商业化社会大众文化的各个领域,同时它又重新确立了具象与写实艺术的存在价值。

西方20世纪美术篇三:20世纪西方美术发展概况

20世纪西方美术发展概况

作为时代产物的20世纪西方美术,不可避免地反映了这个时代政治、经济和精神文化的重要变革,反映了这个时代人们极其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19世纪末即已开始流行的“绘画不作自然的奴仆”,“绘画摆脱对文学、历史的依赖”,“绘画语言自身的独立价值”,“为艺术而艺术”等观念,是20世纪西方美术体系的理论基础。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现代艺术中存在的距离:艺术和自然形象的距离。20世纪的主要现代艺术流派,其实都在探讨这两者的关系,在这种探讨中,西方兴起的主流美术思潮和流派否定描绘具体物象,主张抽象。一20世纪西方美术的主流——抽象抽象绘画不是一个画派、一种风格或一个有宣言和纲领的社团,而是一种思潮,一场扩展以至改变人们视觉经验和绘画观念,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绘画革命。抽象艺术作为20世纪西方美术中的主流,发轫于19世纪末,确立于20世纪初,盛极于20世纪40年代,继而蓬勃开来,征服了欧洲和整个西方世界。抽象绘画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它是在现代突飞猛进的科技,强烈改变着人们的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个性和自由;高度物质文明造成的高速度。 二十世纪突破了客观自然形对于艺术的严格约束,把对自然的模拟演化成了依据个体的精神需要进行主观的改造。在这种改造的过程中,精神感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艺术中所表现的内容虽然没有完全遵从自然的原貌,但他们服从于真实的视觉感受和内在精神需求。

经过改造之后的形与自

西方20世纪美术

然中的原生状态不同,观者可以从中体会到不同个体的艺术家改造形的审美意趣的差异。与传统绘画其实很多还是走在同一个方向上,这个方向仍然是艺术语言的审美追求,之所以产生视觉面貌的差异,是因为在自然和自我的天平上有所偏重,他们有表现的理想,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并没有放弃语言的审美组织。

二十世纪的艺术形式真是很多,艺术的涓涓细流已汇成沧海,没有主流,只感觉到令人眼花缭乱和不断的变化,科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我们的艺术观念。二十世纪离我们太近了,我们还不能看清它,只能略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