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花几时开音乐教案

槐花几时开音乐教案篇一:音乐科赵冉星槐花几时开说课稿

《春之深爱——槐花几时开》说课稿

南海执信中学音乐科 赵冉星

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花城出版(转 载于:www.hnNscy.CoM 博文学习网:槐花几时开音乐教案)社《音乐鉴赏》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必修教材第二单元音乐与民族中多彩中华夏之音(民歌篇)的内容,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七个方面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自身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章节开头就写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它们是音乐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冼星海说过这样一句话:民歌是中国音乐的中心部分,要了解中国音乐,必须研究民歌。民歌是一切民族音乐最丰富的源泉。在教材中编者用这些精炼的语言特别强调了民歌意义。这一小节中,编者共纳入了的5首不同地区的民歌(《槐花几时开》、《拔根芦柴花》、《上去高山望平川》、《猜花》、《对花》、《噶吉呦》),学生通过聆听、鉴赏可以了解不同地方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音乐文化,理解音乐源于生活的道理。由于高中音乐课时较少,所以教师必须从教材中筛选部分内容,进行教材的整合处理。我就选择了这首仅有四句歌词、经典传神的《槐花几时开》。

《槐花几时开》这首四川宜宾山歌,就是在川南“神歌”的基础上,几经演变,精雕细刻而成的四川民歌珍品。这首歌的歌词只有短短的四句: 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栏杆望郎来, 娘问女儿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寥寥数语,

就把一个坠入爱河、伶俐而羞涩的农村姑娘形象 , 活脱脱地托现在我们眼前,其语言纯朴、生动,有浓郁的乡土特色,听起来格外亲切、甜美。由喻祖荣所改编的《槐花几时开》保留了《神歌》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如一开始就出现全曲的最高音“i”,这就抓住了《神歌》与一般山歌不同的特点。再如在该曲保留了《神歌》从“6”大跳10度到“i”,这富有个性的旋律跳进在风格上也葆有《神歌》感情醇厚,表情细腻、自如的特色等。——这些《神歌》“神韵”的传承,不仅仅是辨明其“沿革”关系的要点,而且是它富有“生命力”的因素之一。

同时,喻祖荣在改编时,也注重了对该民歌进行深层结构的改编,而不是表层结构的变异。如第十二小节的一个二分音符衬腔,是原《神歌》中所没有的,这里添此一音,结合衬词“哎”便可看出,它妙如点睛地把歌中“望郎”的少女,在回答“娘”的盘问时之寻思、羞涩、机智的神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天衣无缝地切合了歌词所表现的情景。

《槐花几时开》是继承民歌优秀传统,创造性地进行改编的结果,该曲作为民歌走向艺术歌曲发展的走向,值得肯定。

二、【学情分析】:

首先我分析一下学生的认知现状:13-20岁是个体审美发展的“危机阶段”,中学生音乐审美发展趣味在这一阶段中表现为热衷于流行音乐,对我国的民族音乐了解不多。鉴于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欣赏能力,但是尚不能较全面规范的分析曲目理解曲目,需要老师做进一步引导,使学生的审美判断和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三、【教学目标】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1.在认知上,通过欣赏、学唱分析《槐花几时开》,使学生初步了解山歌这种民歌体裁,知道山歌体裁的主要特点;

2.在技能上,用具有四川方言的腔调朗读歌词,用悠扬高昂的声音学唱山歌《槐花几时开》;

3.在情感上,通过分析、学唱《槐花几时开》体会浓郁的地方色彩,感受民歌丰富的表现力和来自于生活的道理,以及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唱曲目时正确地表达歌曲的情感,准确地表现歌曲的民歌风格。 鉴于学生:(1)对山歌这一体裁的陌生,学唱时不够自信

(2)对四川方言不熟悉,难于准确把握方言特点演唱

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老师的分析、引导,自信地演唱歌曲、准确的表

达歌曲情感。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学生接受音乐的途径:诉诸于听觉、动觉 、视觉 、感觉 、知觉 音乐教师执教的原则:审美的原则 、直观的原则 、模仿的原则 、启发

的原则

教学方法: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模式:情景——陶冶模式、示范——模仿模式、引导——发现模式 学法:感性和理性结合的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

六、【教学结构布局和教学程序分析】:

槐花几时开音乐教案篇二:五年级音乐教案(上)doc

主备人:董珏铄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山娃娃》 ,欣赏巴渝音乐的亮点(图 片) 。 教学目标: 1、能从合唱、乐曲中感受巴渝音乐大气、粗狂的风格。 2、进一步熟悉单簧管、长笛,小提琴等乐器的音色, 能在乐曲中听辨其音色。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用优美的声音学唱《山娃娃》 中的合唱片段,并感受哼鸣在合唱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1、呼吸练习:吸气时腹部涨开,处于饱的状态,保 持在横隔膜处,然后呼出体外,发出一个“思”音。然后 随着教师的手势进行练习腹肌弹力。 2、 “lu”的发音练习:教师给出固定音高,让学生发 出“lu”音来,要求音要准,音量不宜重,不能发重音来。 二、欣赏音乐 1、欣赏歌曲片段《山娃娃》 1)感受二声部合唱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2)标出二声部旋律播放音乐,学生聆听感受。 2、再次播放音乐,让学生跟着声音自由模仿感受乐句的 断句,呼吸。 (熟悉掌握休止符) 3、老师演唱第一声部,学生唱第二声部。 要求声音圆润,唱出回音的韵味来。 4、学生分组进行合唱练习,用声音表现出大山里孩子们 无拘无束,天真无邪的天性。 三、在图片中提炼“巴渝音乐亮点” 1、引入 2、展示图片,老师简单介绍。 教学随笔 3、 演唱具有巴蜀特色的民歌, 《太阳出来喜洋洋》 如 、 《黄 桷树,山茶花》《槐花几时开》 、 ,再次感受巴渝音乐的粗犷, 豪放! 四、小结 独特的巴渝文化,铸就了这块土地上课深厚的文化底 蕴,我们要把这优秀的文化继续传播下去。教学反思: 主人:董珏铄 教学内容:歌曲《嘉陵江的孩子》 教学目标: 1、通过音乐欣赏和歌曲实践,感受巴蜀风情和音乐美。 2、有感情的演唱《嘉陵江的孩子》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巴蜀音乐,也欣赏和感受了它 的优美旋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欢快的巴蜀歌曲《嘉 陵江的孩子》 。 二、了解音乐背景 1、简介《嘉陵江的孩子》的音乐背景。 2、简介词曲作者。 3、分析歌曲调式(小调式) 4、分析歌曲结构。 二部曲式,五声羽调式,音域在八度以内(6——6) 三、听,初步感知 1、播放录音,闭上眼睛边听边想。 2、说说你对这首歌的感受。 3、歌中描绘了什么情景。 四、学唱歌曲《嘉陵江的孩子》 1、再听音乐,从小哼唱。 2、再听一遍跟着旋律打节拍。 3、再听一遍试着唱唱歌谱。 4、师出示谱,指明试着唱一唱。 5、师奏电子琴,生唱谱。 6、师弹生唱词。 7、齐唱歌曲,师纠正有错之处。 五、小结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 主备人:董珏铄 教学内容:欣赏综合课《相聚北京》

教学目标: 在音乐欣赏及音乐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对北京的爱, 为北京喝彩,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教师: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去参加一台在中国国家大 剧院的歌唱演出。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吧! 二、欣赏 1、欣赏、聆听《北京颂歌》 讨论:歌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北京在你眼中是一个怎 样的城市。 2、聆听《北京童谣》 ,感受京歌的特点。 3、聆听《五十六根琴弦连北京》 体会: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的情感。 4、聆听《北京的微笑》《故乡是北京》 、 同学们,北京笑,新北京让我们欢迎世界各地的客人。 三、教师介绍活动方案的要求 小组排练,教师指导帮助 1、各小组介绍活动方案并进行表演展示。 2、活动的小组评价。 四、教师小结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 主备人:董珏铄 教学内容: 《我多想看看》 教学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让学生在学生中体验京腔京调的韵味,了解京歌的 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知道我们祖国的首都在哪吗?想不想去看看 呀?我们有一位蒙古小朋友也想去北京看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曲《我多想看看》 。 二、了解歌曲背景 1、简介词曲作者 词:王宝柱 曲:呼格吉夫 2、歌曲旋律介绍 三、初听感知 1、播放歌曲学生聆听。 2、谈谈对这首歌的感受。 3、再次播放。 四、掌握旋律 1、再听,轻声哼唱旋律。 2、自己打一下节拍。 3、跟着老师打一遍。 4、再听一遍后小组内分工学唱歌谱。 5、鼓励学生起来唱,师给予纠正。 五、学唱歌曲 1、播放歌曲,学生跟着旋律自己唱。 2、齐唱歌曲,师适当指导。 教学随笔 3、有感情地齐唱歌曲。 六、小结教学反思: 主备人:董珏铄 教学内容:歌曲《北京的路》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在音乐学习中,让学生感受对北京的爱,为北京喝彩, 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主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多想看看》想去看哪里呀?(北 京)这节课老师将带你们去看看北京的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歌曲《北京的路》 二、了解歌曲背景 1、介绍歌曲曲调,学习乐理知识 2、简介词曲作者。 三、初听歌曲,感知旋律 1、播放歌曲,谈谈感受。 2、跟着哼唱歌曲。 四、掌握歌曲旋律 1、再次播放,打一打这首歌曲的节拍。 2、分组分乐句唱唱歌谱。 3、试学唱歌谱。 4、鼓励学生视唱,师纠正。 五、学唱歌曲 1、教师唱谱,学生唱词。 2、学生跟着旋律唱词。 3、有感情的唱此歌。 教学随笔教学反思: 主备人:董珏铄 教

学内容:欣赏《牧歌》 、学唱《牧歌》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 《牧歌》 ,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2.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 3.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艺术活动,感受音乐的美,提高学 生思考与鉴赏音乐的积极性。 4. 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激发学生 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草原的音乐、图片、民族风情。 一、提问导入: 提问,你去过草原吗?你心中的草原是怎样的?想感受古 诗中“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风情吗? 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今天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听完以后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 歌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是哪个民族的?歌曲中 有乐器伴奏吗?那你们能听出哪几个声部呀?听后回答 1、名同学描绘一下这首歌曲所表现的画面。 (说得非常 好)这首歌曲是放牧时演唱的歌曲,叫《牧 歌》 。它的色 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 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那么我们同 学们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吗?(蒙古族) 2、 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 式,就叫无伴奏合唱。 (女高、女低、 男高、男低)大型 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 师引导生说:这四 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 女高音就像(天空的 云) ,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 ,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 群) ,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 3.你是怎么知道这是蒙古的民歌? (请一两名同学谈谈) 歌唱草原的歌曲就一定是蒙古民歌吗?还可能是哪儿的民 歌?(引导学生说出四大牧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草原 旅行,了解一下草原上的生活和歌曲。 三、说明本课的学习内容 1、学会演唱歌曲《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 格。 2、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3、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艺术活动,感受美、创造美 4、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5、让学生简介课前搜集的蒙古民族风俗(课件展示图 片或录像) ,然后教师补充。如果你来到蒙古,蒙族同胞会 先跟你亲切地说“塔、赛白奴”,“您好”。请同学和我一齐说 一遍。然后给你端来可口的奶茶,请你吃烤全羊,让你一 饱口福。 再带你去参加他们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还会 教学随笔 带你去祭拜他们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陵。 四、学唱民歌 《牧歌》 1、教师播放民歌《牧歌》 2、提问:蒙古族民歌《牧歌》与无伴奏合唱在表演上有何 不

同?(在学生对蒙古草原有了初步印象后,再让学生感 受歌曲的清新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 3、总结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宽广、舒展。 4、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 5、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 比较两句:诶,你们有没有 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师: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 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 在学唱歌曲时,尽管淡化识谱学习,以降低学习对乐谱 的畏惧感,这样学生就摆脱了牵的绳索,教师在帮助学生 开拓思维的空间的同时,放手让学生去评述本歌的情绪、 线条,并让学生体会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 6、教学生一边唱歌,一边加上简单的舞蹈动作,体会 歌曲的意境。 7、以多种形式练习歌曲。 (可分男女声部,可配合肢体 动作)教学反思: 主备人:董珏铄 教学内容: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教学目标: 欣赏《赛马》 教学随笔1、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 ,初步感受蒙古 族音乐的特点。 2、能主动参与歌曲表现。 教学过程: 一、初步体验 在《赛马》的旋律中,老师带领学生做骑马 的动作进教室。 1、说一说 师:刚才我们一起“骑着马儿” ,非常神气地进了教室, 你们知道哪个少数民族的人最喜欢骑马吗? 生:蒙古族。 2、看一看 师:对,他们就是人们常说的“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 今天,我就带你们到蒙古的大草原上去欣赏一下那里迷人 的风光吧。你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吧。 二、学唱歌曲 1、熟悉节奏 师:大草原可真美呀,许多蒙古族的小朋友都在这里 比赛骑马呢,我们一起来学学他们吧! (放《我是草原小骑 手》范唱)教师带学生按节奏做骑马动作。 2、熟悉歌词 师: 我看看谁是细心的孩子, 记住了歌词的内容? (学 生回答) 师:没听清也不要紧,我们再来听一遍,我来看 看谁听得最认真。 (播放课件,教师巡视,给认真的学生 贴小星星) 师:你们听清了歌词的内容吗? (学生回答) 3、学唱歌曲 师:你们也想成为神气的草原小骑手吗?那可不容易呢, 要经过很多难关和考验呢!你们有信心吗?(生:有)好,我 决定帮助你们,我们一起来闯过那些难关吧! a、第一关:模唱旋律(放慢速度) b、第二关:轻唱旋律(放慢速度) c、第三关:跟着节奏念歌词(放慢速度) d、第四关:唱歌词 (1)歌曲处理 师:我刚才听见有一位小朋友是这样唱的 (范唱有下滑音的部分),你们也一起来试一试,觉得这样 唱好听吗?为什么? (学生分组试唱、讨论、最后得出结 论) (2)采用师生对唱、

小组分角色唱等形式,让学生风趣地 演唱歌曲。 三、合作、表现。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更好地表现这首歌曲呢?请你们 分小组讨论一下。四、总结 师:通过你们共同的努力,闯过了一个个难关,现在你 们都成为神气的草原小骑手了,我向你们表示祝贺。现在 时间不早了,我们向美丽的大草原告别吧!教学反思: 主备人:董珏铄 教学内容: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欣赏《天堂》 教学目标: 1、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 调风格。 2、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 3、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艺术活动,感受音乐的美,提高 学生思考与鉴赏音乐的积极性。 4、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激发学 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提问,你去过草原吗?你心中的草原是怎样的?想感受 古诗中“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风情吗? 二、欣赏《天堂》 今天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听完以后请同学们告诉我 这首歌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是哪个民族的?歌 曲中有乐器伴奏吗?听后回答 1、同学描绘一下这首歌曲所表现的画面。它的色彩非 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 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 。那么我们同学们 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吗?(蒙古族) 2、你是怎么知道这是蒙古的民歌?(请一两名同学谈 谈)歌唱草原的歌曲就一定是蒙古民歌吗?还可能是哪儿 的民歌?(引导学生说出四大牧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 草原旅行,了解一下草原上的生活和歌曲。 三、说明本课的学习内容 1、让学生简介课前搜集的蒙古民族风俗(课件展示图 片或录像) ,然后教师补充。如果你来到蒙古,蒙族同胞会 先跟你亲切地说“塔、赛白奴”,“您好”。请同学和我一齐说 一遍。然后给你端来可口的奶茶,请你吃烤全羊,让你一 饱口福。 再带你去参加他们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还会 带你去祭拜他们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陵。下面就让我们一 起到美丽的草原去看一下吧. 2、学会演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感受蒙古音乐 独特的长调风格。 3、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4、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艺术活动,感受美、创造美 5、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四、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教师播放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提问:蒙古族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与无伴奏 合唱《牧歌》在表演上有何不同?(在学生对蒙古草原有 了初步印象

槐花几时开音乐教案篇三:高一音乐民歌教学设计

《花飘四方》——民歌篇教学设计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课时】:一课时

【设计思路】:通过聆听,了解民歌的风格特征,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喜爱和兴趣,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通过民歌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音乐作为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的观念,培养学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理解多元文化的理念,从而达到理解和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的目的。

【教学目标】:

1、喜欢聆听、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民歌的音乐文化知识。

2、掌握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

3、通过欣赏,初步感知南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着重欣赏广东民歌《对花》,同时听辨《槐花几时开》《拨根芦柴花》《上去高山望平川》《猜花》等民歌。

难点:本篇以“花”为立足点,使学生借此了解东南西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

【教学准备】:多媒体、视频、音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流行音乐视频片段:《茉莉花》——梁静茹

师提问:大家熟悉这首流行歌吗?喜欢吗?

这首流行歌曲是中国江南民歌《茉莉花》改编而成,一曲茉莉花,芬芳香四方,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几乎是我们国家在重要事件和相关国际重要场合下的必奏之歌。在北京奥运会上,《茉莉花》作为主旋律背景音乐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了中国。可见,民族音乐之于民族的重要性。

2、民歌是什么?

民歌是人民的歌、民族的歌,是真实反映劳动人民情感、生活的歌曲作品。民歌以口头传播,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的传下去至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它们是音乐文化的基础和源泉。

3、民歌的分类:山歌、号子、小调。

二、新授:

在中国的民歌中,“花”是一个最普遍的主题,其用法有三种:一是以花喻人,借花表法情爱;二是歌颂大自然,传授自然知识;三是借花起兴,以花为歌唱媒介,而花本身没有特定含义。

我们今天这堂课正是从“花”出发,了解东南西北民歌的不同风格,感受民歌的绚丽风采。(点出本课围绕的中心话题,引发学生的关注。)

1、以“花”为题材的各地民歌

①、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

(介绍“晨歌”,聆听歌曲,体验歌曲中富有地方特色的“啥子”的唱段)

②、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

(介绍“秧田歌”,聆听歌曲,了解歌词中出现的众多花名的意义)

③、青海民歌《上去高三望平川》

(介绍“河湟花儿”,聆听歌曲,谈谈自己所感受到的演唱风格) ④、辽宁民歌《猜花》

(介绍“嬉游歌”,聆听歌曲,了解对花体的含义——月令体、数序体)

⑤上述四首歌曲,都是以“花”为题材,但是“花”的意义却各不相同。(请学生来为其“花”归类,分析各个地方民歌中“花”的意义)

《上去高山望平川》—以花喻人

《对花》—传授自然知识;

《拔根芦柴花》—借花起兴

教师利用幻灯片简述各区域民歌产生的不同特点(民俗、地理环境、历史原因等)

2、广东音乐《对花》

作品背景介绍:

珠江三角洲地区,人们为了调剂生活、增加村与村之间的右倾,逐渐形成了一种对歌酬答的习俗。有时在中秋节将船摇至江心,连成“中秋咸水歌擂台”进行笔试。“咸水歌”的分布中心在广东中山县,因歌腔不同而分,一般采用男女对歌的形式。

聆听歌曲并感受歌曲地方特色,提出问题请学生通过讨论作答: 歌曲所属地域。

歌曲的歌词有什么特点?

歌曲对感情的表达是怎样的?

引导回答:

歌曲地域是:广东中山

体裁:咸水歌

歌词:质朴简练,衬词富有地方特色

节奏:节奏规整

旋律:抒情委婉,曲调优美

情感:含蓄细腻

分析歌曲:歌词为上下句结构,每句字数较自由,同节(上下句)同韵,换节可以转韵。具有本地特点的是对歌者相互之间的称谓和着旋律进行,如“妹好啊咧”和“好妹啊罗嗬哎”两个衬句,大大增加了歌曲浓郁的地方色彩。它所表现出的是一种恬淡、宁静、抒情、柔婉的趣味,与江边人的生活方式、性格、气质有一定联系。而北方的“对花体”如《猜花》大多欢快、热烈,由此进行比较学习。

三、实践:学唱一段《对花》

注重对地方特色衬词的朗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白话优势,让学生体会民歌的演唱特色。

(请学生对歌)

四、扩展:列出民歌对流行音乐的影响(请学生谈谈自己所知的) 根据安徽民歌《凤阳花鼓》改编《名扬花鼓》曾宝仪

根据青海民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改编《在那遥远的地方》王力宏 根据广西民歌《知道不知道》改编《知道不知道》刘若英 根据湖南民歌《浏阳河》改编《浏阳河2008》周笔畅

根据云南民歌《阿诗玛》改编《阿诗玛》郑均

根据江苏民歌《茉莉花》改编《茉莉花》梁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