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四年级上数学教案

西峡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篇一:四年级数学上册31课时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4课时(总第31课时)

西峡县城关三小 海景15993176892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 教学内容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51练习九1、4题

教材分析:

本节在学习了口算和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例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出自:WwW.HNNscy.Com 博 文学习 网:西峡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本节通过三个层次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积随因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积的变化规律。

2、能力目标: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探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总结应用规律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5分钟)

同学们,开始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1×4=4 2 ×4=83×4=124×4=165×4=20 仔细观察上面的式子和算出的积,想一想,你能把这组算式继续写下去吗?试一试,你一定能行!

3、导入新课:

同学们真是动了脑筋,其实这个问题的思考是有一定数学规律的,那么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呢?这就是这节我们要研究的——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请同学们大声把课题齐读一遍。

3、围绕课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老师把你们提出的问题和课本例题进行整理,就是这节课的的自探提示,请大家先来看一看:

二、设疑自探:(5分钟)

1、出示自探提示:(课件出示)【找学生读自探提示】

(1)、观察第一组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发现写出来。

(2)、观察第一组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发现也写出来。

(3)、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4)、举例验证你发现的规律

2、在学生自探时师板书课本例题:

例4、观察下面的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6×2=126×20=120 6×200=1200 第二组:20×4=80 10×4=405×4=20

3、根据自探提示,学生独立解决,教师巡视。

三、解疑合探(8分钟)

1、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一题,总结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第一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两个数

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要乘几。)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2、学生汇报自探提示第二题,总结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第二组口算题目,演示对比这一组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得出结论: 两个数

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也要除以几。)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3、通过观察、思考用一句话概括已经发现的规律。 学生总结不完整时,讨论这个问题. 得出结论:(课件出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

要乘(或除以)几。这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来记忆)

汇报时找差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

4、验证你发现的规律

①(课件出示)请根据你发现的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检验一下。

8×50=400

16×50 =( 800 ) 32×50 =( 1600 ) 8×25 =( 200 )

②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每位学生各写一组算式,每组2个,看一看积随一个因

数扩大、缩小的变化情况。

四、质疑再探:(5分钟)

我们提出的问题,看得到解决没有?

大家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吧!

(预设:两个因数相乘,当一个因数扩大另一个因数缩小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提出问题,找学生来回答,老师补充总结。

五、运用拓展 (15分钟)

(一)、我当小老师:请根据本节知识编一道习题,考考你的同桌。这道题可以是填空、选择,也可以是判断题。、

(二)、运用拓展

1、判断: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应该乘4。( )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除以10,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除以10。 ( )

(3)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也一定扩大4倍。( )

2、先找出规律再填空:

16×17=27216×68 =( 1088 )

16×34 =( 544 ) 16×85 =( 1360 )

16×51 =( 816) 16×102 =( 1632 )

3、这块长方形绿地的宽要增加到24米,长不变。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多少?【找学生演板】

24÷8=3560×3=1680(平方米)

答:扩大后的绿地面积是1680平方米。

4、思考乐园: 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8 ×24 =432

(18×2)×(24÷2)= 432

(18÷2)×(24×2)=432

发现的规律:【学生说不出时可以讨论】

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积不变。

六、总结:(2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例4、观察下面的两组题,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组:6×2 = 12 第二组:20×4= 80

6×20 = 120 10×4= 40

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这就是积的变化规律。

教后反思:

不足之处: 方法措施: 6×200= 1200 5×4 = 20 成功之处:

西峡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篇二:五数教案

校长寄语

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重要阶段。人生的理想在这一阶段树立,学习习惯在这一阶段养成,美好的童年生活在这一阶段度过。亲爱的老师们,我们的工作就是为学生的一生可持续发展作奠基工程。在实践这一伟大而神圣的工程中请遵循:

育人原则: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育人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真观。

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培养模式: 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011年版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六、四个领域名称的变化

2001年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2011年版: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七、课程内容的变化

更加注意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如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第一学段:增加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要求更加明确和具有可操作性。

八、实施建议的变化

不再分学段阐述,而是分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和开发建议。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明确提出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城区四小备课要求

1、教学过程的四大环节: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四个环节后必须有时控,并且每个环节旁边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化设计(添加或删去),并且每个环节要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能太简单;质疑再探环节要有问题预设;运用拓展环节有学生自编题。添加的内容写在每个课时教学过程边留的空白处,要注意排版整齐、美观、成行、不斜。

2、教学反思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改进措施”三个方面写,如:

①教师的教

②学生的学

③改进措施

每个方面结合“三疑三探”教学实践过程中成功、不足和改进来写,具体对照西峡县“三疑三探”课堂评价标准内容进行反思,每个方面至少两行。

3、备课修改一律用黑色笔迹。

西峡四年级上数学教案篇三:西 峡 一 高 教 学 设 计

西 峡 一 高 习 题 讲 评 课 教 学 设 计

设计教师靳方伟2014年 4 月 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