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

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篇一:中考最新语文说明文阅读题精选真题及答案解析

1、位次的讲究

①《红楼梦》第三回讲到了林妹妹进荣国府,处处小心,先是为坐到哪个位置,她就颇

费了一番思量,比如舅母王夫人处,黛玉“就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到了吃饭的时候,凤姐让黛玉坐在右边第一张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让。

②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在哪里”这个问题,这么谨慎,是怕在这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家庭

里,行差踏错,让人笑话。在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座次的尊卑。

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我国古代

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一般不住人,只举行孝行大礼的地方,这种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而“室”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例如,汉明帝与老师杨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杨荣的尊敬,就安排杨荣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

④至于左与右,谁为尊,谁为卑的问题,就此叫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

宴饮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的记载,然而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左右排序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左”为大,例如赤壁之战,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同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这种情况直到元朝,才恢复了官职的“右尊”,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变为“左”尊,自此“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

⑤所以,在传说戏剧舞台上,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左边,而主

人总是右侧陪坐。于是也就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了。

(有删改)

1、对于位次如何讲究,本文是从哪两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的?

2、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林黛玉进荣国府一事”。试分析其作用。

3、在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简要分析其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位次的研究“?

A、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B、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成都、1、对于位次如何讲究,本文是从哪两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的?

答案:本文从南、北、西、东四个方面的尊卑和“左右”谁尊谁卑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说

明。【本文共5段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自然段,举《红楼梦》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例子,并引出主题“位次的研究”。第二部分为③自然段,详细地论述了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得尊卑问题。第三部分为第④-⑤自然段,论述左、右谁为尊,谁为卑。理清脉络就会发现,答题点锁定在第三部分即④-⑤两段,概括一下就可得到答案。】

2、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林黛玉进荣国府一事”。试分析其作用。

答案: ①文章开头列举“林黛玉初进荣国府”的事例,引出下文,点明文章中心-位次

的讲究;②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兴趣。③结尾再次提到“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事,照应文章开头,首尾呼应,结构严谨。④再次点明文章中心,说明位次的研究。【从题干分析来看,主要是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的作用。明确首段的作用:a设置悬念,吸引读者;b、增加趣味性、生动性、增加文学色彩,引起读者兴趣;c、引出说明对象;d、点明中心。尾段的作用:a、照应开头,使结构严谨;b、点明文章中心。】

3、在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简要分析其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位次的研究“?

A、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B、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答案:A项中的“闾左“指贫民,古时贫民居住闾左,富人居住闾右。在战国、秦、西

汉的时候,左右排序以”右“为尊。A项中的“左”为卑,“右”为尊,符合本文所介绍的左右尊卑问题。

B项中的“西东”指兄弟各走各的路,由于时局原因,不能相聚在一起,在这里不指具

体方位,更不指位次。【本题属于文段知识运用题,只要紧扣原文段“位次的讲究”里“南北东西”和“左右”谁尊谁卑,就能解决。】

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题。(共8分)

【材料一】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已分别于2013年

和2014年通水,以男方充盈之水 ① (滋润 滋养)

北方干渴大地的梦想已经实现。南水北调工程将发挥

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中线一期

工程为例,输送的距离长,流经的范围广,沿线经过

多个大中城市,每年可输送的调水量达95亿立方米,

相当于黄河水量的1/6,直接受益人口达6000万。根

据需要,后期将进一步扩大调水规模,减少地下水开

采,使水生态恶化的趋势得以缓解。随着受水区水资

源生态的改善,影响北方经济发展的“瓶颈”将逐步

消除,从而为这些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机会和空间。

【材料二】

2014年12月27日,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正式通水。南水北调工程年均为北京送水12.4亿立方米,供水范围达6000平方公里,成为北京的主力水源,城市供水保证率将由75%提高到95%。此外,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不仅减少北京重要水源地密云水库的出水量,还可以将富余来水调入密云水库存蓄,大大加强北京水资源战略储备。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北京将逐步关闭大部分自备井,通过天然和人工② (回填 回补),有效遏制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同时,部分来水还可向首都的河湖补充清水,增强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改善河湖水质。

1.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横线后的括号内分别选择词语填入横线处,①处应填,②处应填。(2分)

2. 请你根据“示意图”,对【材料一】中与图相关的文字信息进行具体说明。(2分) 答:

3. 下列三个选项,属于【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内容的一项是。(只填序号)(4分)

【甲】南水北调工程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乙】南水北调工程未来将产生更好效益

【丙】南水北调工程效益已全部提前实现

北京:1、①滋润②问补【解析】纯语感。

2、①中线一期输送距离长,全长1277公里②中线一期流经范围广,沿线经过丹江口、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天津、北京等15个大中城市。

【解析】依据“示意图”对【材料一】中图相关的文字信息进行具体说明。首先,我们应该仔细观察材料中的图(图的标题;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示意图;图例;

图中的文字信息)

其次,根据图中的信息,阅读【材料一】,筛选跟图中相关的信息“输送的距离长”“流经的范围广,沿线经过多个大中城市”。最后,分条进行说明。

3、【乙】【解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内容。首先观察三个选项,提取三个选项的关键点;【甲】经济效益【乙】未来效益【丙】效益已全部提前实现。【材料一】提及了南水北调的“经济效益”;【材料二】整体都在说南水北调对北京城市供水、水资源的战略储备、地下水补给及水资源的净化等,没有提及“经济效益”因此排除【甲】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一些关键语句“南水北调工程将发挥显著的社会效益”“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后,北京将逐步关闭大部分自备井,”┄┄由此,可见南水北调的效益还未全部提前实现,所以排除【丙】,答案为【乙】。

3、你了解空气清新剂吗?

近日,河南长垣县一家 KTV发生火灾,起火原因竟是电热器烘烤空气清新剂致其爆燃。此事引发人们对常用空气清新剂的重新认识。

很少有人想到空气清新剂会是一种易燃易爆物品。液体空气清新剂其实是一种气雾剂,其中的抛射剂,包括不燃性和可燃性两类。前者为氟烃类物质(如氟利昂),后者为低级饱和性碳氢化合物(丙烷、丁烷等)和醚类(二甲醚)。此外,也有使用压缩性气体增加气雾剂罐中压力的产品。由于许多气雾剂和喷雾剂原液中含有可燃性物质,所以无论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爆炸。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为了防止居室产生污浊空气,往往用“香”来除臭。单从名字上看,空气清新剂应该能使空气清洁、气味清新。其实不然,空气清新剂名不副实,它是靠香味来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它释放到空气中,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质,..

会在去除某种污染物或多或少的同时引入新的污染物(如氟利昂等)。早在 2012年 9月,中科院专家就对市面上常见的空气清新剂进行检测发现,绝大部分空气清新剂,超过 40%的成分是萜类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会与空气中的臭氧反应,生成甲醛和粒径小于 0.1微米的超细微粒。

研究发现,带有某种馨香气体的某种挥发性溶剂被人体吸收后,会很快被吸收并侵入神经系统,使人产生“镇静”感。专家分析,这种药效与中枢神经镇静剂相近,当嗅者体验到某种快感后,会产生精神依赖。成瘾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溶剂,强制性地每日重复吸入,结果引起慢性中毒。

因此,专家建议,除非特殊需要,应尽量减少空气清新剂的使用,尤其在日照强烈,易于生成臭氧的夏秋季节。当然,专家也特别强调,并不是市面上所有的空气清新剂都有毒害

作用。如果选择较为知名的空气清新剂品牌,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更可靠些。 ..

1.请分点概括空气清新剂的危害。(3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否能删去?为什么?(4分)

①它是靠香味来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 ..

②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更可靠些。 ..

3.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尤其在夏秋季节应尽量减少使用空气清新剂的原因。(4分)

4.张阿姨每天使用空气清新剂去除卫生间异味,请根据本文内容,给她提两条建议。(3分)

杭州、1.答:空气清新剂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爆炸;会造成二次污染;可能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引起慢性中毒。

【简析】这篇说明文结构简洁清晰,开头由事件引起对空气清新剂的讨论,中间 2-4段分别概述空气清新剂的不同危害,结尾提出建议。所以对 2-4段逐层提炼要点即可。

2.①答:不能删去,“真正”强调了空气清新剂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空气质量。

②答:不能删去,“或许”表示可能,准确地说明即使是较为知名的品牌,也不是绝对安全的。

【简析】对这类题目,首先明确回答能否删去,接着解释词汇含义,表明在删去情况下会出现的情况即可。

3.答:夏秋季节日照强烈,而空气清新剂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在高温下容易爆炸;夏秋季节容易生成臭氧,它会与空气清新剂中的化合物反应,造成环境污染。

【简析】对空气清新剂的三点危害分析排除后,会发现它“易燃易爆”“易和臭氧发生反应造成污染”的特质,在夏天日照强烈、容易生成臭氧的情况下,尤其会引发问题。

4.答:建议一:少用或慎用空气清新剂,最好不用。建议二:不要长期使用同一品牌,以免产生精神依赖。建议三:选择成分提取自天然植物的较为知名的品牌。【简析】略

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篇二: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型归纳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型归纳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或介绍事物,或介绍事理,使读者获得知识。

基本考点

? 说明内容的把握与理解

? 说明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

? 说明顺序的判断与分析

? 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分析

一、把握说明文的内容

【典型题型】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或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具体指_____)

2、文章是从____、____、_____、这几方面来说明**的。

3、文中“这”、“这种方式”指_____,形成**的原因是______,其功用是_____??

4、概括某些段落的内容。(或是补写、仿写某段开头。)

【知识与方法】

(1)事物说明文往往从形状、构造、种类、功能、性质、制作方法等角度来介绍对象的特

征。

(2)事理说明文往往从成因、演变、异同、内部规律、本质属性等方面来介绍对象的特征。

从文章“标题”入手可以把握全文的说明对象,例如:

事物说明文:

《中国古代的书籍》《古代文房珍品——砚》《落叶》等

事理说明文:

《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揭开害羞之谜》

《莱茵河为何总是清的》等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1)关注“中心句”:中心句往往有很强的概括性,它或提示下文说明要点,或归纳上文的

内容。它经常出现在段首、段尾或下一段句首的承上启下句中,偶尔也出现在段中。

(2)理清文章思路结构:归纳、总结出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和“局部特征” a.借助划分

层次理清文本从几方面说明。b.分清句子的主从关系。c.能找出共同点的就归纳在一起。(看

好给了几个空格)

【试题举隅】

【例一】《古代文房珍品——砚》(2012届一模D卷)

第19题:细读本文可知,第3段提及的“四大名砚”是 指 、 、 和 。(4分)

第20题:从文中看,一方好的端砚必须是(1)(2)(3)

(4) 。(8分)

【例二】《揭开害羞之谜》(2012届一模嘉定卷)

第17题:文章分别从、 、 三个方面揭开了“害羞之谜”。(6分)

【例三】《“无纸化办公”——言不由衷的“伪低碳”》(2012届一模崇明卷)

第19题:阅读全文,简述“无纸化办公”是言不由衷的“伪低碳”的原因:

(1) (2) 。(6分)

【例四】《莱茵河为何总是清的》(2012届二模A卷)

第18题:从杜伊斯堡市市长的话中可知,莱茵河保持清澈的根本原因是 。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2)新建企业缴纳污水处理费用加盟污水处理厂(3)(4)(5)处理后的污水或企业循环利用或出售作为工业农业用水。(8分)

【例五】《城市景观花卉装饰》(09年上海市中考语文卷)

题目:本文围绕城市景观花卉装饰介绍的内容有:(1)城市景观花卉装饰发展的原因;

(2) ; (3);(4) 。(6分)

【例六】《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2010年上海市中考语文)题目:根据文意在下面读书卡

片的编号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解题思路】

基本步骤:

1、 阅读全文,把握每一段的大意(圈划出“中心句”);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分段,弄清文章结构)。

3、审清题目,问的是“全文”还是“局部”,要回答的“特征”、“原因”还是“功用”。

4、紧扣题目,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述。(涉及到“概括”能力,也可能有“仿写”的要求,就是镂

空某段开头的中心句)

二、掌握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一)掌握说明方法

1、举例子——举出有代表性的实际例子来说明事物。

(1)例子一般比较具体。

(2)语言标志:“例如”、“如”等。

(3)不同角度:“古今中外”、“春夏秋冬”、“文学领域、 科学领域”、“利弊两面”等

(4)作用句的表述习惯:“具体(生动的)地说明了 (某一方面的特点)”

2、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1)语言标志:数字+单位

(2)作用句的表述习惯:“准确地说明了 (某方面的特征)”

3、作比较 ——把有内在或外在联系的事物相比较, 突出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1)语言标志:“较??多”、“倍”、“几分之几”、“与??不同的是”)等(作比较与列数

字的说明方法有时会一同出现)

(2)作用句的表述习惯:“把 与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 ”

4、列图表——运用图表的方式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1)图表要有数据,能够直观地反映事物特征;与一般的插图是不同的。(链接《福建土楼》)

(2)作用句的表述习惯:“简洁直观地说明了”

(二)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1、基本作用:用来说明事物的总特征或局部特征。

2、如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

一般而言,说明方法的作用在文中都能找到较为明确的“作用句”原则”(联系上下文)和“贴切原则”(内容上相贴切)来确定。

【典型题型】

1、辨析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解题思路:

(1)辨析说明方法(审题注意有没有“主要”二字)

(2)根据“就近原则”和“贴切原则”来分析其作用

(3)对全文说明对象的作用

【例一】《动物导航之谜》(2012届一模虹口卷)

第17题:第2段的画线句主要采用了说明方法,意在说明(5分)

【例二】《重金属污染就在你身边》(2012届二模黄浦卷)

第17题:第4段主要运用 列图表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简明直观地介绍了铅、镉、汞、砷、铬五种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对人体的主要危害及易受害人群。(4分)

【备注】 对于“列图表”的说明方法,其作用要注意分析表格的标题和每一列项、横项所

反映出的信息。

2、概括例子的主要内容。

【解题思路】语言表述格式:谁 + 做什么 + 结果如何

【例一】《正在逝去的“灵丹妙药”》(2011届一模闵行卷)★

第18题:第9—13段通过

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资源两个例子进行说明。

你认为只举其中的一个例子是否可行?简要说明理由。

答: 不能。二者虽然都是濒临灭绝的物种,但前者已经灭绝,后者是濒临灭绝,角度不同。这样可以使文章说明的内容更全面更完整。(6分)

3、文中所举的几个例子能否删去一个,为什么?

【解题思路】表态+概括+区分角度+找照应+全面充分

(1)表态

(2)概括这几个例子的主要内容

(3)分析这几个例子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方面)对事

物进行说明的

(4)这几个例子与文中的语句是否有照应

(5)结论,这样可以使说明的内容更全面更充分(或多

侧面、多角度地说明了事物)

4、根据文意,补充一个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并简述理由。

【解题思路】(1)典型(2)真实(3)紧扣题意(4)简要说明

【例一】《“无纸化办公”——言不由衷的“伪低碳”》(2012届一模崇明卷)

第20题: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伪低碳还有不少。请举一例并简要阐述理由。(4分)

答:如电瓶车。表面上看不用燃烧煤、柴等造成环境污染,但用电量的增加和废弃的蓄电池同样会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负担,并非真正的低碳环保。

三、理清说明顺序

(一)说明顺序的种类

1、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的条理结构。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结构的一定顺序来安排文章条理。例如,由外到里、从上到下、由

远及近、从前到后等。 语言标志:地点或方位变化的词语 一般用途:用来介绍建筑物或本身构造较为复杂的事物说明文

3、逻辑顺序:依据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进行说明。如,由浅入深、由

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个别、由特性到功用、因果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等。 语言标志:“首先、其次、再次”,“还”、“更”、最” 一般用途:用在阐明事理的说明文中,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备注】一篇说明文有的只用一种说明顺序,有的以一种为主,综合运用其他说明顺序。审题时要注意所问的文本区域。

(二)理清说明文结构,要善于抓住文中的一些语言标志:

1、表序号的词语,如:一、二、三;首先、其次等。

2、自然段的起始句,常常点明本段文章要说明的内容。

3、统领句,有的统领全文,有的统领几段。

4、小结句,往往在每段末尾部分,有小结本段的语句。

5、过渡句,“不但??而且??”、“既??又??”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典型题型】

1、辨析运用了何种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1)辨析说明顺序(抓语言标志)

(2)根据不同说明顺序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此处运用这种说明顺序的作用。

【例一】

《古代文房珍品——砚》(2012届一模D卷)

第18题:第2段介绍砚台时采用了 时间 顺序,主要说明了砚台的来源与发展。(4分)

2、段落不能互换位置的理由。

【解题思路】概括+说明顺序+照应

(1)概括段意

(2)从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的角度来分析不可互换的理由

(3)从段落与上下文语句的照应关系上分析不可互换的理由

3、题干中的一段文字应该放在原文中的哪一处,并说说理由。

【解题思路】

(1)概括题干中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看它从什么方面介绍(或阐明)本文的说明对象

(2)梳理文章脉络,从文章的结构和说明顺序的角度来思考它的位置

(3)从它与文中句子的照应关系上来思考它的位置

【例一】《揭开害羞之谜》(2012届一模嘉定卷)

第20题:阅读相关链接,结合文本,回答问题。“相关链接——伯纳德……(略)”如果把这段文字放入原文中,应在第段和第段之间最合适。

4、相关题型

(1)补写句子

【解题思路】

(1

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篇三:中考说明文阅读方法及答题技巧

中考说明文七大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1、指出说明对象是什么?

一看文题,二看首尾。三看内容。

2、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直接摘取中心句;

B联结并列文段首句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

C从各段落中归纳出说明内容。

3、说明对象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结构、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等等。A标题中的修饰性词语。

B文章的开头部分。

C各段的开头句。

D要求学生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的词语进行归纳提取。

二、理清说明顺序,明确文章结构

时间顺序:即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顺序。一般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以前后左右、上下高低、东西南北等为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常用的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由局部到细部;由现象到本质; 由特点到用途;由整体到部分;由概括到具体;由原因到结果。

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逻辑顺序,事物说明文多采用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在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中都可能用到。

说明文结构

总分式:这种结构大体有三种形式:1总分式2总分总式 3分总式。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三、辨别说明方法,分析说明作用及效果

答题模式: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具体地/生动地/ 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A“列数字”:具体、准确、科学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B“作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

C“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事物??的特征,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D“举例子”具体、形象、准确地说明了事物??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E“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

中考说明文阅读专题

释说明,通俗易懂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F“下定义”科学、准确、简明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属性。

G“分类别”这种说明方法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特征。

H“引用” 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引用谚语、俗语、古诗文, 使说明更具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I“列图表”直观、形象清楚、一目了然。

J“摹状貌” 形象化的描摹事物的形状、体貌。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逼真,使人印象深刻。

K 区别“下定义”与“作诠释”

下定义 要准确简明,概括性较强;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的定义的外延要相等。

作诠释 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部分内涵。注重说明外观的表象、性质和特点。

四、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主要表现在:通过对说明对象进行精确的修饰、限制、补充,甚至以模糊词语(如:基本、大约、比较、一般、大多数、左右、主要等)来达到准确说明的目的。特别要注意表示时间、空间、频率、范围、程度的有关词语的作用。 考查方式:

1、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用。

对策:a、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b、找有概数的句子;c、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2、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对策:a、表态(“删”还是“不删”);b、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饰;“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C、若删去意思就变,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d、“××”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某个词语能否替换文中的某词?为什么?

对策:a、不可以;b、原词的意思和内容是;c、所换词语的意思和内容是;d、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

4、加点字作用。

对策: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5。“××”词好在哪里?

答: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6。某词和某词能否换调换位置?请说明理由。

方法:

A不可以

B两词的意思或内容分别是什么;

C两词存在先后、递进、因果等顺序或关系。

D换了之后不符合实际。

五、标题的好处 开头的作用

[设问句—引人思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故事—增强可读性,激发读者兴趣]

[诗文—增强文学性]

1标题的妙处:

A点明了说明对象 B题目形象生动,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D富有诗意,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

2开头作用有:

A引出说明对象什么 B引发读者兴趣C引出说明的内容

D引发读者思考 E引起下文

3结尾作用有:

A总结全文 B提出一些希望、展望、思考、预测等。

六、准确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概括。

技巧:

A目的明确(让筛选什么);

B确定筛选信息的方向、标准、范围;

C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从而决定取舍。

D答案一要从文本中寻找或从文中归纳。

七、联系实际 拓展延伸

开放性试题,一是归纳或提出文中观点;二是就文中观点联系实际;三结合链接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忌脱离文意盲目乱说)

说明文阅读、解题步骤:

1认真审题,把握题干中的重点信息,迅速找准解题的方向。

A注意题干中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B明确括号中的要求。

C理解题目意思和考点所在,避免盲目性。

2带着问题,回读文章,在文中寻找解题的思路或答案。

在第一遍通读全文时,我们对各段的所说明的主要内容就有了印象。 这样,在我们回答问题时候,再回读文章时,就能很快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以帮助我们快速解题,写出答案。

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在题干中就明确了在哪一段中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