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爬山的评课稿

博文学习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四年级爬山的评课稿,提供全面的四年级爬山的评课稿信息,希望对您有用!

四年级爬山的评课稿篇一:四年级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平移》例3评课稿

韦凤利

杨老师执教的四年级数学下册《平移》例3一课,我觉得这节课突出了重难点,我就来谈谈几点感想。平移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复杂。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把这些概念用文字概括告诉学生,可能相应的练习学生会掌握得很好,而到实际生活中如何化抽象的概念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现象呢?课前杨老师收集了一些学生身边的生活情景图(游乐园的游乐项目)如:游览车、摩天轮、风车等,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从动态的素材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本节课杨老师运用多媒体“动”的特性,冲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各种电教手段,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形象,更具趣味性,为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如:在初步认识平移时,课件先整体呈现一组画面,再逐一的放大,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表象认识。同时通过课件的演示,动态地呈现了平移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又如:当学生对“平移”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又提供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让学生观察、判断,加强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把握。在操作验证时,课

件上的小树可以随机点身上的每一个点进行移动,解决了学生回答随机性的困难,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二、在丰富的活动中理解数学概念。

“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这节课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学生的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

平移的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平移的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很难。于是,教师用动作的准确性(用手势比划、肢体演示)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在教学平移的现象时,教师让学生用手势比划平移的运动方式;在教学物体往垂直方向平移时,我让学生用身体演示电梯上下运动的方式。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旋转的运动方式。

三、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能正确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和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杨老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机会,并让学生想办法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先让每个学生通过数一数、移一移,明确移格的方法,再让学生数一数,小组交流讨论,

得出确定图形平移的距离以及确定的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不仅解决了问题,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在这节课中,杨老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很自然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有效地解决了难点环节,真是

“润物细无声”。

四年级爬山的评课稿篇二:四年级评课稿

《四季》评课稿

《四季》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儿歌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同时,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

听了汪兰飞老师上的《四季》一课,我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她目标明确,教学时为学生阅读创设的美妙的情境,采用的学生独特的喜爱活动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做得较好的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未上课便播放《四季》歌曲。上课时,《秋叶飘飘》儿歌导入,通过切身朗读感受现在正值深秋季节,又水到渠成让孩子说说一年还有哪些季节。

2、注重低段识字教学 《四季》一课是学生从拼音过度到课文, 刚刚接触的语文课文。识字教学非常扎实,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指名带读、指名读字、词,学习效果显著。

3、 仿句训练,拓展思维

在课堂中,老师尽量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全面实现教学目标,重视三维目标的整合。既教书,又育人,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在读中感悟四季不同的特点,感受四季的美丽景色,从而增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与此同时,老师还重视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如:让学生编小诗:

他对 说:

“我是。”

4、指导朗读,形式多样汪老师在指导朗读时,形式是多样的,有教师范读、小组读等。特别是动作朗读,既调动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词语和课文的理解。在读中注意了纠正学生的唱读现象。

二、值得思考的问题:

1、识字检查在读后可以去拼音读

2、加强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常规。

学习是一种需要《在家里》是人教版小学第一册语文教材中的识字教学内容。其内容是结合生活(家庭)场景开展识字,如“台灯、沙发、书架、挂钟、电视、电话、报纸”等。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时可以通过场景的设置,增加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并适当地鼓励孩子到生活中去识字。

杨晓老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的定位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较为妥贴的。从课堂中,我们也发现杨老师教态自然、沉稳,一举一动表达了老师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一句话、一眼神,透射着母亲般的慈祥。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那就是“学习”是什么?动物和人类为什么要学习?

我们认为“需要”是任何学习的出发点。一般来说,“需要”一词被表述为事物的目前状态与所希望达到的状态之间的差距。而学习需要则在教学设计中是一个特定概念,是指学习者学习方面目前的状况与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也是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可以说,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激活动力(即内驱力)。

那么,出于“学习需要”的立场考虑,我们不妨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孩子为什么要认识这些生字?

认识生字是孩子认知世界的需要。应该说,这些事物的名称孩子在入学之前都在生活中习得了,他们已经知道其因、也知其意,从口语表达层面来说没有问题。而生活中有时就需要他们能认识表示其名的字的形状,并能用其名来书面表达。因此,认识这些事物的名称的汉字就是孩子认知客观世界的需要。这样看来,教学的难点很显然就是记住字形了。

那么,老师就可以紧紧围绕这个难点,分层突破了。比如,首先可以借助词语认读,对生字有所认识;然后让孩子利用一些识字方法去识记生字;接着可以让孩子从一些不带拼音的生字中去找出生字,将它放到相应的词语中;最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给这些生字找更多的朋友。这样,学生记字形的目标就扎实了。

2.为什么要让孩子用“有??有??还有??”说话?

孩子利用已有的知识,再借助插图,很容易地说出“小红家有什么”或“什么地方有什么”,但现实中“小红”家中有很多事物,如果就用上面的句式简单地表达,很显然无法表达出“小红”家中的现状,因此,就需要用到“有??有??还有??”来表达了。

杨老师很显然注意到了学生的需要,只是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引导上忽略了这是孩子自身表达的需要,变成老师要求他们这样说了。要是,老师适当地用“小红家中只有这样东西吗?”来引导,那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有“有??有??还有??”来表达了。而这正好满足了他们表达的需要,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更浓。

3.为什么要进行书写的指导?

写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节课要求孩子能正确、端正地书写“上、下、土、个”四个字。那么,我们老师就要考虑这样几个问题:孩子会想为什么他们要学会这四个字的书写?孩子在书写这四个字时会遇到什么困难?我该怎样指导更高效?

第一个问题是孩子内心的学习需要问题,是孩子学习的动机。为此,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出现词语、句子或故事等),让孩子渴望会写这四个字。而写得一手漂亮的字,也是孩子精神上的需要,不论从功利上说“同学的羡慕、老师的表扬、父母的奖赏”,还是从孩子成功体验层面来说,对孩子自信心的树立很有帮助。

第二个问题是为了了解孩子学习现状。不妨请几个孩子上黑板尝试写一写,这样就能发现孩子书写的现状,是不是笔画书写出问题,还是笔顺有错误,还是占位不太合理等等。那么我们的知道就会有的放矢,这就是孩子的学习需要。当然,也不能忽视孩子书写姿势和执笔姿势的错误,这是孩子生理发育的需要。

4.为什么要拓展?

书本只是孩子学习的范本。通过本课的学习,孩子知道了“生活中处处可以识字”的道理。因此,课堂中应该给予他们在生活中识字的方法,从看到事物,了解它们的名称读音,然后可以借助身边的人的力量,进一步去认识它们名称的字形,最后能达到口头、书面的运用。这是孩子自身要求发展的需要。

《爷爷和小树》评课稿

一年级的孩子可爱,一年级的语文老师也很可爱,执教本课的这位老师那亲切的笑容,柔美的声音,处处让我们感受到了师生之间的那种亲密与和谐。老师向学生发问时的躬身,对学生的发言给予的那份赞许,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处处可见老师的亲和,或许正是这份亲和才能让一年级的孩子喜欢,并坚持认真学习四十分钟吧!

一年级学生具有天真活泼、好奇好问、好模仿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直观形象,新鲜活动的事物所吸引。上课伊始,老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的情境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在识字教学中,老师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学习生字,例如:生字卡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形式引导学生识字。这符合识字的要求,值得肯定。但是本课识字量较大,部分生字的识记用“加减换”的方式识记,不易操作,甚至变得更加复杂化,如“暖”。对于类似的生字是否可以运用更好的方式方法识记,比如图片、画面、猜字谜等。

小学生是最富想像力的。本课富有童趣,老师设计“冬天那么冷,小树的心情怎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利用学生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给小树以人物化的想像,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树木,珍惜自然的美好情感。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在教学中,老师对朗读的重视显而易见,学生自由读、齐读、老师的示范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延伸。若是对学生的朗读评价能更加多元化,语言能更加准确、到位则更好。

四年级爬山的评课稿篇三:采山评课稿

《采山》评课稿

讲课教师陈礼珍 点评:李俊

四年级爬山的评课稿

陈老师讲的《采山》一课是: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湖南文艺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3课教材。《采山》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少儿歌曲,歌曲形象描绘了山村孩子在蒙蒙细雨中采山的心情,表现了小朋友光着小脚丫采山的灵巧的身影和丰收的喜悦。歌曲为四二拍,徵调是三句是两段体,它运用了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十六分、小附点节奏。

陈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以故事为线索——大山爷爷邀请小朋友们去采山,如果同学们能完成大山爷爷的两条节奏练习,大山爷爷就为他们打开大山之门;当孩子们完成了节奏训练之后,大山爷爷让小朋友们按照大山爷爷拍手跺脚的标记跟着音乐做律动,如果做得好大山爷爷将带领孩子们去看山里更美的风景;当孩子们做完律动,投入到大山爷爷的怀抱,大山爷爷为孩子们带来一位新朋友“十六分音符”,并且告诉孩子们如果谁能唱准十六分音符,就可以把大山爷爷的礼物装进自己的小篮子;当孩子们唱准了歌曲中的十六分音符,大山爷爷非常高兴他派大山中的小精灵和孩子们一赛歌喉;最后是孩子们的表现得到了大山爷爷的肯定,他邀请孩子们一起去采山。陈老师的故事线索清晰明了,重点突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了三年级的孩子们好玩好动的天性,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展示自己,课堂气氛很热烈。

陈老师在解决本课的难点时,也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她通过几种途径让学生来感受、体验、表现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十六分、小附点节奏。

1、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跟着音乐律动,唱拍结合,感受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十六分音符描绘出在这春光明媚之时,一群光着脚丫的孩子们去采山的情境。

2、引导学生在音乐情境中用轻快、短促、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激发学生想象出采山的孩子们看到大山爷爷送给他们的那么多的宝贝时那种高兴、愉快、欣喜的心情。表现了孩子们光着脚丫采山的灵巧身影。

3、在本课的唱歌活动中,通过创作表演《采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启发学生跟着音乐旋律,唱拍结合,感受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十六分、小附点节奏。通过拍一拍,唱一唱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音乐情境中用轻快、短促、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的学唱歌曲,学生从歌曲中体会“采山”劳动所带来的快乐,能用肢体语言加以表现。在对歌曲《采山》一课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陈老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设计课堂教学的音乐审美、情感态度和知识技能目标,真正起到教学目标的导向、调控、评价作用。

总之,陈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灵活设计课堂教学的音乐审美、情感态度和知识技能目标,真正起到教学目标的导向、调控、评价作用。通过学生拍一拍、唱一唱、跳一跳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音乐情景中用轻快、短促、有弹性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完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