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读后感

列宁读后感篇一:列宁读后感

《列宁传》读后感

《列宁传》这本书是普拉东 、米哈伊洛维奇、凯尔任采夫写的,作者在这本书中叙述了

列宁为俄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战斗一生,并且着重介绍了列宁为建立布尔什维克党,

为反对沙皇制度、反对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介绍了列宁为建立和巩固无产阶

级专政而进行的斗争。

就本书的结构来看,本书分为两部分,以世界大战的开始所划分,也是分为两个阶段来

讲述列宁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的传奇历程,本书的结构紧凑,为详细的了解列宁的事迹提供

了很好的条件。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领袖和导师,对世界历史和俄国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

的影响。列宁的那种对无产阶级的执着追求和信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我们的启示将是我

们生活的罗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为我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动力。列宁的一生布满坎坷,在曲折的道路上他孜孜不倦的为俄国的革命奋斗着,他把为共产

主义胜利的伟大事业所具备的坚决性和不屈不挠与不妥协的精神教给了工人和集体农民,在

全世界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他把俄国推向了历史的前页,使俄国的被压迫者看到了希望,在

他去世后,讣告说过一段对他的评价“列宁活在每一个诚实工人的心里,列宁活在每一个贫

苦农民的心里,列宁活在千万殖民地奴隶中间;列宁活在敌人营垒对列宁主义共产主义和布

尔什为主意的憎恨里。”这段话真实的反映出了列宁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列宁的生活很简朴,为他人服务是他一生的格言,不让他自己要别人伺候,而要自己照

顾自己——他遵守这条法律知道他生命的最后一日。 列宁第三次严重发病后,无情的病魔使

列宁右半身完全瘫痪并剥夺了他的说话能力和工作能力。列宁感到极端痛苦,竭力进行挣扎。

至此,列宁的政治生命基本结束。一位看护他的教授记载道:“情况确是悲壮的。这个人,这

个曾经用他的言语使群众激动兴奋,曾经在辩论中说服战士并使领袖坚强起来的人,使全世

界都对他的话起了这样那样反应的这个人,现在却连最简单最原始的概念都表示不出来了”。列宁

在病榻上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还是不忘革命,他忍着痛苦,吃力的口授了最后的几篇文章,

留给了布尔什维克党和全世界无产阶级领袖们最有价值的遗嘱。虽是领导,可是列宁对任何人都是一种和善而谦逊的态度,他的温和使人们更加容易与

他接近也更加愿意与他交流,高尔基曾说“我从没有见过谁能笑得像弗拉基米尔、伊里奇那

样有感染力。看到他像那样一个严格的现实主义者,一个对巨大社会变革的必然性看得如此

清楚,感觉的如此深刻的人,一个毫不妥协、毫不容情的憎恨资本主义世界的人,竟会笑得

像个孩子,直到流出了眼泪,直到笑得喘不过气来,是觉得奇怪的。一个人能笑得这样,必

定有最健全最健康的心灵。”可见列宁的亲切在众人心中的影响非同小可,相信他之所以受人

民群众的爱戴与他的慈祥和善是分不开的,这也为他更好的接近群众,更好的领导革命奠定

了基础。列宁似乎继承了他父亲的坚强和勤奋以及母亲的亲切、刚毅,他的仔细、周密使他的每

一个计划都能在一定时间内很好的完成。在被监禁在狱室里,列宁还是有条不紊的照常工作,

他利用狱中图书馆的便利,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并且继续指挥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他那有

规律的生活和生活作息安排并没有使他在铁窗之中消褪健康,正如他母亲所说“他在狱中健

康增进了,而且变得异常愉快”。想必列宁的不骄不躁的心态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我

想这也是他领导革命成功的一个强势。 列宁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可是他并没有为此而屈服,他依旧凭着惊人的毅力领导了俄国

革命,并把革命带向了正确的道路,最终为俄国人民带来了新生的曙光。在网络上有人以此

来评价列宁(在列宁去世后):

你永不停止心灵中的渴望,你热爱祖国,像正在热恋的人一样,你向她献出了自己的劳动、希望和思想, 你使许多纯朴的心都屈服于她。 你呼唤人们走向新的生活,????

然而,死神过早地降临到你的头上,它夺去了你手中预言的笔杆。一盏多么光亮的智慧的明灯熄灭了! 一颗多么伟大的心灵停止了跳动! 人们为列宁的失去而叹息,这位伟人最终让自己的名字和人们对他的想念留了下来,他

的灵魂依旧存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与品质依旧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 列宁的生活背景已经过去了,在那个战乱的时代里,伟人们用自己的智慧探索着、跋涉

着,即使面临死亡的危险,他们也不会有丝毫退缩。着眼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我想最主要的

也是探索和上进,尽管我们已经拥有了和谐。未雨绸缪,在这个知识与经济结合的时代,我

们面对的是挑战,人才林立的局面下,我们不得不通过不断的为自己充电,不断的提升自己

的修养与各个方面的层次,才能有一席之地,可是在正真意义上来说,现在的青年却没有了

先人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勇气,相反却出现了啃老族、攀比热??,“成都富豪子弟

豪车大聚会”等等事例枚不胜举,让人们瞠目结舌。贫富差距的扩大新一代的观念大有变化,

而父母们培养子女的方式也不得不让人惊叹,在搞不清溺爱与爱的同时助长了孩子们歪曲的

心理,使孩子们从小就滋长了不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此我想通过关于青少年这一问题进

行进一步的分析,通过与列宁的生活做对比,找出我们社会的一大危机根源,从而来达到警

示的作用。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吸毒人群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比例竟高达77%,而

且他们初次吸毒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16岁以下的吸毒人数更是数以万计。吸毒人群的

低龄化正在成为一个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 ,纠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引起的:

(1) 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

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

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2)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缺陷

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的

作用是可见一斑的。

(3)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

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腐败的教育体制,现在学校教学似乎把法制教育

只是作为形式,盲目的追求升学率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 文化市场上的“黄色污染”,在教育体制中的“灰色地域”, 带有黑社会性质暴力犯罪的

“黑色污染”,都显而易见的出现在教育领域。通过这些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因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领域,

而最大的原因我

列宁读后感

不得不说是青少年很差的自律能力,与列宁相比就是非常逊色的了,想想列

宁在那样混乱的环境中都没有随流而走,而是由衷的只选择了自己所认准的那条道路,最终

成就了一番事业,也给历史抹上了金色的一笔。 这仅仅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方面,随着世界格局的多元化,我感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是多

元化的,面对这些问题有时候感觉真是“多彩”!时代的发展倒助长了人们腐败的思想,人们

没有毅力可谈,自律也挂不着边,这些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出现。我想,列宁生活的时代危险

重重,困难当道,而列宁却没有为此而退却,相反他却以惊人的毅力走完了他所想要的人生

历程。在人们理想歪曲化的今天,似乎要培养出列宁的那种高品质已是难上加难,人们正在

为所谓的潮流所冲昏头脑,为所谓的时髦所醉心,对理想的追求似乎是望而却步,感觉那是

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这便是寄生虫生长的心理前曲,也是社会蛀虫成长的前奏。在这样的社会下,时代的步伐已快的容不下我们半点犹豫,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已经是迫

不及待的事情,我想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提高效率,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

观,正确的面对现实,提高自己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不断汲取前人的经历和各种优良品质,

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时时反省自己,不断改变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我们的社会将会另显

迷人的风采。篇二:《列宁》读后感 意识对人类有着重要的作用——读《列宁》有感

《列宁》是由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兼传记作家路易斯·费希尔创作的传记。是一本将列宁

形象真实可信、生动鲜活地刻画在读者眼前的著作。本书既是以美国人的视角来书写和评判

列宁。同时也超越了国别的界限,站在历史和人性的高度,全面、真实、详尽地诠释了列宁

伟大的一生,并对其鲜为人知的一面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我想也只有美国人才能比较全面和客观的撰写一个俄国人的生平,因为从文化上来说,

都属于西方阵营,是托克维尔预言过的主宰世界的两个大国,彼此间又分庭抗礼几十年,所

以没有比一个美国人笔下的列宁更为真实和相对客观了。《列宁》自出版以来即获得世界范围的广泛好评,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好的列宁传记版

本,并被誉为传记文学中“划时代的巨著”。本书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史料完整,表述准确。

作者路易斯·费希尔是有名的列宁研究专家,为撰写本书搜集并掌握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

经过40余年的艰苦努力,最终创作出这部记述列宁一生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和生活情况的长

篇巨著。

列宁最大的特点就是政治,这是英国演员本金斯利在谈到自己扮演列宁的体会的时候说

的一句话。 因此,列宁的一生基本上就是一个职业革命者和政治家的生涯,他的生活是政治,

是流亡和办报,是开会和演讲,做指示和阅读,列宁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说说,而是真正做到每天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必须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不能够眼高手低,光说不做,只有自己以身作则了才能为人民群众做出带头作用、榜样。列

宁还认为:需要把一些单独的人锻炼成一支军队,需要把一些单独的职员组织成一个政府。

任何人和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犹如滴水石穿,把所有

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是坚不可摧,没有人能够动摇。 列宁的早期生活占据了非常少的篇幅,百分之九十的篇幅是介绍1918年到他去世时候的

生涯。完全集中于他的对内对外政策,作为一个政党的领袖和国家的首脑来写,因此阅读本

书需要不带任何情感色彩,在书中,你能看到的是一个冷静的国家首脑,而不是一个传奇。通过列宁对于个人感情的控制这方面的内容,我们明白了意识能动性作用的重要性。意

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列宁通过对自己的情感控制,不随便动怒于

人,不随便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于什么事情能用平常心态去应对,这对于一个政治家

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告诉我们对以任何事情,都不要看的太重,凡事都要保持好的心态,才能游刃有余。本书作者笔下的列宁具有英雄造就时势的观点,断言假如没有列宁本人就无十月革命的

成功和苏联的建立。无论这样说会不会过于武断,都可以看出列宁自身的果断和魄力。沙皇

和克仑斯基的垮台是由于战争的失败造成的整个国家的瘫痪和混乱,而混乱的时代正是需要

一个铁碗专制的人物来控制局势和重建秩序,那本质并不是意识形态的胜利而是谁有强力的

手段谁胜利。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列宁带着自己的政治理想登上了历史

舞台,如果列宁本身没有这个意识的话,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一系列成就。意识总是适应人们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本书中所介绍的很多章节,都透露了列宁当时所面临

的一种尴尬境地,他所信奉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他被迫的采取的违反正统理论的实用

主义做法,如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与德国的和约,显示的是与其理想和宣传相反的行为。

人的意识是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提出一定的目的、

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作者认为列宁是有两个心的,一是作为

思考者,一是作为行动者,而且两下并不冲突。其实列宁不过是把目的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已,

手段是他所不在乎的,他说过,不怕弄脏自己的手,不要怜悯而是要敲打人们的脑门,人们

生活在地狱里却不自知。列宁在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自我意识以达到改

造世界的目的。篇三:列宁著作读后感 读《国家与革命》有感 列宁在1917年8-9月份写成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国家与革命”,

当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的前夕,因此这篇文章对于领导俄国革命和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

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几十年来,我对这篇文章的观点都是全盘接受的。我认为列宁在此

文中的主要观点有:

1、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

2、 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在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前,国家并不必要;只有在出

现阶级剥削和压迫之后,国家才是必要的。

3、 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后,也就消灭了阶级差别和无产

阶级自身,国家也就会“自行消亡”。

4、 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5、 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完全不需要国家。对于那时可能出现的“个别人捣乱”的现

象,可以通过文明人劝解打架的办法解决,不必要采取镇压(即法律)的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近百年的历史演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社会矛盾已经与列

宁所处的那个时代不同。如果我们不能与时俱进地重新认识有关国家的问题,将可能不利于

我们正确利用国家机器,保证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认为起码有两个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一个是关于国家的功能的 命运;另一个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管理模式。

一、关于国家的功能和命运:

1、 国家是否具有对内和对外的双重功能? 列宁在他的文章中所谈到的关于国家的功能,主要是指国家在解决国内的阶级矛盾时所

发挥的作用。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无产阶级的压迫和俄国苏维埃政权对反革命集团的镇

压等。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家的对外功能则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无论是当时的法西斯

联盟还是反法西斯联盟,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形成的,并不是以某个阶级的国际联合对付

另一个阶级的国际联合。换句话说,是国家利益之间的对抗,而不是阶级利益的对抗主导了

这场世界大战。可见,国家不仅具有阶级压迫的功能,而且也具有抵御外来干涉的对外功能。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他们都没能经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影响最广泛的战争,因而

不可能就国家的对外功能有深刻的研究和认识。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注意研究和发挥国家的对外功能和作用。新中国成

立初期和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我们对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缺乏认识,因此对

国家功能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例如在国际交往中,过分强调了以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划线,

忽视了国家的对外功能与对内功能的差异性。比如说我们过去就没有认识到,一个社会主义

国家也可能会对外扩张;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会发生摩擦甚至战争。又比如,我们过去总对

与资本主义世界打交道百倍警惕,迟迟不敢对外敞开国 门。事实证明,国家间的矛盾与国内的阶级矛盾可能具有不同的性质,并决定了国家的

对外和对内功能的不同。因此,仅仅重视研究国家的某一方面功能是不够的,这将导致我们

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出现偏差。

2、 国家是否具有调节国际间冲突的功能? “二战”之后,联合国诞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联合国逐步成为了调节和解决国际间

冲突(包括贸易冲突)、维护世界正常秩序的国际机构。联合国是以国家为成员构成的,并通

过国际法规协调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一个国家要想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善待,必须成为这

个国际大家庭的一员,我国加入two,也是这个道理。在我国申请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时,由于我们的认识不够,没有积极要求同时恢复我国在gatt(关税总协定)中的成员国地

位,结果使我国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经过了十几年的艰苦谈判,我们

才得以进入wto。可见,不重视发挥国家在调节国际关系方面的作用,就会付出代价。

3、 国家是否也是解决民族矛盾的产物和工具? 在历史上,犹太民族曾遭受过多次“灭顶之灾”,仅在“二战”中就有600万犹太人在纳

粹的大屠杀中丧生,占当时全球犹太人口的三分之一。由于犹太人自身的努力和国际社会的

同情,联合国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方案,为建立以色列国扫清了道路,然而也为巴以之

间的“拉锯战”埋下了祸根(目前巴以之间的问题最终也要用分立两个独立国家的办法解决)。

以色列国的建立使犹太人有了自己的祖国,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无家可归的历史,并为永久保持犹太民

族的特性和利益提供了保障。可见,国家也是解决民族矛盾的产物和工具,它具有包涵和延

续人类不同民族特性和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 又比如,国家为捍卫民族利益所发挥的作用也生动地体现在我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时期。

当时蒋介石面对日本人的侵略,却打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张、杨两位爱国将领出

于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从而掀起了

全国人民共同抗日的高潮。为了民族利益,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与过去

“围剿”过自己的国民党军队一起,携手抗日。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功能与民族利益之间的超

乎意识形态的紧密关系。

现在少数“台独”份子还在试图把台湾从中国的版图中分割出去,全然不顾中华民族的

利益自古以来就是以中国的统一为保障的这一历史事实。对于这些分裂祖国的小丑,中国人

民是不会允许他们走得太远的。

4、 国家是否具有特殊的管理功能? 国家还具有特殊的管理功能。国家通常具备比较完整的国家机器,如边界、海关、军队、

警察、监狱等“硬件”;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国家还具备了卫星、雷达、电子屏障、检疫、网

络安全等“软件”。现在人类越来越多地面临着艾滋病、疯牛病、毒品、难民流、网络病毒、

生化武器的威胁,如果没有国家机器的保护, 任何地方产生的“瘟疫”都将会畅通无阻、很快蔓延到全世界。可见,保持合理的国家

格局和边界,对遏制人为的、或自然界的灾难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5、 国家真的会“消亡”吗?综上所述,国家的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证明,国家已经成为了

人类社会的细胞,它不仅具有解决阶级矛盾的功能,而且对于调解世界各地区和民族的纷争、

维持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阶级的划分和阶级斗争已不像一百年前那样分明和尖锐,

而民族与宗教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和激化,贫富之间的差距又进一步加深了民族与地区间矛

列宁读后感篇二:读列宁有感

读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有感

《谈谈辩证法问题》写于1915年,1925年首次发表在《布尔什维克》杂志第5、6期合刊上,后编入《哲学笔记》。这是列宁对1914—1915年研究哲学问题的总结,虽然全文只有三千多字,却是是寓意深刻、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列宁的哲学思想从形而上学的认识水平进到辩证法的认识水平。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诡辩论的总结,也是对他在《辩证法的要素》一文中所提出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的思想的进一步说明和发挥。文章把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客观世界的规律和认识的规律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强调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文中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阐述了形而上学发展观与辩证的发展观的根本对立,说明了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着重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分析了绝对和相对、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等哲学范畴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提出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名论断。这篇论文是列宁研究辩证法问题取得的理论成果的突出表现。它补充和深化了《辩证法的要素》一文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发展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本文主要阐释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辩证法的实质就是对立面的统一。文中原话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辩证法之所以成为辩证法,其最主要的特征或实质,在对立同一中把握对立面,即发现矛盾、研究矛盾、把握矛盾。列宁所提到的关于客观事物对立统一的特性,毛泽东在后来的《矛盾论》中也多次引用过。

第二,阐释了发展的两种观点,并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做出评价。第一种,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这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也叫庸俗进化论。第一种观点的动因、泉源都被忽视了,或者这个泉源被移到外部——移到上帝、主体那里去了,是只有量变没有质变的平滑的进化过程,这是对发展的窒息。因此列宁认为这是是僵死的、平庸的、枯燥的。第一种和第二种发展观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性。第二种观点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是辩证发展观。列宁认为这种观点是活生生的,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也就是说,事物的对立面的渗透、贯穿、转化、统一等都是事物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一刻不停、永不止境地变化的,事物也因此而时时刻刻地变化着、发展着,因此说第二种关于发展的观点是动态的,“活生生”的

第三,也是全篇文章最重要的部分,即辩证法就是认识论。文中原句为:“可见,在任何一个命题中,很像在一个‘单位’(‘细胞’)中一样,都可以(而且应当)发现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胚芽,这就表明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而自然科学则向我们揭明(这又是要用任何极简单的实例来揭明)客观自然界也具有同样的性质,揭明个别向一般的转变,偶然向必然的转变,对立面的过渡、转化、相互联系。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正是问题的这一‘方面’(这不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是问题的实质)普列汉诺夫没有注意到,至于其他的马克思主义者就更不用说了。” 在这里,我认为有两个问必须要弄清楚:为什么说认识必然是对立统一的?为什么又说辩证法本来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首先,认识是外界事物在意识中的反映。根据上面第一点所提到的辩证法的实质,事物又是对立面的统一,因此认识也必然是对立统一的。认识的基本形式是判断,判断中则包含个别与一般、必然与偶然、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因此辩证法也就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我想这样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两个问题。

第四,阐释了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列宁把僧侣主义,即唯心主义,更确切的说是哲学唯心主义,比作一朵无实花,即不能结出果实、不能认识真理的花,但却生长在人类历史

这棵活树上,说明它是有认识论的根源的。唯心主义是由于把认识的某一成分、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无限夸大而产生的,原文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某一方面、某一侧面,独立的完整的直线”。更形象地说,是由于把认识曲线上的某一片断单独拿出来变成独立完整的直线而产生的。因此,唯心主义是对现实世界的扭曲,但不能否认,它确实是有认识论的根源的。

列宁认为,对于客观事物分为矛盾对立和联系统一的两部分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这个科学的命题可以由科学的经验事实来予以证明。他列举了客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典型例证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列宁指出,所谓对立面的统一,就是说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精神领域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既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反对的倾向,又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和谐的特征。客观事物内部和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性。

针对哲学界对于发展(进化)的两种不同认识,列宁阐述了他的认识。他指出,一种认识认为发展只有量的积累和变化,只是量的增加或者减少。另一种认识认为,发展(进化)是由客观存在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运动驱动的。旧东西的死亡和新事物的诞生就充分说明了事物的发展不仅会表现出量的增加或者减少,而且还呈现出质的规定性。

客观事物的统一是需要前提条件的、短暂的、特殊的;而客观事物的对立是无条件的、永恒的、一般的。换句话说,客观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而客观事物的运动却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最一般现象,即商品交换现象。商品交换现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的萌芽。

科学的辩证法就应该像马克思一样从最简单、最一般、最本源的东西开始。因为最简单、最本源的个别会折射出一般,即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的具体不一的个别叠加抽象的结果就是一般;一般具体反映在每一个个别之中。个别和个别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个别总是一般的一部分,因而不能完全反应一般。由此可见,现象(个别)和本质(一般)是又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

所以,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都普遍存在着辩证法。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运动的、联系的、全面的辩证法规律并没有被包括普列汉诺夫在内的(列宁以前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发现。

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仅仅停留在自然界,而不能看到人类社会以及人的思维本身也具有辩证法的本质特性。因为他们未能看到认识本身是不断发展、不断地去观察客观存在、不断地去接近客观存在,主观和客观无限趋近的过程。

在辨证唯物主义者看来,哲学上的唯心主义者是将认识的某一方面无限夸大,以致于到了脱离物质现实的程度,绝对神话了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从这种意义上说,唯心主义者都是和尚或者尼姑。因为他们都无一例外地迷信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特性,而看不到它另一对立的方面或特征。

同时,列宁指出,也必须承认哲学唯心主义的历史作用,正是哲学唯心主义的认识活动使唯物主义者认识到了通往辨证认识客观事物对立与统一两个方面的正确道路

因为人的认识活动从宏观总体上看,是曲折前进和螺旋上升的。可是具体到每一微观的细小方面,却又是直线可分的。认识活动的这种总体是曲线,具体是直线的特征很容易诱导人们走上僧侣式的绝对、片面、静止之歧路。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本源是思维的刻板僵化、直线片面。列宁打比方说,如果说唯心主义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那么这朵花也是结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这一句话真切地反映了列宁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哲学唯心主义作为人类认识史上的一种现象,具有某种存在的必然性,为唯物主义辩证认识论的出现做了必要的铺垫。唯物主义正是在扬弃形而上学认识论的基础上发现了科学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辨证法。

列宁读后感篇三:列宁传读书笔记

《列宁传》读后感

《列宁传》这本书是普拉东 、米哈伊洛维奇、凯尔任采夫写的,作者在这本书中叙述了

列宁为俄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战斗一生,并且着重介绍了列宁为建立布尔什维克党,

为反对沙皇制度、反对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介绍了列宁为建立和巩固无产阶

级专政而进行的斗争。

就本书的结构来看,本书分为两部分,以世界大战的开始所划分,也是分为两个阶段来

讲述列宁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的传奇历程,本书的结构紧凑,为详细的了解列宁的事迹提供

了很好的条件。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领袖和导师,对世界历史和俄国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

的影响。列宁的那种对无产阶级的执着追求和信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我们的启示将是我

们生活的罗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为我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动力。列宁的一生布满坎坷,在曲折的道路上他孜孜不倦的为俄国的革命奋斗着,他把为共产

主义胜利的伟大事业所具备的坚决性和不屈不挠与不妥协的精神教给了工人和集体农民,在

全世界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他把俄国推向了历史的前页,使俄国的被压迫者看到了希望,在

他去世后,讣告说过一段对他的评价“列宁活在每一个诚实工人的心里,列宁活在每一个贫

苦农民的心里,列宁活在千万殖民地奴隶中间;列宁活在敌人营垒对列宁主义共产主义和布

尔什为主意的憎恨里。”这段话真实的反映出了列宁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列宁的生活很简朴,为他人服务是他一生的格言,不让他自己要别人伺候,而要自己照

顾自己——他遵守这条法律知道他生命的最后一日。 列宁第三次严重发病后,无情的病魔使

列宁右半身完全瘫痪并剥夺了他的说话能力和工作能力。列宁感到极端痛苦,竭力进行挣扎。

至此,列宁的政治生命基本结束。一位看护他的教授记载道:“情况确是悲壮的。这个人,这

个曾经用他的言语使群众激动兴奋,曾经在辩论中说服战士并使领袖坚强起来的人,使全世

界都对他的话起了这样那样反应的这个人,现在却连最简单最原始的概念都表示不出来了”。列宁

在病榻上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还是不忘革命,他忍着痛苦,吃力的口授了最后的几篇文章,

留给了布尔什维克党和全世界无产阶级领袖们最有价值的遗嘱。虽是领导,可是列宁对任何人都是一种和善而谦逊的态度,他的温和使人们更加容易与

他接近也更加愿意与他交流,高尔基曾说“我从没有见过谁能笑得像弗拉基米尔、伊里奇那

样有感染力。看到他像那样一个严格的现实主义者,一个对巨大社会变革的必然性看得如此

清楚,感觉的如此深刻的人,一个毫不妥协、毫不容情的憎恨资本主义世界的人,竟会笑得

像个孩子,直到流出了眼泪,直到笑得喘不过气来,是觉得奇怪的。一个人能笑得这样,必

定有最健全最健康的心灵。”可见列宁的亲切在众人心中的影响非同小可,相信他之所以受人

民群众的爱戴与他的慈祥和善是分不开的,这也为他更好的接近群众,更好的领导革命奠定

了基础。列宁似乎继承了他父亲的坚强和勤奋以及母亲的亲切、刚毅,他的仔细、周密使他的每

一个计划都能在一定时间内很好的完成。在被监禁在狱室里,列宁还是有条不紊的照常工作,

他利用狱中图书馆的便利,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并且继续指挥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他那有

规律的生活和生活作息安排并没有使他在铁窗之中消褪健康,正如他母亲所说“他在狱中健

康增进了,而且变得异常愉快”。想必列宁的不骄不躁的心态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我

想这也是他领导革命成功的一个强势。 列宁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可是他并没有为此而屈服,他依旧凭着惊人的毅力领导了俄国

革命,并把革命带向了正确的道路,最终为俄国人民带来了新生的曙光。在网络上有人以此

来评价列宁(在列宁去世后):

你永不停止心灵中的渴望,你热爱祖国,像正在热恋的人一样,你向她献出了自己的劳动、希望和思想, 你使许多纯朴的心都屈服于她。 你呼唤人们走向新的生活,????

然而,死神过早地降临到你的头上,它夺去了你手中预言的笔杆。一盏多么光亮的智慧的明灯熄灭了! 一颗多么伟大的心灵停止了跳动! 人们为列宁的失去而叹息,这位伟人最终让自己的名字和人们对他的想念留了下来,他

的灵魂依旧存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与品质依旧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 列宁的生活背景已经过去了,在那个战乱的时代里,伟人们用自己的智慧探索着、跋涉

着,即使面临死亡的危险,他们也不会有丝毫退缩。着眼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我想最主要的

也是探索和上进,尽管我们已经拥有了和谐。未雨绸缪,在这个知识与经济结合的时代,我

们面对的是挑战,人才林立的局面下,我们不得不通过不断的为自己充电,不断的提升自己

的修养与各个方面的层次,才能有一席之地,可是在正真意义上来说,现在的青年却没有了

先人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勇气,相反却出现了啃老族、攀比热??,“成都富豪子弟

豪车大聚会”等等事例枚不胜举,让人们瞠目结舌。贫富差距的扩大新一代的观念大有变化,

而父母们培养子女的方式也不得不让人惊叹,在搞不清溺爱与爱的同时助长了孩子们歪曲的

心理,使孩子们从小就滋长了不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此我想通过关于青少年这一问题进

行进一步的分析,通过与列宁的生活做对比,找出我们社会的一大危机根源,从而来达到警

示的作用。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吸毒人群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比例竟高达77%,而

且他们初次吸毒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16岁以下的吸毒人数更是数以万计。吸毒人群的

低龄化正在成为一个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 ,纠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引起的:

(1) 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

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

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2)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缺陷

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的

作用是可见一斑的。

(3)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

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腐败的教育体制,现在学校教学似乎把法制教育

只是作为形式,盲目的追求升学率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 文化市场上的“黄色污染”,在教育体制中的“灰色地域”, 带有黑社会性质暴力犯罪的

“黑色污染”,都显而易见的出现在教育领域。通过这些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因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领域,

而最大的原因我不得不说是青少年很差的自律能力,与列宁相比就是非常逊色的了,想想列

宁在那样混乱的环境中都没有随流而走,而是由衷的只选择了自己所认准的那条道路,最终

成就了一番事业,也给历史抹上了金色的一笔。 这仅仅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方面,随着世界格局的多元化,我感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是多

元化的,面对这些问题有时候感觉真是“多彩”!时代的发展倒助长了人们腐败的思想,人们

没有毅力可谈,自律也挂不着边,这些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出现。我想,列宁生活的时代危险

重重,困难当道,而列宁却没有为此而退却,相反他却以惊人的毅力走完了他所想要的人生

历程。在人们理想歪曲化的今天,似乎要培养出列宁的那种高品质已是难上加难,人们正在

为所谓的潮流所冲昏头脑,为所谓的时髦所醉心,对理想的追求似乎是望而却步,感觉那是

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这便是寄生虫生长的心理前曲,也是社会蛀虫成长的前奏。在这样的社会下,时代的步伐已快的容不下我们半点犹豫,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已经是迫

不及待的事情,我想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提高效率,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

观,正确的面对现实,提高自己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不断汲取前人的经历和各种优良品质,

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时时反省自己,不断改变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我们的社会将会另显

迷人的风采。篇二:2016年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第3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

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选修4 第3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年轻的反叛者 ①②〔材料一〕跟萨沙一样??毫无疑问,哥哥的遭遇对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有深刻的影

响。??

伊里奇当时已经在独立思考许多事情,已经给自己解决了必须进行革命斗争的问题??哥

哥的遭遇只是使他的思想工作更加紧张,把他锻炼得非常冷静,善于正视真理,一分钟也不

为漂亮的词句和空想所迷惑,对待一切问题都极其认真。──克鲁普斯卡娅③《论列宁》〔材料二〕1887年11月首先是在莫斯科,由于反抗反动的沙皇政府对进步的大学生的

迫害而爆发了学生运动。学潮很快波及到喀山。1887年12月4日,喀山大学的学生们在大

礼堂举行了集会,要求学校当局废除反动的学校章程,允许组织学生团体,恢复被开除学生

的学籍,处分开除学生的祸首。列宁虽然是刚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学生,也积极参加了这次运

动。在喀山学区督学向上级的报告中说:“列宁是第一批进入礼堂的人中间的一个,是参加集

会最积极的一个,站在最前列,几乎是紧握双拳”。为了表示抗议对学生的迫害,第二天列宁

向校长递交了一份呈文,请求把他从学校“除名”。不久列宁被捕,接着被流放。──《列宁思想史》 〔材料三〕1889年末和1890年列宁进一步深入研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系列著作,

对《资本论》德文版重新进行研读,并对俄文版作了校订,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在这一

时期列宁还把《共产党宣言》译成了俄文,译稿曾在萨马拉和塞兹兰等地的革命组织中广泛

流传,为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起到了很大作用。1889年末至1893年9月,列宁还认真

研读了《哲学的贫困》、《我们拒绝什么遗产》、《反杜林论》、《德意志意识形态》、《英国工人

阶级状况》、《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论住宅问题》、《神圣家族》等马克思恩格斯的

经典著作。??1892年,列宁组织了萨马拉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小组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当时凡是能找到的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小组都进行了研究和宣传,对伏尔加河流域的进步青

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青年特意从萨拉托夫、喀山及其他城市赶来学习新的革命理论─

─马克思主义。──季正矩《列宁传》 〔材料四〕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只有抛掉幻想,在俄国现实的而不是合乎心愿的发展中,

在现实的而不是可能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去寻找支撑点,才能指望自己的工作获得成就。同时,

我们的理论工作的方向应当是具体地研究俄国经济对抗的一切形式,研究他们的联系及其一

贯的发展。凡是这种对抗为政治史、法制特点和业已固定的理论偏见所掩盖的地方,都应加

以揭露。这个工作应当把我国现实作为一定生产关系的体系来给以完备的说明,应表明劳动

者在这个体系下遭受剥削和剥夺的必然性,并指明经济发展所昭示的摆脱这个制度的出路。──《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

录于《列宁选集》第一卷〔材料五〕这本书(《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的写作

“是为了:第一,向尽可能多的读者解释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第二,揭露民粹主义的

资产阶级性质,指出这是小市民思想,是为小生产辩护的”。──米亚西尔文《在“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日子里》, 《回忆列宁》第二卷 〔材料六〕流放期间(1897年2月10日列宁被判流放西伯利亚3年)列宁的理论活动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创作小册子《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初步论述了俄国社会民

主党人的政治纲领和策略;(2)出版学术性专著《评经济浪漫主义》、《我们拒绝什么遗产》,

从各个方面深入地清算了民粹派理论;(3)撰写《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驳斥了民粹派关于

国内市场问题的主要论点,创立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体系;(4)撰写《俄国社会民主党

中的倒退倾向》、《农业中的资本主义》、《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等文章,批判伯恩施修

正主义和经济派及“合法马克思主义”;(5)致力于学习和研究哲学,坚持、发展和捍卫了马

克思主义哲学理论;(6)发表《我们的纲领》等论文,详细制订了在俄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

党的计划。 ──季正矩《列宁传》 〔材料七〕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是一八九三年秋天到的彼得堡,但我不是立刻跟他认识

的。我听同志们说,从伏尔加河来了一个很有学识的马克思主义者。后来,同志们给我带来

了一本被许多人读过的讨论市场问题的笔记。这本笔记一方面记述了我们彼得堡的马克思主

义者,工艺学院学生格尔曼·克拉辛的观点,另一方面记述了新从伏尔加河流域来的那个人

的观点。──克鲁普斯卡娅《列宁回忆录》

【解读】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撰写的《列宁回忆录》,是最原始的材料。正如克鲁普

斯卡娅在《序》中所说:“本书包括一八九四—一九一七年这一时期,即从我与弗拉基米尔·伊

里奇于一八九四年初次会面到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为止的回忆录。??本书的目的是描述弗拉

基米尔·伊里奇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情景。”本篇所引材料是对列宁早期革命活动的介绍,主

要有家庭对其影响、学生时代的革命活动、如何逐渐成长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以及他早期

对无产阶级革命活动和理论建设的贡献。 材料一是关于家庭特别是哥哥对列宁的影响。1887年春,哥哥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

扬诺夫因预谋刺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被捕处以绞刑。列宁从小以哥哥为榜样,“跟萨沙一样”

是他的口头禅。哥哥的遭遇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发展方向。他一方面敬佩哥哥为人民牺牲

的精神,另一方面感到这种英勇斗争收效不大。因此,他得出结论,“不,我们要走的不是这

条道路。不应当走这条道路。” 材料二是列宁学生时代的革命活动。材料反映的是他参加学生运动,以反抗反动的沙皇

政府对进步的大学生的迫害。据喀山学区督学向上级的报告,列宁参加这类集会总是最积极

的一个。列宁在大学和同学们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并参加秘密的革命的大学生小组,并在其

中发挥重要作用。 材料三表明列宁在1889年至1893年期间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进行了认真研读,

从一个侧面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对他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思想影响。同时,列宁也积极宣

传马克思主义。他组织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在进步青年中宣传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 材料四、五的内容介绍自列宁的著作。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

社会民主主义者?》中告诫俄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要研究俄国的经济现状。而米亚西尔文的回忆

录指出了列宁写作此文的目的。 材料六介绍列宁在西伯利亚流放地三年的主要理论创作活动,这些文章或论述社会民主

党的政治纲领和策略,或发展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或对俄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有重要

作用和意义。 材料七说明列宁在当时有很好的口碑,有很高的声望。

【注释】①萨沙:即亚历山大·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列宁的哥哥。②弗拉基米尔·伊

里奇:即列宁,其全名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为保密和革命事业的需要,他

用了很多笔名,列宁就是其中的一个。③克鲁普斯卡娅:全名娜捷施达·康斯坦丁诺夫娜·克

鲁普斯卡娅,她是列宁的革命伴侣,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拥护者,为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解

放事业贡献了她的毕生精力。建党活动 〔材料一〕只要我们能够把日益觉醒的无产阶级的一切力量和俄国革命者的一切力量联

合成一个党,并能使俄国一切生气勃勃和正直的人都倾向于这个党??士兵刺刀保卫着的专制

枷锁就会被粉碎。 ──《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列宁全集》第四卷 〔材料二〕我把这份火星报拿给许多同志看过,结果把报纸都弄破了。但它是珍贵的。

这里谈的都是我们的事情,是关于全俄国的事情。??但你读到报纸时,就会明白为什么宪兵

和警察害怕我们工人和领导我们的那些知识分子。的确,这些人对沙皇、对老板,对一切来

说都是可怕的??当然,我是一个普通工人,我的觉悟也并不高,但我深刻感觉到真理在哪儿,

知道工人需要什么。现在工人很容易燃烧起来,下面已经冒烟了,只要有一点火星就燃成大

火,呵,星星之火可以燃成熊熊之焰,这话说得多么正确!??从前每次罢工都算是件大事,而

现在任何人都知道,仅仅罢工已算不了什么,现在需要争取自由,要用胸膛去夺取自由。 ──《一名纺织女工给火星报①编辑的信》,引自季正矩《列宁传》 〔材料三〕这种组织,其规模之大使它能够遍布全国各地;其广泛性和多样性使它能够

实行精密而细致的分工;其坚定性使它在任何情况下,在任何转变关头和意外情况下都能坚

持不渝地进行自己的工作;其灵活性使它一方面在敌人把全部力量集中在一点的时候,善于

避免同这个占绝对优势的敌人公开作战,另一方面又善于利用这个敌人的迟钝,在敌人最难

料到的地方和时间突然攻其不备??(这个党)既能领导准备性的斗争,又能领导任何突然的

爆发,并且也能领导最后的决战。 ──《从何着手?》,《列宁全集》第五卷 〔材料四〕列宁阐明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提出了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

遵守的基本原则:党是无产阶级的先进部队,它是由工人阶级中最优秀、最忠于革命事业的

有觉悟的先进分子组成;党是无产阶级的有组织的部队,它要求每一个入党者一定要严格履

行入党的组织手续,并且参加党的一个组织,服从党组织的决议,遵守党的纪律;党是无产

阶级的最高形式,它与工人阶级的其他各种组织,如工会、合作社等有着严格的区别,党能

够领导无产阶级的其他一切组织,并通过这些组织,去团结和组织千百万无产阶级群众;党

必须按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就是要有统一的章程、统一的领导机关,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

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统一的纪律;党必须遵守共同的党内生活准

则,党要勇于开展自我批评,揭露自己的缺点,任何一个党员或党的组织有权充分表达自己

的意见,有权批评中央的错误,中央机关应该认真研究这些意见,应该容许党内不同意见的

争论,容许一定范围的思想斗争,但决不容许用违反党性的斗争手段来破坏党的巩固和统一。──季正矩《列宁传》 〔材料五〕现在我们给我们的纲领的每个部分标上号码,并且指出每个部分的内容。(一)

纲领中开始时说,全世界无产阶级正在为自己的解放而斗争,而俄国无产阶级只是所有国家

工人阶级的世界大军中的一支队伍。(二)其次说,在全世界差不多所有的国家里,包括俄国

在内,资产阶级制度到底是怎样的。??(三)随后说的是工人的联盟,工人的斗争,斗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