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郑晓云

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郑晓云篇一: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论文类别:教学论文

科 目:语文

题 目: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作 者:徐小燕

单 位: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平乐镇第一中学

邮 编:542400

联系电话:13481316278

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

广西桂林市平乐县平乐镇第一中学徐小燕

内容摘要:本文总结了自己教学中的三点体会:(1)激励学生坦诚地展示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思想。(2)激励学生充分抒发从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真挚感情。(3)激励学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追求《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关键词:激励 坦诚 真挚 创意

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造型人才,是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要提高写作教学,教师须以自身教学的具体条件和特点出发,再去探索和创新写作教学的实施方法。

(一)激励学生坦诚地展示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思想。

在写作过程中,任何人的写作均是先有内在思想,然后是书面语言的外化。缺乏前者,文字就是一种机械的堆砌。而为了使学生真正获得酿自生活的思想,教师要从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角度去培植学生独立的人格和思维自主的意识。首先,所谓独立的人格,是相对于指令性教学下惟师自从,惟书本是从的依附性人格而言的,没有独立的人格,就无从谈及特异的和个性化的思维要求。这就需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以民主的理念与亲和的情态去尊重作为学习主体而存在的学生,不但悦纳其顺应师长的心理倾向,而且宽容甚至欣赏其离经

叛道、标举自我的逆向性思维特征。其次,所谓思维自主,就是鼓励学生“我思故我在”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写作的本质就是写作主体自主地表达心灵的思想,所以应当如课标主张的那样:“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那种拒绝学生正视社会负面、透视生活底蕴的应试教条,实在是变相剥夺其思维自主的权利,误导其思维向歧途异变。

(二)激励学生充分抒发从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真挚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写作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写作主体通过亲历、沉思、感悟等生命体验的形式,才能不断积蓄感情能量并转化为高昂的激情,从而强烈地驱动写作主体用物化的文字去倾吐。否则,就会出现我们所习见的情感苍白的应试作文,这自然缺乏对阅读者心灵的震撼力。为此,我们反对纯技术主义倾向对写作主体自由活泼之情性的阉割,反对让学生在对体裁模型和结构套路的刻意追逐中丧失自由之情性。我们主张在写作教学中恪守下述原则来培养学生的写作感情:首先要忠实于生活,叶圣陶先生说:“情感与经验有密切的关系。”“遇悲喜而生情,触佳景而兴趣。”由此生命体验而生发形形色色的真情。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正视生活的原生态,品咂生活的原汁原味。而生活中既有幸酸、无奈与悲怆,也有甜蜜、幸福与欢畅,既有挫折、苦难与沉沦,也有成功、搏击与升腾。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活的多元形态,只有全方位透视与感悟,从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才有淘尽粉饰之纯度。再者,鼓励学生以真诚的情感态度对待生活。即教师要

避免先入为主地给学生外加一种非此即彼的感情取向和价值尺度,以此来所谓“评估”或“匡正”生活,致使作文出现泡沫化的虚构。教师应允许学生通过朴素的生活逐渐生成价值理念,从大量的感性认知中提升价值评判标准。这样,学生对生活的感情态度才是赤字其心、根生不移。

(三)激励学生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追求《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将更有广度和深度地介入到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去,而去全球化大市场经济不但要求物质生产领域持续创新、筛汰“克隆”,而且也势必深刻地反应到人们的精神生产领域,从而使人的审美时尚出现革命性的变化——从统一化和从众化转向追求独特风格的鲜明创意。表现在写作教学上,更当如此。为此,我们要在写作教学中处理好下述关系:首先是引导学生理清语言摹仿与自信自创的关系。优秀的范文总是闪烁着显示自身魅力的言语风采,对学生言语实践和发展具有无可否认的借鉴和摹仿价值。学生通过阅读范文来积累词语和句式,但不能“入套”而不“出套”,应当如同走个人的生活之路那样来自创个人的言语风格,高标一帜,坚执无疑。其次,引导学生认识长葆天籁与自觉习染的关系。“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由清纯的校园文化所怡养而成的童真之心至为可贵,我们应当让学生保持这颗纯粹的童心所传达出来的天籁之声,反对急功近利地去人为拔高,致使童心不葆,言不由衷地成为人化甚至英雄化。只有在守护言语天然本色的基础上,并通过长期充满艺术气息的听说

读写之言语实践,才能自然而然地渐趋写作主体颇具个性特色的言语境界,涌现出那种蜕净笔端匠气,言语才情独具的少年作家。

总之,上述探索和创新写作教学的实施方法,旨在通过有内涵、有品味的写作教学来达到“树人”、“立人”之目标,从而使写作实践的过程成为个性生命深化思维,升华情感、发展个性的教化和陶冶之进程,使青春灵魂通过文字洗礼而更趋真挚、仁爱和美丽的大化境界。

参考书目:《语文创新教学》 马玉杰 主编

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郑晓云篇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068-0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作文是人们系统地传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又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此重视作文教学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

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摸索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勤于动笔,积累写作素材

学生作文难首先表现就是素材缺乏,老是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只好胡编乱造。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自然空洞乏味。我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认真分析,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不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缺乏生活的积累;二是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水平发展不平衡,说起来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写起来却无从下笔。

针对这个问题,我坚持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感觉效果还不错。学生坚持写日记能积累写作的素材,提高写作的兴趣,训练书面表达能力。实际上很多教师都知道让学生写日记的意义,也要求学生写,但往往不注意提高学生兴趣,不注意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觉得写日记是多余的负担而难以坚持,也就收效甚微了。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写日记的兴趣和水平,我注意了以下两点:

一是尽量降低要求,放手让学生写。我对学生日记的要求只有一点:只要是写真人真事真心话就行,不用考虑字数的多少、布局与谋篇、开头与结尾等等。当找不到事情写,就把自己当时的心情写一写也行,就把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记下来也行。这样就把影响学生书面表达的所有枷锁都去掉了,让学生觉得容易写,才能乐于写坚持写,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也会逐渐提高,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写真人真事真情感的习惯。

二是认真“读”学生日记,把日记作为师生思想交流的一个平台。这里我提的是“读”而不是改,就是我一般不批改学生日记,往往是在学生日记上用三言两语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比如,当学生写的是自己在家做家务,我会写上“你真能干!”;当学生写的是上课老师错怪自己,我会写上“真对不起,以后我一定注意。”这样的“读”一定要坚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成长的关心,在与他进行心灵的对话,自然就感受到写日记的快乐了。

二、精设文题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创作灵感才能写出好文章。语文老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教师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精心设计作文题目,让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作文题目命得怎样,关系到写作训练的成败,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最能体现学生生活,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

如何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呢?了解学生心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尽可能地使命题说出学生的心里话。七年级,命题要富有情趣,因为这个时期正是童年与少年的过渡时期;八年级,是初中生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对一些事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很有点儿“小大人”的派头;九年级,学生的思想日趋成绩,也善于思考一些较深刻的问题,这就要求命题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深刻性。经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训练过程,学生作文水平逐渐提高,同时与学生心理的成绩保持同步,有科学性。

三、由“仿”入手,激发兴趣,加强训练指导

写日记最主要的作用是解决写作的素材问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还应该注意大作文的系统训练指导,让学生会写作文,写好作文。我在作文指导上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抓好“仿写”,帮助学生轻松通过“入门关”。 模仿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其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能降低入门的难度。学生的模仿性很强,仿写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全篇,让学生从对范文的仿写中学习各种写作方法和技巧。

“仿”不是生搬硬套,不能成了“抄”。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过多约束,而要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

二是巧设文题,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心 理特点和思想状况都要有一个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因此,教师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作文内容,精心设计作文题目。

三是注意阅读与作文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我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记下自己读书的点滴心得。这样,既使学生增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其作文能力。

四、评价学生作文要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新课程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的过中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要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让全体学生参与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如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全班同学或组内同学或同桌听,请同学打分或评级,并谈谈为什么得分又为什么扣分?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文章,欣赏他人的文章等等。这样,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提高。

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郑晓云篇三: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一、农村作文教学现状

目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陷入一种困境。许多初中生在45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写不出一篇像样的作文,要不是内容空洞,泛泛而谈,要不是词不达意,偏离中心,更有甚者,语不成句,错字连篇。笔者作为语文老师,为此现象深感揪心与痛心。当然出现这种情况与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态度、习惯有很大关系。

(一)重视不够

其一,重知轻文。具体表现为作文课时安排不足,一般是每两周一次大作文,而两周语文实际授课时间一般在12~14节,作文只占两节,即使这个不当的比例,大多数教师甚至不安排作文的课内时间,把作文一律放到课外去完成。

其二,计划落空。学校每学期都强调制订教学计划,而作文教学计划制订率极低,即使有也是轻描淡写。无计划的工作带来作文教学的随意性,想到什么就叫学生写什么,缺乏序列,简单重复,高耗低效。

其三,要求不严。说来也许令人难以置信,某校教务处检查教师教案书写情况,语文组十几位教师,竟没有一人有作文教案!绝没有哪位校长说可以不写作文教案,但语文教师客观上不严格要求自己就意味着让作文教学放任自流。这种现象,就是从根本上不重视作文教学的表现,认为作文多一篇少一篇没关系,不如用时间抓基础知识和阅读训练实在。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教研组长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正大家都是彼此彼此。

(二)、素质不高

农村学生作文水平不高,除了农村孩子本身先天不足的语言环境影响外,首先一个主要的因素是教师本身写作素质的低下。一个语文教师,教了十年几十年的语文,讲台上不止千遍万遍慷慨陈词:作文的构思方法、文章的写作技巧

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郑晓云

、谋篇布局的绝招,而自己却从来未见一篇像样的文章变成铅字登上“大雅之堂”。只有空洞的说教,没有实践来验证,又怎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其次是“师傅”功夫不过硬,因而作文教学华而不实。按通常要求,大作文是间周一次,每学期一般八篇左右。可某校从开学到期中已是两月有余,大多数班级的作文次数只有两次,一些班级教师甚至都没批改。大家都在猛赶教学进度,集中精力上新课,冷落了作文训练。连数量都不足,何谈提高质量?当然,也有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写日记、周记等,似乎在全力地要求学生进入作文角色,但光打雷不下雨,只有布置没有督促检查和具体规范的指导,摆花架子。

(三)、指导不力

一是作文之前的指导不力,致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布置作文,全凭教师心血来潮“例行公事”,在黑板上写个题目,交代什么时候交,然后扬长而去。学生没有思想准备,材料不足,要么没写,要么胡写,能在规定时间内交卷者为数不多,勉强能写出来者,也是质量不高。这种毫无准备的作文训练方式,其结果是,让我们的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胡言乱语、煮了一锅又一锅的夹生饭,读了十几年书,同一类文体还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作文之前的具体辅导是指导学生写好文章很关键的一环,而有的教师以具体指导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为名,懒得具体指导或者说教师本人根本不知道如何指导,布置文题之后,连自己心中对文题也把握不准,学生就更不用说了。这种“放羊式”的作文教学法,在农村中学普遍存在。

二是作文之后的讲评也跟不上,评语千篇一律,言不由衷,“中心明确,内容欠具体、语句不大通顺”之类的空洞评语随处可见,学生看后不得要领。先生惑之不解,学生从何解惑?

上述三种问题必然带来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三少”、“三多”:具有真情实感、有血有肉、文情并茂的少,层次清晰、语意流畅、词句通达的少,标点正确、无错别字、书写端正的少;随意编造、无病呻吟、单薄平淡的多,层次不清、语意不顺、词句不当的多,标点混乱、错别

字连篇、书写潦草的多。

二、怎样才能切实提高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质量

我认为,目前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在教师,笔者认为应选择以下三个方面作为突破口

1.强化目标管理,克服随意性。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大多处于劣控和失控的状态之中,必须强化目标管理,即以教研组为单位,以科任教师为载体,对全校的作文训练制订严格统一的规定,从思想认识、数量规定、指导措施、批改要求、讲评方法等一系列方面进行宏观控制,微观处理。

作文教学过程的随意性,常常导致作文教学处在一种混沌状态之中。因此教研组在制订年度教研计划时,可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作文能力训练的要求,作出作文教学在质和量上的具体统一的要求。具体操作可从教师的思想认识、数量规定、指导措施、教学详细批改要求、讲评方法等方面,用量化管理的方法,限定内容、时间、数量,全体语文教师讨论一致通过后,坚决实施,不能打折扣。期中监督检查,期末追踪查询。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有自己的作文指导计划,并另设作文教案本。长期如此控制,就会在本校乃至本地区形成序列化、规范化,使作文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

2.强化环境管理,克服封闭性。与城市学校相比,由于历史的原因,客观条件的制约,目前农村文化生活还比较落后,农村中学绝大多数缺乏应有的作文训练环境,家庭无报刊杂志可看,学校无图书室阅览室,或者有数量也是少得可怜。再加上近乎空白的课外活动,使学生长期处在贫血的文化氛围中。这种先天不足的语文环境,势必使学生严重地营养不良,两耳难闻窗外事,写作源泉枯竭,写作热情窒息。因此,必须对现有的作文教学环境强化管理。

强化环境管理,就是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创造一种宽松、开放的作文环境,学生一旦进入这个特定的环境氛围中,就自觉地受到感染和熏陶,情不自禁地投入作文学习,主动地“找米下锅”,我们就可以因势利导,帮助他们解除写作兴趣不浓、把写作当成负担这个包袱。具体操作时,建议一、二年级作文开放,三年级作文收拢。所谓一、二年级开放,意思是一、二年级时,每次布置作文,先让学生搜集整理借鉴各种有关的写作材料,一周后再叫学生交作文本。克服长期以来那种把学生封闭在四堵墙的教室里,死限学生在短短的两节课时间里,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乱煮“夹生饭”的做法。所谓三年级收拢,有它特定的含义。因为我们的学生都要面临应试的检验,有了一、二年级的充分准备,到了三年级,应该说是厚积薄发的阶段。作文教学特别是课堂作文,特别需要制造一种竞争环境,时间就是分数,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快速成篇,组与组比、人与人比,甚至班与班比,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利用小黑板公布结果,不断激励竞争机制。此外,还可以和学生商量,规定毕业班(可以推广到非毕业班)学生每人每周抄写两篇作文,各种文体、各种结构方式兼顾,并推选两位责任心较强的同学负责轮流检查、登记、公布,始终营造作文氛围,让作文时时印在学生的心中。通过一系列手段,强化作文环境管理,保证作文这半壁江山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积累素材,夯实基础

初上讲台的初中语文老师可能都抱怨过,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记事如记流水帐,写人如写同一人。更代写职称论文有甚者,篇幅不够,内容干瘪,每次草草几句就应付了事。就其原因我认为是初中学生的经历太少,他们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三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没有太多的生活体验与感悟。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对此事的真实写照。因此,在初一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作文素材的积累尤其重要。

(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留心生活

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体验,是积累素材的最佳途径。留心观察,用心想象,细心体会。对可喜可悲,可憎可爱的人和事要“情动于衷”,才会“不吐不快”,有如活水源头,泉涌不止。就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

流个不息。”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感情世界的波折,只要留心观察,用心品味,你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可成为写作的素材。品读生活这部无字书,永远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意蕴。同窗情,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社会的时常与留俗,世界的和平与冲突,这一切都会在学生心里留下点滴,产生共鸣。

(二) 用教材作为写作范例

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教育专家精心筛选的,可以说是提炼后的精华。这些文章具有代表性、教育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凭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熟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务必要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地去探索。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利用教材,用好教材,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概括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作文素材,提供写作的范例,做到学以致用。

(三)指导学生正确的素材积累方法

(1)指导学生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的素材来源于写作者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就是自己的见闻和感悟。如: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生活中的一人一事;感情世界的一喜一悲;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社会的流行与凡俗等。只要是能够触动心灵,无论是大事小事,都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间接经验就是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如:课内课外阅读的书报杂志;看到的电影电视节目;还要听别人讲许多故事等。

积累写作素材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用心记,用心思考;第二,用笔勾画、用笔记。在这两种方法中,用心记、用心思考是最为重要的。无论是直接经验方面的素材还是间接经验方面的素材,都应尽力地用心把它记住;用笔勾画或作笔记是辅助的积累方法。用笔记只能够作为临时之便,用笔记录过后仍然需要用心去记。只有储存在自己大脑里的才真正属于自己的,才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写作活动中运用自如。

(2)指导学生归纳梳理素材的方法

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以后,还需要对其进行归纳梳理,以便于在写作时运用自如。对素材进行归纳梳理的基本方法是进行分类。对素材进行分类的标准很多,如:写景的、写人的、写事的等。可以让学生根据他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教师只需加以简单的指导就可以,比如,外貌、心理、神态、肖像、动作等可以归纳为写人类;班级里的趣闻乐事;家庭的烦恼与抗争等归为写事类等。

(3)指导学生加工整合素材的方法

归纳梳理好的素材,还需要进行加工整合。同一个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就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主旨,比如,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既可以用来论证开拓创业,又可以用来论证敢于实践,还可以用来论证不断求索。只要勤于动脑,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对一些典型素材进行分析和加工整合,就会发现,许多的素材都是多功能的,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主旨。

(4)指导学生恰当地运用素材

许多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往往是把已有的素材原封不动地抄写到文章中来,这样写是无法与自己想要表的内容连接上的,更不会写出不出好文章。因此,在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以后,还需要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素材。其方法主要有:1、将原本比较复杂的、比较长的故事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叙述,加以压缩;2、对原来比较简短的素材加以扩展,使之变得更加丰富和充实;3、结合所需要表述的观点对所选用的素材加以分析,让文章的材料和观点结合得更加紧密等。其原则就是根据文章的主旨和材料的性质来予以选择使用。

总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我们才会有有选择的使用。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朱熹也说过:“问

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的指导,作文“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